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③ | 从“万店梦碎”到信任危机,水果零售第一股的至暗时刻
摘要:水果“刺客”陷入闭店潮,1年巨亏近4亿,资本狂欢后带来什么样的冷思考?
就在本月,在香港上市的百果园集团,股价竟然跌到了1.00港元的面值。
不但当初以5.60港元发行价参与IPO的投资者欲哭无泪,即便是大老板余惠勇也要面临割肉之痛了。
去年刚发布“万店千亿”目标的百果园,为何一夜之间,世纪雄心变成了业界笑话?
业绩暴雷:上市次年净亏4亿,加盟店日均关闭5家
2025年2月,百果园集团发布预警公告,预计2024年归属公司所有者净亏损3.5亿至4亿元,同时,这也是其成立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要知道,即便在疫情尚未完全过去的2023年,百果园的盈利还有3.62亿元。
比盈利数字更显出颓势的,是其门店规模,2024年从6081家骤减至5116家,一年内净关闭965家加盟店——其日均关店近5家,而新店的拓展速度远远跟不上闭店速度——这也直接导致百果园的营收同比下滑15%,跌破了百亿元关口。
在消费降级日趋明显的当下,百果园逆势而为,成为亏损的直接导火索源。
2024年下半年,百果园启动“高品质高性价比”转型,通过降价促销、优化产品组合等手法,试图迎合市场,但高端水果销售额占比下滑3%,低价产品毛利率仅11.1%,难以对冲利润损失。叠加门店翻新、营销活动等开支,导致费用激增,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同比攀升22.6%,吞噬掉了近半的毛利润。
盲目扩张:信誉崩塌导致品牌反噬
百果园的崛起曾是一部资本驱动的扩张史:2019至2023年,门店数从4000余家猛增至6081家,营收突破113亿元。然而,高速扩张背后隐患重重。加盟模式贡献超七成收入,但单店营收从2022年的157.73万元跌至2024年的90万元,降幅达43%。
这背后,除了战略定位的失误,食安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更不容忽视,成为了打断底层运营逻辑的致命伤。
从“腐烂果切”到“农药超标”,百果园屡次登上监管黑名单。黑猫投诉平台累计的两千多条投诉中,超六成涉及质量欺诈,消费者戏称其为“水果刺客”——高价未必高质,性价比劣势在消费降级中暴露无遗。
这样的局面,还要回溯到加盟商承受的压力。
加盟商被迫接受总部强制配货,某经销商称“日销仅4-5斤却需进货50斤”,滞销损耗高达30%。为降成本,部分门店以腐烂水果制成果切、隔夜果充鲜果售卖,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后,品牌信誉崩塌,付费会员一年流失10万人。
“压货”矛盾与品控失控,加剧了与终端的矛盾,战略失误导致战术变形,最终反噬品牌,令人扼腕。
信任危机:内外不宁,殃及投资者
品牌受挫,终端疲软,浮出水面的系统性风险,引起市场信心的崩塌。
2024年,百果园提出“十年万店”目标,却在下半年遭遇加盟商集体撤退。租金压力、利润微薄(净利率长期低于3%)迫使近900家门店闭店,日均关店4.86家。公司虽推出免加盟费、营业额补贴等政策,但单店生存率持续恶化,加盟商信心濒临瓦解。
而在业绩崩塌之际,内部信心的溃散更显触目惊心。
2024年,常务副总裁焦岳8次减持套现6719万港元,持股比例从7.66%缩水至4.05%;天图投资、独立董事吴战篪等股东亦密集抛售,累计套现超1.7亿港元。市场将此解读为“逃离沉船”,加剧股价阴跌。
业绩预告发布之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更加剧烈。2025年2月,百果园股价一度跌至1.00港元/股,相比发行价5.6港元,暴跌超过80%。
截至2月26日,百果园收盘总市值只有21亿港元,仅与其累计融资额持平。无需再掰手指去算就看得出,众多投资者的金钱和时间都打了水漂。
战略迷途:高端定位失效,供应链困局难
百果园曾以“高端水果专家”自居,依赖分级定价与会员体系构建壁垒。
然而,2024年车厘子、蓝莓等高价品类水果市场反应不如人意,价格一度跳水30%,山姆、盒马等渠道以产地直采分流客群,百果园的“品质溢价”沦为空中楼阁。尽管推出9.9元蓝莓、29.9元车厘子等低价爆款,但供应链高损耗、冷链覆盖率低等顽疾未解,成本管控雪上加霜。
这其实是一件挺讽刺的事——在欧美冷链物流覆盖率已达95%的时候,号称“高端”的百果园,冷链物流覆盖率仅有35%,导致损耗率居高不下,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从果园到零售,水果需经历采摘、分选、运输等多环节,百果园虽尝试与果农深度合作、数字化管理,但非标品特性导致品控难以统一。多年耕耘,仍未建立起牢固的门槛,最终酿成供应链之殇。
过于依赖以前的成功经验,与当下的时代潮流背道而行,但凡这样的消费企业,没有不枯萎的。百果园,眼见着要成为下一个注脚。
未来出路:重构性价比,才能避免自由落体
生死线上,百果园并没有坐以待毙,至少在语言上仍是巨人。
公司宣称将“聚焦高质价比”,推出“明厨亮灶”计划重塑食安形象,并加码水果礼盒、果切等细分品类。然而,行业分析师指出,其核心矛盾在于商业模式有着难已化解的先天缺陷,“水果零售已进入多维竞争时代,若不能解决单店盈利与供应链效率,任何战略都是空中楼阁。”
在股市上,牛市总能化解所有矛盾,而熊市会暴露不少光屁股的难堪。消费市场亦然。
在消费降级的过程中,百果园的市场定位其实相当尴尬,高端路线难敌性价比浪潮,而低端市场又拼不过社区夫妻店。这也影响到其加盟模式走向失控:强管控与利润分配失衡,加盟商与总部利益割裂。
底层运营逻辑日益捉襟见肘的同时,百果园患上了资本依赖症,在过度融资中催生出无序扩张的狂热,忽视内生竞争力建设,从而走向恶性循环。
百果园的跌落,映射出消费升级与降级交织下的行业阵痛。当资本光环褪去,水果生意的本质回归到供应链效率、品控能力与用户信任的三角平衡。
投资者并不关心“万店”故事,只关心未来的回报是否合理、等待是否值得;消费者更不在意“千亿”营收,只在意手中的果子是否新鲜、价格是否公道。百果园能否破茧重生,或许取决于它是否愿意放下“高端”执念,真正扎根于水果零售的泥土之中。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