国补“以旧换新”迎来下半场,消费金融如何打好这一仗?
7月15日,刚刚揭晓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韧性依旧。从需求角度看,消费超预期——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而在2024年底这一数字为44.5%;从行业角度看,“国补”、“以旧换新”等关键词组,延续热度,点燃了全民消费的热情。
来源|消金界
7月15日,刚刚揭晓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韧性依旧。从需求角度看,消费超预期——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而在2024年底这一数字为44.5%;从行业角度看,“国补”、“以旧换新”等关键词组,延续热度,点燃了全民消费的热情。
这是监管拿出真金白银来补贴消费者,而市场也给出了最直接的反馈:政策实施仅半年,多地家电、汽车等品类的补贴页面显示“额度用尽”“系统升级”。
消费者热情高涨,后续补贴资金正在“接棒”。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今年1月和4月,已分别下达两批共计1620亿元中央资金,支持地方做好一、二季度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后续还将有1380亿元中央资金在三、四季度分批有序下达。
在这场促消费的“接力赛”中,消费金融行业被寄予厚望。行业正通过产品创新、科技赋能和场景下沉,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关键力量。
产品更便捷
基于自身的金融定位,消费金融行业所服务的客群,大多难以从传统金融中获取到有效服务。
同时,受限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信息来源较为有限等特点,这一群体对消费金融产品的便捷性要求,就变得格外高。
事实上,这些客群并非没有金融需求,只是复杂的操作流程、眼花缭乱的专业术语等,令他们望而却步。
消费者在呼唤创新,监管也在鼓励消费金融行业创新产品和服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推出19条举措,为金融促消费绘制清晰“路线图”。此前,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亦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合理设置额度、期限、利率。
加大个人消费贷投放,载体就是新产品。招联的数智化“自服务”体系,便是一次创新尝试。
该服务体系支持消费者“自主增信”,支持7x24小时在线服务,借助AI语音助手的指引,让40%的客户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完成了自助认证和审批,显著提升了消费金融服务的便捷度。
响应政策号召,服务实体经济,这正是消费金融行业应有的责任担当。
科技更温暖
服务下沉市场伴随较高信用风险,这曾是行业推进的难点。持牌消金通过持续的数字技术投入和风控模型迭代,逐步在高风险客群中站稳脚跟。目前行业走过早期“烧钱”积累阶段,已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监管信心随之增强,持牌消金公司数量从2010年4家试点增至目前的31家。同时,行业积极优化运营,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目前,行业在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持续深化。
一般而言,行业在贷前获客与风控并行, 这对数字技术要求极高。持牌消金需在拓展客户资源的同时,实时对潜在客户进行精准风险评估,确保业务增长与风险可控的动态平衡,并为贷后管理奠定基础。
必须要指出的是,当前行业科技发展的落脚点,更多侧重于提高效率、减少损失,而对消费者的关怀力度,还有待加强。
比如,消费者最核心的诉求,就是用尽可能低的利率,找到额度尽可能高的消费金融产品,可当他打开App,看到的大多只是冷冰冰的产品列表;与他首次交流的,大概率也只有机械麻木的AI客服。
借助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对用户体验的愈发重视,“有温度”的科技正让消费金融行业变得愈发有人情味儿。近期,招联APP迭代至7.0版本,在用户借款过程中,APP7.0能结合实际需求提供“省钱最多”和“利率最低”两种快捷借款选项,借款流程更加省心省力。
从"技术驱动"到"温度赋能",消费金融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当冰冷的算法开始理解人间烟火,当机械的流程学会换位思考,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终于触及行业本质——金融服务不仅是风险与收益的精密计算,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温情守护。
场景更贴合
和过往促消费的政策不同,“以旧换新”国补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与消费场景高度贴合。
历史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持牌消金累计发放贷款超2.5万亿元,其中约70%流向家电、3C数码、家居装修等实体消费领域,有效降低了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释放了消费潜力,直接拉动了终端市场需求,助力实体经济增长。
如海尔消费金融,就在全国有超1800家海尔专卖店,为其提供明确的消费场景。
再如,招联近期协同股东中国联通,线上推出“分期购机0利息”促消费活动,以“国补+分期”的形式精准发力,线下则在联通全国网点推出5G分期购机、FTTR光纤入户等消费升级活动,强化政策红利与产业资源整合。
国补“以旧换新”政策,激发了市场的消费热情,创生出海量金融服务需求,而如何搭上政策东风乘势而起,却值得每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深思。
结语
随着下半年第二批补贴资金的投放,“促消费”的新一轮战役即将打响。巧合的是,随着助贷新规的下发,消费金融市场也已进入深度竞合阶段。业内人士指出,真正能持续受益的消费金融机构,将是那些既能精准对接政策节奏,又能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风险、成本、体验三者动态平衡的行业领军者。这场“以旧换新”的金融配套赛,或许正是检验行业成色的最佳试金石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