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创业:说内容为王的,不是骗子就是懒汉?

2016-10-31 11:21:27
李利军
关注
2016-10-31

“最大的挑战是,新媒体如果只是做内容,不会有人投资的,因为没有太多的价值。”

在野马财经近期举办的“Cool Media 财经新媒体内容创客大趴”上,现代农匠创始人,前《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执行主编魏寒枫,德林社出品人,原《中华工商时报》新媒体总编辑黄利明,周知财经创始人、前财新视频副总编辑周勇,“商务范”创始人邓潍就新媒体创业的多个焦点问题进行了头脑风暴。



圆桌环节,四位嘉宾(从左二起,现代农匠创始人魏寒枫、德林社出品人黄利明、周知财经创始人周勇、商务范创始人邓潍)与主持人一起深聊财经新媒体。


1.如何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邓潍:我是从传统财经杂志出来的,我走以后我老东家活得很好,还是风声水起。这种新旧之分,只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以前在传统媒体时,最早做产经组的记者,后来做过杂志的网站,做过微博、再到微信再到今天,做内容的方式一直没怎么变。包括今天几个嘉宾在会议室在聊,不管杂志是在怎么变化,不管方式怎么变化,但人还是这些人。以前认识的的不停地换Title换名片,比如今天见到王以超老师有好多名片。媒体圈的老朋友们还是没有太大变化,生产内容的还是这拨人,当然也有新的人进来,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做内容这个本质没有太多新旧之分。


我更趋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去想我到底是什么(新旧)媒体。不管以前是我一个人在做,还是现在十来个人做,我们还是会保持自己的个性化,不太想给自己贴一些标签,更多还是在想做好自己的事情。


2.新媒体会取代传统媒体吗?机构化的新媒体会不会成为传统媒体?


周勇:传统媒体一定会向新媒体过渡。周围很多做纸媒的朋友,经常面临困惑——怎么找到读者、观众;怎么和这些读者、观众交流。


同样是用电脑写作,用摄像机拍摄,作品呈现在不同媒体渠道上之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差异非常明显。


新媒体非常重要的一块是内容运营。对于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编导来说,只要内容上版、上网或视频播出了,工作就算完成了。而对于新媒体来讲,这仅仅是第一步,还要有大量的基于互动。这既包括和用户对内容的讨论,也包括对内容获客的评估,转化率怎么样,获客成本高不高等等。


新媒体有一定的焦虑感。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过了,大家经常在讨论下一个更热的媒体形态到底是什么?大家都在找,都在等。


从这个角度讲,传统媒体的优势是内容生产的专业性,但也有劣势,它必须找到新媒体的运营方式和新媒体的渠道。


第二个,机构化的自媒体会不会成为传统媒体?不会的。新媒体运营方式和传统媒体有着本质区别。比如,在团队当中,内容生产的伙伴占多大的比重。传统媒体中内容生产的伙伴人更多一些,但新媒体中,内容部门中运营的伙伴会有相当比例,因为我们还要看数据分析——这个文章为什么它的点击率高?转发率怎么样?客户转化率怎么样?这部分人在传统媒体中相对较少。


黄利明:如果现在在座的是新媒体,也许哪一天我们就会就会变成传统媒体。举个例子,我最早的一份工作在《新京报》创刊的时候加入报社,现在他们也在进入直播。


我在《经济观察报》待了八年,当时只有报纸,后来衍生了网站,那也是新媒体的一部分。再包括现在的的蓝鲸,他们是不是新媒体?现在我们说新媒体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些门户也划作传统媒体了?刚刚说到,新媒体首先是是渠道的变化,大量的传统媒体人创业是有了微信之后,因为它的传播渠道可以为这一批人所借用。微信这种传播渠道有一定半封闭性,反而起到了保护作用。太开放的比如说微博,当时也称之为新媒体,但是它没有吸引大量的传统媒体人去创业。


所以,你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怎么去界定?首先是传播渠道上的不断变化。


另外从运营,你的收入来自于哪儿?刚才魏武挥老师也说到,如果你的收入只是广告,没有其他途径,又能怎么样?你现在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你即使有100万粉、200万粉,依然只是传统媒体,收入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如果你还是广告、活动这些传统的收入模式,没有进入到类似于电商,或者说更多依靠一些衍生的收入领域,你也称不上新媒体,这是我对这块的看法。


魏寒枫: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新的组织会不会取代旧的组织。其实同样一个事情,包括新的事情,旧的组织是是做不出来的,如果德林还在原来的证券市场周刊,就算做德林社也做不起来。这就是说新的组织会取代旧的组织。


最大的挑战是,新媒体如果只是做内容,不会有人投资的,因为没有太多的价值。我自己做这个事情,之前并不是太懂农业,而朋友和机构选择投你。什么原因呢?


这当然包含朋友抬爱支持这些原因,老魏创业,好,你从前做得不错,想做个新东西,信任你,支持。然后就是你是个媒体,品质感觉不差,既然品质不差那就当有基础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能进一步把农业这块创投服务搞好,教育培训搞好,乃至于你能在农产品和食品电商方面搞出点名堂,甚至是自己某一天成为食品大亨,这方面就充满了想象力。而这些东西对媒体来讲,只是具备了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如果这个领域你连门槛都进不了,谁都不知道你是个什么玩意儿,就不会这么投了。但知道了你可以做这个媒体,你有这个能力进入这个门槛,接下来那些有想象力的东西才有价值,对我们考验更多的是这方面的运筹能力。而这是大考验。往往你发现,你觉得你行,最后还是只能一个小点小事做起。



3.新媒体时代是不是依然内容为王?


黄利明:我个人看法,能做内容的人非常多,我相信在座至少有一半的人做内容都是大拿,更不用说坐在台上的。但所有的内容出来之后必定会有好的传播吗?不见得。


比如我现在的德林社,如果我做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或者做了非常好的一期视频,光在你的微信公众号爆发,顶多10万+。如果我的渠道铺上腾讯、铺上新浪、铺上《今日头条》这些所有渠道铺上,就完全不一样。我们最高那期视频是关于徐翔被抓,他穿着白大褂。在腾讯视频点击量是700万,单期700万,在全网点击总量超过1000多万。财经内容,能达到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


所以,你说内容为王不见得,内容本身就是做新媒体本身,你的内容只是你介入这个领域的一个切口。为什么我刚刚说新媒体如果没有在收入的结构上发生变化,还是传统的模式。这是因为我们那么多人做内容,包括有很多人拿到投资,或有更多人拿不到投资,是因为我们很多人是觉得我只要把内容做好了就行。对于我个人来说,如果我只是把内容做好了,我只是拿到了一个入场券,这是一个流量的入口。但是这个流量真正变现到什么程度,是变现成广告,还是变现成活动收入,还是能开发其他的?


如果是将德林社将近40万的粉丝——这些所谓的财经高净值人群,用做广告变现,德林社直接可以把这个平台关了,到最后别人肯定有一天就不会再看你的东西。


包括周知,他只是广告变现吗?不是。所以我们更多的东西是在后面,我刚刚说到数据,这些数据是我们通过社群调研出来的,我们社群有2000多亿元资产的投资理财购买力。这个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其中一个会员资产是100多亿元,就喜欢做我们这个平台。我只拿着这个做广告吗?太浪费了吧,要这样不如直接和德林创办报纸、开网站拉广告得了。


从收入结构、商业模式角度看,我也不认同内容为王,因为做平台,平台的人、财、物,基本我都在负责,我肯定从更多这个方面考虑问题。


周勇:我同意内容为王。财经自媒体或新媒体现状非常类似于钢铁行业——第一是产能过剩,每天内容非常多,是一种信息过量状态。第二是亏损严重,大量自媒体没有实现盈利。第三是优质的财经内容依然稀少,正如真正要找好钢、特钢国内生产不了,还要进口一样。财经类新媒体创业还是有机会的,从这个角度叫内容为王。


当然,内容为王仅仅是第一步,它是我们建立的一个门槛。建立好门槛,就是商业模式的构建。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持续地商业收入支持。同时,在用户运营上,如何降低获客成本,这些都是对我们真正的考验。


魏寒枫:我开个玩笑,说内容为王的,不是骗子就是懒汉。“骗子”怎么说呢?他做的事情是内容为王,同时他其他方面非常厉害,但是他骗你们我是内容为王。“懒汉”就是说其他方面不行,只好说内容为王来掩饰他的无能。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光靠产品内容是不可能,有些强调自己的内容为王,是营销手段。


从另外来讲,内容又是基础,它跟王不王没有关系。打个比方我做的这个事情,它跟食品安全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看到微信上有太多太多,某个人在深山老林搞了什么事情,花了几十年的精力做这个事情,极致。但是事实上,中国从政治到商业到社会,乃至到明星的气质都没有极致,到农业这个领域上也很难有很多。但确实越来越多人想这么做,那他就要经受住市场和商业考验,做产品和卖东西是两样事,不是谁这样行那样就一定行的。你要卖得不好,极致可能就玩不下去。因此我做内容特别谨慎,不能胡吹,牵涉到食品安全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确实是内容为王,这是我的观点。


邓潍:我来收个尾,肯定是内容为王,我同意黄老师的观点。一方面内容方面,从我个人经历来说,我以前是在传统媒体,也是一个内容从业者,到后来我自己做“商务范”。我们真正的优势可能在于圈定了一个用户群体,比如中产,另外就是做内容资讯。我们内容爆发,也是一直坚持的结果。我记得之前写吐槽马云西装的文章,当时可能在很多平台,一下子达到几个客户端一天有上千万的流量。不断创造内容,真正让我们有了价值。


像台上的魏老师是一个人在做,周老师、黄老师一开始创业过程中也就是一两个人,到后面找到一定商业模式会慢慢不断增加人,但核心还是要有好的内容。包括我的好朋友,六神磊磊,他一个人写金庸。一个写金庸的有什么商业模式呢?可他一个人就能写出来,还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文章老被转发。还有石榴婆报告,也是一个人写;三表,一个人在演。


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你只要懂用户的需求,中国用户那么多,在某一个领域,能抓住一个小圈子,能把一群用户服务好,总能有一些价值,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同时在做内容的时候,运营也必不可缺。


现在基本上一出门问大家覆盖情况怎么样,大部分是全网都在覆盖,但是这但是这些都是一些基本途径。你的内容肯定要不断找准你的内容群体,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图文的也可能是直播或视频,只要是找到他们的痛点,用他们希望的表达方式就很好。


也要好的运营,我们也会尝试跟用户互动。现在写稿不仅是我们一天到晚自己想,更多要从用户出发,我们经常会让他们晒一晒腕表、车,穿什么衣服等等。用户也会很感兴趣。包括像新世相张伟之前做的活动,他呈现的方式也许是一篇微信的文章,但它背后会涉及到策划事件的活动,你的内容只是一种表现的形式,但背后肯定是离不开各种运营的方式以及各种能力。这些其实都是嫁接在内容之上。但最核心的是,获取用户以及留住用户一定靠好的内容。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李利军
224文章
·
1评论
·
19粉丝
聊聊,wechat:fibreguy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