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卖555亿,中国量贩零食老大,要IPO了
鸣鸣很忙,能成为下一个零食连锁领域的“蜜雪冰城”吗?
来源/深蓝财经 作者/杨波
三年疯涨15倍,市值突破300亿,眼看着竞争对手万辰集团(300972)在资本市场掀起滔天巨浪,“中国量贩零食老大”鸣鸣很忙再也坐不住了!
日前,湖南鸣鸣很忙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这是鸣鸣很忙第一次递表,由高盛和华泰国际担任此次IPO的联席保荐人。
随着财报的披露,鸣鸣很忙的营收情况也首次为外界披露。几个核心数据显示:2024年鸣鸣很忙门店达14394家,GMV达到555亿元,营收393.44亿元,按GMV计算位列中国第四大连锁零售商,但是净利润率仅2.3%!值得注意的是,鸣鸣很忙58%的门店位于县城和乡镇,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商业实战案例。
然而,随着资本的蜂拥而至,中国零食店越开越密,行业还有多少增量空间?低得可怜的净利润率,最后会不会又是“赔本赚吆喝”的资本泡沫?
1
“农村包围城市”
鸣鸣很忙,其实是两个公司——零食很忙与赵一鸣合并而成。
故事要从2017年讲起,主角之一晏周,1985年出生的长沙人,此前在房地产行业深耕8年,从事营销策划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敏锐地察觉到零食产品在下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看到商机后,晏周果断行动,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凑齐了十几万元,在街边租下一间不到40平的狭小店铺,就此踏上了零食市场的创业征程,这便是零食很忙的雏形。
几乎同一时期,另一个主角,1989年出生的赵定,高中辍学后便投身炒货生意,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早在2008年就通过开炒货零食店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5年,赵定在江西宜春一口气开了四家炒货店。2019年,赵定决心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他用儿子的名字命名,品牌命名“赵一鸣零食”。凭借产品丰富、价格亲民、更新速度快为特色,迅速在当地打开市场。
2021年4月,对于零食很忙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成功拿到了由红杉中国与高榕资本联合领投的2.4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借助资金优势,零食很忙加速了扩张步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门店,到2022年,门店总数已超过2000家。
而赵一鸣零食,也在稳步发展。直到2023年2月,赵一鸣零食完成A轮融资,此时门店数量也突破了1000家。这个时期,整个量贩零食赛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各种零食量贩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原本做金针菇生意的A股上市公司万辰集团,凭借较早布局量贩零食赛道,成为了行业龙头之一。
激烈的竞争,也让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感受到压力。2023年11月,行业传来震撼消息,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宣布合并,鸣鸣很忙集团正式诞生。这种强强联合,让鸣鸣很忙发展进入快车道。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门店数量已激增至14394家,遍布全国28个省份,其中约58%的门店扎根于县城与乡镇。2024年鸣鸣很忙的GMV更是达到惊人的555亿元。
然而,当时双方合并时,在流程上存在瑕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六条之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不得实施集中。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鸣鸣很忙处以175万元行政罚款!
这件事情,也凸显了鸣鸣很忙内控机制不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合规性不足等问题。
2
扩张,还是扩张!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2年、2023年和2024年,鸣鸣很忙收入分别为42.86亿元、102.95亿元、393.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3%,确实是“爆发式”增长;2024年比2022年增长了817%。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2.35亿元和9.13亿元,年增速235%,也是“爆发式”的。
这主要是因为门店数量猛增,2022年合并前,零食很忙门店数量2000家左右。2023年合并赵一鸣零食,加上2024年零食量贩行业加速跑马圈地,疯狂开店,结果到2024年底集团总门店数量一下子就达到了14394家。
这种扩张速度,应该是最近3年连锁行业的奇迹之一。
再看盈利能力。2022-2024年鸣鸣很忙利润率一直维持在7.5%-7.6%这个区间,净利润率从1.7%提升到2.1%,经调整后净利润率保持在2.3%左右,这是一种典型的“薄利多销”模式。
小编认为,当前鸣鸣很忙等零食量贩连锁商通过低毛利模式,试图迅速占领市场。有点类似于当年的千团大战、外卖大战、电商打仗、网约车大战...即头部企业通过低毛利甚至补贴形式,快速夺得市场占有率,形成头部优势。而且,实体店和互联网不同的是,一个好的门店口岸一旦抢占,对竞争对手有一定的“排他性”,能形成一种先发优势。要形成先发优势,就得“快”!
从收入构成来讲,鸣鸣很忙99.5%的收入是靠向加盟店和直营店卖商品得来的,加盟费及服务收入占比连0.5%都不到,可见它主要是靠卖货赚钱。而且它加盟商数量增长也快,2022年994家,到2024年就有7241家了。
2024年鸣鸣很忙门店零售额(GMV)达555亿元,全年交易单数超16亿,会员总数有1.2亿,会员购买人数1.03亿,年复购率75%,说明消费者的认可度很高。另外,单店SKU数量一般不少于1800款,且保持更新,满足消费者的新鲜感。
作为一个消费者,小编也经常光顾零食量贩连锁店,从个人直观感受来说,他们提供的产品相比于传统商超,确实有价格优势,而且品类齐全。今天看到鸣鸣很忙的毛利率仅7.5%左右,也可以印证小编的这种直观感受。小编觉得,零食量贩相当于抢走了很多原来超市、便利店的零食生意。
3
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要看透鸣鸣很忙,就要看透它最大的竞争对手——万辰集团。
万辰集团本来是做食用菌菇的公司,2022年8月正式切入零食零售赛道。没想到,这次跨界直接让万辰集团原地起飞。
到2025年3月,万辰集团宣布,其签约门店总数已突破15000家,其中旗下品牌好想来在营门店数量超过10000家,成为零食零售赛道的头部品牌之一。
(万辰集团股票3年狂涨15倍)
我们来看财务对比:
万辰集团2024年营业收入323.29亿元,同比增长247.86%。与鸣鸣很忙393.44亿元相差不大了。
万辰集团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94亿元,同比增长453.95%,成功扭亏为盈。毛利率为10.76%,净利率为1.87%。从这两个指标来看,鸣鸣很忙虽然毛利率更低,但是净利率高于万辰集团。
综合来看,鸣鸣很忙营收,盈利能力,均好于万辰集团。鸣鸣很忙通过高周转模式在低毛利率下也实现了更可观的利润。
其实二者在商业模式上还是存在差异的。鸣鸣以商品销售为核心,万辰则依赖加盟费与服务收入。鸣鸣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数字化能力更突出,而万辰通过“好想来”品牌整合,侧重全品类拓展,如省钱超市的模式。
门店布局上,鸣鸣很忙约58%位于县城与乡镇,深入下沉市场,对低线城市消费潜力挖掘较为充分。万辰集团则积极在长三角和华北等优势区域做深做密,同时在东北、西北、华南快速扩店,推进全国化布局。
总体来说,鸣鸣很忙与万辰集团现在已经成为零食量贩连锁赛道最大的玩家,目前已经成为头部。三只松鼠企图注资爱零食实现扩张,传统的来伊份、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上市公司系积极应战,竞争格局恐还会生变。
现在言说谁领先,谁胜出,可能还为时尚早,乾坤未定。
4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如今,以鸣鸣很忙为代表的零食量贩们凭借“薄利多销+供应链效率”开创了新消费模式。然而,如今行业已进入洗牌期,万辰、爱零食、零食有鸣等对手紧追不舍,过低的净利率降低了其抗风险能力,叠加加盟商盈利压力与食品安全隐忧,其模式可持续性也将面临考验。
具体来说,鸣鸣很忙面临的四大核心风险与挑战:
1.加盟商生态失衡风险
据市场消息,鸣鸣很忙的快速扩张策略导致区域门店密度失控,叠加“距离保护”政策取消,新店分流效应显著。有加盟商反馈显示,现在单店回本周期从2年延长至3年,部分门店甚至陷入持续性亏损。若后续不能优化开店规划与加盟商扶持政策,可能出现加盟意愿下滑、关店潮等连锁反应。
2.盈利模式可持续性危机
鸣鸣很忙净利润率仅2.3%,严重依赖于规模扩张维持盈利,一旦市场饱和或扩张速度放缓,这么低的净利率将很快被“打穿”。因为市场一旦放缓,公司比如投入更多市场费用,降低产品毛利率,那么净利率将很快变成负数,陷入亏损。
历史上,因为快速扩张又快速倒闭的连锁品牌不胜枚举,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一旦规模不能形成“护城河”,规模也将成为最大的累赘。到时候,亏损、闭店是必然出现的。
从商业模式看,低价策略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短期内难以通过提价缓解成本压力。
3.品牌整合与管理困境
“零食很忙”与“赵一鸣”合并后,新品牌“鸣鸣很忙”市场认知度不足,消费者仍习惯将两者视为独立品牌。若长期无法统一品牌形象与运营标准,可能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错失通过品牌升级提升溢价能力的机会。
4.食品安全风险
只要做食品,就会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赵一鸣、零食很忙两个品牌,累计投诉量分别达到1153和508条。涉及到问题包括商品变质发霉、各种异物(头发、虫子)、食品漏气等等问题,如果不能进一步妥善把控食品质量问题,品牌的口碑恐进一步受损。
5
总结
商业世界,总是充满了无限可能。从小编的观察看,最近3年零食量贩连锁行业的确算得上一个消费风口,鸣鸣很忙成为风口上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在过去,鸣鸣很忙很成功。但市场主要担忧的点包括:其对规模增长的极度依赖、微薄的利润空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以及对加盟商体系稳定性等问题。
如今,万辰集团股票动态市盈率已高达55倍,不出意外,更加领先的鸣鸣很忙估值可能也不会低。但如果要投资,各位还是应当慎重考虑。
鸣鸣很忙,能成为下一个零食连锁领域的“蜜雪冰城”吗?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