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狂欢”背后,狂热与隐忧并存
风云再起。
撰文|小不董 编辑|李信马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或许,从来没有一位企业家能像雷军这样,同时成为创业者争相学习的榜样、互联网人暗自羡慕的对象,以及车企老板们难以掩饰的嫉妒焦点。
当小米YU7官宣的那一刻,行业内心照不宣:雷军又要做爆款了。但即便是最乐观的预测者,恐怕也没料到——这一次,爆发的不是一款车,而是一场足以改写行业规则的“现象级风暴”。
雷军又一次证明了,他不仅擅长造风口,更擅长把风口变成飓风。
3分钟20万大定,1小时28.9万订单——小米YU7的销量数字让整个汽车行业瞠目结舌。这个数字甚至让小米中国区市场部CEO王腾惊呼:“比我们手机卖得还多!”资本市场同样沸腾,小米股价单日暴涨,一度冲破61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图片来源:小米
然而,与狂热的市场反应相伴的,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要知道,去年特斯拉ModelY在中国销量48万辆,小米YU7的3分钟大定量已经接近ModelY全年销量的一半。
知名车评人陈震则直接炮轰小米的24小时耐力测试“缺乏行业标准参考”。更戏剧性的是,东风日产高管黄照昆在微博怒斥“愚忠粉丝”,尽管随后道歉,但这场舆论风波已折射出行业对小米模式的复杂态度。
图片来源:微博
谁在为情绪买单?
数据显示,近四成订单来自小米的忠实“米粉”,他们用真金白银延续着对品牌的信任;而超过六成的新增消费者,则用选择印证了小米成功破圈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占比显著提升,反映出小米精准的市场下沉策略正在奏效。但这部分人群对“智能科技”标签敏感,却可能低估了新能源汽车的长期使用成本。
数据显示,一般未试驾下单比例通常低于20%,但小米YU7的线上大定模式可能大幅提高这一数字。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造车新势力品牌的首年二手车残值率低于60%,但头部品牌可超过这一水平,若用户冲动消费后集中抛售,将冲击品牌溢价。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决策挑战。车评人各执一词,测试标准参差不齐,让购车选择变得像在迷雾中前行。雷军“谨言慎行”的表态,恰恰反映了新造车势力在舆情管理上的如履薄冰。毕竟,汽车不同于手机,用户期待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出行伙伴,而非一时的科技噱头。
产品力解析:小米YU7的突围密码
小米YU7一共有三款配置,分别是小米YU7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小米YU7Pro版,售价27.99万元;小米YU7Max版,售价32.99万元。
高于官方辟谣的23.59万元,但最终价格比ModelY(26万起)低的YU7,却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700TOPS),而同级竞品如小鹏G7、问界M5仅在高配版搭载激光雷达。
雷军显然深谙“降维打击”之道——用手机行业的“旗舰配置下沉”策略,在汽车领域复刻成功,又把营销策略体现的淋漓尽致,符合大众预期中的“划算”。
在差异化设计上,小米YU7同样亮点十足。传统车企普遍侧重副驾“女王座驾”,零重力司机座椅的设计,打破了惯例,为驾驶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驾乘感受。
而电致变调光天幕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车内的科技感,更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车内光线的智能调节。这项成本超万元的技术,此前仅见于奔驰EQS等百万级豪车,小米将其下放至30万级市场,防晒隔热效率达99%。
3月份小米SU7的事故让激光雷达成为舆论焦点,而YU7直接将其列为全系标配,基础配置为: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算力为700TOPS,使用英伟达Thor芯片,实测中雨雾天气仍可识别150米外行人。
更聪明的是,小米允许SU7锁单未交付用户限时改配YU7,既消化了积压订单,又缓解了产能焦虑。
产能压力
小米YU7的爆火,无疑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其狂欢背后,仍有各种隐忧。
首先从产能压力来看,小米汽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小米汽车一厂的产能估算显示,SU7的积压订单已经需要30周才能消化完毕,而YU7的新增订单更是雪上加霜。
有车主在雷军小红书账号下留言,表示自己已经等了三个多月的SU7,改配换成YU7后,还要等40多周,担心明年还要交购置税。
图片来源:小红书
正在建设中的二厂虽然计划在未来增加产能,但投产时间尚未明确,且与行业平均交付周期相比,小米汽车的交付压力依然巨大。以当前的订单量计算,即便二厂能够按时投产,小米汽车也需要面临巨大的产能爬坡压力,以满足消费者的交付需求。特斯拉曾因Model3产能问题濒临破产,小米能否避免重蹈覆辙?
在短期考验方面,8月首批交付质量与口碑将成为关键。回顾小米SU7的交付历程,曾出现过一些交付问题,如车辆装配工艺瑕疵、软件系统不稳定等,这些问题对小米SU7的口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次小米YU7的交付,能否吸取SU7的经验教训,确保交付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度。
价格战
此外,价格战是车企内卷的重要一环,有意思的是,在小米YU7上市的同一天,智界提前全系价格下调了2万元,智界R7的最低入手价只要22.98万元。
小鹏G7在小米YU7发布后,果断将价格降至23.58万,试图通过价格优势来吸引消费者。从成本与毛利率分析来看,小鹏G7的这一降价策略无疑是对自身成本控制能力的一次考验。
而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者,面对小米YU7的竞争,是否会再次祭出价格战的法宝?回顾Model 3的三次降价历程,每次降价都引发了轩然大波,对竞争对手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第三季度的传统车企新品发布潮,也将对小米YU7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各大传统车企纷纷推出新款新能源车型,这些车型在品牌影响力、渠道覆盖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小米YU7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需要市场的检验。
供应链
在供应链博弈方面,小米汽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小米官宣,“人车家生态”首批合作伙伴包括比亚迪和广汽丰田,但业内推测,电池供应可能成为瓶颈。2024年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已超90%,小米若依赖外部采购,成本控制将面临挑战。
广汽丰田在2025科技日上宣布与小米达成合作,通过接口统一实现车载生态的拓展和开放,将小米PAD系列、车载音响、对讲机等设备在广汽丰田车型上实现应用。而比亚迪为小米汽车提供电动汽车零部件和动力电池,支持其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与生产。
同为小米人车家全生态首批合作伙伴的郑州日产,将基于小米CarIoT生态共同探索智慧出行。郑州日产将发挥自身在越野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小米CarIoT生态的智能科技深度融合。
从长期来看,生态合作伙伴忠诚度是小米汽车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与华为HI模式合作案例对比,华为在与车企的合作中,通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与合作伙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小米汽车在生态合作伙伴的拓展和维护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在智能驾驶数据积累方面,小米汽车与小鹏、蔚来等竞争对手相比,存在一定的短板。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实际道路数据支持,小鹏、蔚来等车企通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里程数据,而小米汽车由于进入市场时间较短,在这方面仍需加快追赶步伐。
在新势力造车2.0时代,营销范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车企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力的提升、用户体验的优化以及品牌形象的塑造。同时,传统车企也需要加快组织架构转型的步伐,以适应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
尾声
小米YU7的耀眼数据,证明了中国市场对创新产品的渴望。但汽车行业的竞赛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当情绪退潮后,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对消费者而言,未试驾即锁单的"信仰充值",需经得起长期用车考验;对同行来说,小米的爆单既是压力也是警醒,倒逼行业加速创新;而小米自身,则面临交付效率与口碑的双重博弈。掌声献给颠覆者,但唯有时间能验证,这场现象级爆发是昙花一现还是持久传奇。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