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轮融资超50亿,腾讯、红杉相中的AI制药独角兽晶泰科技拟赴港IPO
成立以来就备受资本青睐,8轮融资超50亿元,如今,这家被腾讯、红杉等巨头相中的AI制药独角兽晶泰科技于11月30日正式递表港交所,正式开启上市之路。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ChatGPT的爆火引发的AI浪潮席卷全球,也让AI制药走入了更多投资者的视野。
11月30日,AI药物研发独角兽晶泰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
据悉,晶泰科技本次是以18C规则赴港上市,也是新规实施以来第二家以18C规则递交招股书的科技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至今,晶泰科技已完成6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投资者阵容颇为豪华。如红杉、Mirae Asset、Alphabet、腾讯及中国人寿均对其青睐有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在全球所有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研发公司中晶泰科技融资总额排名第一。
不过,晶泰科技看似辉煌的背后也暗流涌现。一方面,行业竞争激烈,就在6个月前,另一家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另一方面,目前行业公认的是AI制药对创新药研发还只是辅助作用,晶泰科技依然面临着未来如何寻求突破、摆脱行业同质化等问题。
AI制药独角兽
资料显示,晶泰科技是一家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晶泰科技是迄今为止第二家以18C规则申请上市的科技企业,第一家为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开发商黑芝麻智能。18C是2023年3月由港交所推出的上市规则,主要针对特专科技公司,对科技属性要求较高,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
据招股书,2020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晶泰科技收入分别为3560万元、6280万元、1.334亿元及8000万元,2020年至2022年公司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3.4%。
不过,晶泰科技的业绩十分依赖大客户。报告期内,晶泰科技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2990万元、3880万元、6610万元和3310万元。分别占同期收入的83.9%、61.8%、49.6%、及41.4%。
从数据来看,晶泰科技对大客户的依赖程度似乎逐渐降低,但对应的是公司客户留存率也出现了波动。报告期内,公司的客户留存率分别为53.8%、67.5%、51.4%及51.4%。
据悉,晶泰科技的业务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
2020年至2022年,晶泰科技的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分别为1266.6万、3934.6万元、8766.6万元,占总营收的35.5%、62.7%和65.7%。
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在晶泰科技的营收中占比不断提升。辉瑞、强生、正大天晴、大熊制药及德国默克等药企也都是晶泰科技药物发现解决方案的客户。
不过,按照目前的行业趋势以及晶泰科技的布局来看,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是公司未来押注的方向。
晶泰科技的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固态研发服务及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
2020年至2022年,晶泰科技的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分别为2297万元、2345.3万元和4568.7万元。其中,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业务固态研发收入分别为2267.8万元、2329.6万元、2775.6万元;自动化化学合成收入分别为0元、5.5万元、1793.1万元。
或许是由于商业化时间较短,晶泰科技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并且亏损幅度不断扩大。报告期内,公司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1.22亿元、2.7亿元、4.37亿元和3.57亿元,累计净亏损超11亿。
在研发费用方面,晶泰科技也在持续加注。报告期产生研发开支分别为8353万元、2.13亿元、3.59亿元及2.34亿元,分别占当期收益的约234.4%、338.5%、269.2%及293.1%。
此外,晶泰科技的一般行政开支在上市前突增。据招股书,晶泰科技的一般行政开支从2020年的4748.6万元增至2022年的2.04亿元,今年上半年这部分支出为1.01亿元。其中,管理人员及行政人员的占比最高,从2020年的3152万元增至2022年的1.32亿元。
不过,虽然各项费用持续走高,公司也未实现盈利,但晶泰科技依然受到了不少投资方的青睐。
8轮融资超50亿
成立至今,晶泰科技已经完成从Pre-A轮到D轮8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在全球所有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研发公司中融资总额排名第一。其投资人囊括了中外顶级的风投和CVC,包括红杉、MiraeAsset、谷歌、腾讯及中国人寿等。
梳理晶泰科技招股书中的融资历程可以发现,晶泰科技几乎每轮融资,估值都实现了大跳跃,如2017年B轮融资时,投后估值为6430万美元,一年后的B+轮融资,晶泰科技的估值达到2.44亿美元。2020年9月,晶泰科技完成C轮融资,投后估值为9.388亿美元,2021年7月,IPO前最后一轮D轮融资时,估值达19.68亿美元。
公司对资本的吸引力颇大。根据港交所规定,未盈利的18C公司上市,至少需要2名以上领航投资者大于等于3%或4.5亿港币的投资。
晶泰科技招股书显示,其共有5家领航投资机构,分别为红杉、意像架构(腾讯子公司)、五源资本、国寿成达(国寿保险子公司)、人保健康养老基金(中国人寿子公司)。
其中,腾讯在2015年成为晶泰科技的A轮融资投资人,当时投入数千万元人民币,2018年在后者的B轮融资中追加1500万美元,此后又数次加码。目前腾讯通过意像架构持股13.66%,为晶泰科技第一大外部机构股东。
事实上,腾讯在AI制药领域也动作颇多,除晶泰科技外还参投了宁丹新药等数家AI制药企业,腾讯还直接建立AI新药研发平台,可见其对AI制药领域的看好。
此外,红杉也经过数轮参投目前持股8.25%,五源资本持股7.94%;国寿保险通过国寿成达持股7.32%;中国人寿通过人保健康养老基金持股3.72%。
数轮融资也为晶泰科技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截至2023年6月30日,晶泰科技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的流动部分、受限制现金及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流动部分为32.11亿元。
融资上春风得意,客户上晶泰科技也“硕果累累”,据招股书披露,晶泰科技的客户和合作者包括2022年收入排名前20的全球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中的16家,如辉瑞、强生。今年5月30日,晶泰科技刚宣布与礼来公司达成AI小分子新药方面的合作,预付款高达2.5亿美元。
晶泰科技能否突出重围
对于晶泰科技的未来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晶泰科技高额融资背后映射的是整个AI制药行业的景气。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2年全年AI制药赛道相关融资总事件达144起,同比增长87%,总金额为62.02亿美元,同比增长36%。
同时,AI制药相较于传统制药有着巨大的优势。在药物研发领域流传着著名的“双十定律”,即研发一种新型药物的平均时间是十年,花费十亿美元。但在AI的帮助下,“双十定律”或有望被打破。根据英伟达公开资料,使用AI技术可使药物早期发现所需时间缩短至1/3倍,成本节省至1/200倍。
MarketsandMarket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AI在药物发现市场的营收价值为6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有望达到40亿美元。
另一方面,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创新药企业、传统药企,甚至互联网公司都想在AI制药研发的蓝海市场中分一杯羹。
例如,云南白药与华为就AI药物研发达成合作;复星医药与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达成合作协议。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也都先后基于自身AI算法等优势,打造了药物研发平台。
如果想在未来的AI制药市场快速抢滩,自然也对晶泰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不仅仅是晶泰科技,整个AI制药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数据集的获取。
即便是ChatGPT,如果没有高质量临床数据做训练,也不能准确回答医学问题。关于AI制药的未来构想无论多么宏大,对于所有的AI制药企业来说,最核心的问题仍是数据如何得来。
同时,目前小分子仍是AI制药的主赛道,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AI制药企业近80家,有41家专注于小分子研发,占了AI制药企业的一半以上。
晶泰科技也不例外,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晶泰科技就所有小分子所展开晶体结构预测项目达到了100%的成功率。不过,晶泰科技对于抗体、多肽、ADC及PROTAC等的晶体预测准确度是多少就没有被披露。
要想在AI制药领域突出重围,如何摆脱同质化以及丰富数据来源成了关键。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AI制药目前还难以实现颠覆性的成果,仍处于辅助阶段。截至目前,全球暂时还没有一款AI研发的药物成功获批上市,也就是说AI制药研发目前仍处于探索和早期发展阶段。未来谁能首先带来突破,一定是市场翘首以盼的,这也为晶泰科技以及其他AI制药企业留出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责任编辑 | 陈斌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