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差一个“需求复苏”的故事
站在房地产的角度来看,信息量还是挺大的。
来源/地产知识橘
昨天,3月的一些关键数据出来了。
站在房地产的角度来看,信息量还是挺大的。
首先,放水的力度真的很大了。
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这个增速只比上月末的新高稍微低一点点,但看不出有减缓的意思。
而这样的增长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前几天,经济学家刘煜辉在一个投资论坛上表示,15个月里,我们的M2增长了40万亿以上。
也就是说,从去年年初至今,有40万亿的资金被投入市场,已经是非常高强度的货币投放了。
但效果嘛……
昨天,3月的CPI和PPI数据也出来了,是这样的——
CPI有所回落,PPI回落得更加明显。
如果仔细看看CPI的分项,大概是这样的——
简单点说,3月份的食品价格同比上升,非食品的价格同比变动不大。
再细致点说,汽车、手机为代表的大类消费品,价格下跌肉眼可见,服装、鞋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的价格也挺萎靡的。
而生产者价格指数,也就是PPI,同比下降大半年了,还在降。
CPI和PPI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百度是这么说的:
“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物价指数(PPI)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变动是有用的。”
好了,就不展开了。
回到房地产上面。
从楼市的需求端看,最近,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了1.71万亿,其中以房贷为主的中长期贷款,近三个月增幅9442亿元。
而1、2月份,这个数字分别是2231亿元和863亿元。也就是说3月份的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达到了6368亿元。
这是2022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值。
开年这一波地产小阳春,确实切切实实地存在过。
但如果和过去相比——
即使是在去杠杆的2022年,一季度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幅都超过了1万亿;而2021年同期,这个数据接近 2万亿。
这一次的小阳春,又显得成色不那么足了。
还有一个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5.3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
贴张图吧。
住户存款激增的趋势是从2022年开始的。
当年,新增的住户人民币存款在18万亿左右,是前一年的两倍,创下了历史新高。
而今年年头,只花了3个月,住户存款的增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的一半!
再这样下去,又是在去年基础上再翻个番的节奏。
有趣的是,从总量上看,目前中国的住户存款余额已经超过了131万亿,而去年的新房市场销售额,只有13.3万亿。
于是,陆续有很多专家提出——
如果能够把“超额储蓄”给激活,拿出来买买买,哪怕十分之一,都足以重启消费,甚至激活下一波的房地产牛市。
理论上确实如此。
关键是,该怎么激活。
我们上次说到,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在内部运作报告中透露,房地产存在“十年一遇级别的机会”。
消息传出,市场很是high了一阵子,地产股也涨了好几天。
但如果关注后续推文的话,李蓓的真正观点其实是——
1、这两年地产已经经历了供给侧改革,这是中国有商品房以来没有经历过的。
2、对于还活着的房地产企业,原本可能只有5%的市场份额,但因为小伙伴们都死掉了,就有可能会有10%甚至15%的市场份额。
3、这些活着的企业市值回到当年的高点是有可能成立的,但是不代表他们能够拉动GDP,拉动经济需求。
当然,对地产行业的未来,李蓓还是看好的。
她认为,因为行业内大部分企业资产负债表受创伤,未来1-2年,大部分企业仍不具备供给端扩张的能力,全行业拿地和开工会依然下行。
随着供应大幅下降,需求只需要企稳,楼市也终将转向供不应求,房价会逐渐企稳回升。
但这依然是降低供给的逻辑,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何况,还有规划中的大批量政策性住房在填补供给的断层。
而今天的房地产,更迫切的是讲好一个如何让需求复苏的故事。
这不,最近,这样的新闻又开始出现了……
以上为正文,来自局姐本尊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