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又一巨头股价大跌,市值蒸发1200亿
出海,艰难而必要的选择。
来源|铅笔道 作者丨黄小贵
据“市界”等媒体报道,12月11日,李宁股价单日跌去14.29%,市值“蒸发”80亿港元,创下2020年3月以来低位。
今年以来李宁股价已跌去已跌去72%,市值损失1200亿港元。
据分析,李宁的这次股价下跌,或许跟接盘一处房产有关。
12月10日,李宁发布了一条公告:
“李宁旗下子公司与恒基兆业地产签署协议,拟收购恒基地产旗下一家主要从事物业投资的公司,交易价格22.08亿港元。”
这家“主要从事物业投资的公司”主要资产就是一栋包含22层商业/办公空间及两层零售区域的楼宇。
另,公告中专门提到,该物业的评估价格是24.6亿港元。言外之意是,这次买楼甚至捡了便宜。
而李宁买楼的目的,是用于作为香港总部,这也是李宁国际化的一环。李宁回应南方都市报称,“预计2024年会启动李宁海外业务的拓展。”
没想到,第二天股价就滑坡了。
看到市场如此反应,12月12日上午,李宁宣布回购公司股份,回购金额上限30亿港元。力图挽回颓势。
为什么买个楼会引起股价下跌?
首先,香港楼市正在下行。
据“看财经”分析:今年下半年以来,香港楼市价格不断下跌,此时斥巨资投资房地产可能面临亏损、得不偿失。且2021年和2022年,目标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0.35亿港元和0.5亿港元,但是,净亏损分别为0.17亿港元和0.8亿港元。也就是说,李宁收购了是一家亏损且呈扩大趋势的资产。
其次,投资者对于李宁主业业绩存在不满,这件事成了导火索。
李宁账上钱充裕,现金加短期、长期存款有190亿元,也没有有息负债,掏22.08亿港元买楼不算难事。问题就出在,李宁不像过去那样能赚钱了。李宁的增速从2022年开始下滑,到今年更是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今年上半年,虽然李宁营收同比增长13%,但是净利润却下滑了3%。且公司存货超过了21亿港元。
另据北京商报统计,李宁销售额从二季度的10%—20%中段增长,到三季度下降为中单位数增长;在线下渠道方面,经销商从双位数增长降为低单位数增长;而线上(电子商务)业务下降明显,二季度呈10%—20%的低段增长,三季度则呈低单位数下降。
对比之下,安踏今年上半年营收利润双双大增:营收同比增长14.2%,净利润同比增长39.8%。
这时候李宁掏比上半年赚的净利润还多的钱买一个看上去也没那么值钱的资产,投资者怎么想?“时代财经”引用时尚行业独立分析师唐小唐的观点认为,投资者对李宁香港买楼不买账的原因还在于李宁海外业务扩张和购买楼宇之间缺乏更强的关联性。
据“深蓝财经”报道,投资社区,不少网友认为李宁不务正业,更有网友直呼这是神操作,亲自做空公司股价。与此同时,瑞银、野村、招银国际等纷纷下调李宁目标价。
“新品略财经”则认为,这次单日暴跌事件是李宁再次走到十字路口的一个印证。
李宁的一个十字路口是2010-2013年,营收腰斩。但随后依靠抓住国潮概念、品牌高端化、快速扩店止住了颓势,重回巅峰。
而这一次,重塑品牌之后,却困在高端化上。相比安踏涵盖从低到高的矩阵式品牌策略,“李宁这种单品牌、主品牌高端化战略,在行情好时,自然是赢家,一旦市场风向有变,这种策略反而会拖累安排。”
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要改变目前国内市场“卷”的局面,出海已经成为很有必要的探索。有鞋服行业人士透露,国家层面加大了头部本土品牌出海的扶持力度。
但是,在国际品牌已经耕耘了数十年的海外市场,中国品牌要打进去,面临品牌相对薄弱、当地运营方法论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一条不轻松的道路,也是中国品牌必走的道路。收购成熟的国际品牌,也是一条路。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