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信仰回来了吗?
广州终于挂地了。
来源/地产知识橘
1
上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贴出了今年第一批供地清单——
在这批地块正式官宣之前,坊间曾经传出过一个非正式的供地名单,一共包括11块地。
但现在,我仔细看了一下,上架的住宅地块比传说中翻了个倍,达到了21块之多。
而广州去年全年的土地成交数量是48宗。
也就是说,这一把上架的地块数量之多,已经达到去年成交体量的接近一半。
而且,这21宗地的分布范围也开始分散了——
不仅有百亿级的巨无霸番禺长隆宗地,天河智慧城的靓地,还有荔湾区的多宗“小而美”宅地。
甚至,连花都、从化这种相对远郊的地块都纷纷上架了。
去年,由于担心外围的土地找不到下家,这些区域早早收了手。全市供应的地块,基本集中在中心六区。
但今年,一开始就一反常态,近郊和郊区的土地重新成为了土地市场的重心,占比超过了总量的6成。
看来,虽然去年卖地成绩一般,但广州对今年市场的信心和预期,是非常不低的——
只希望趁势多卖几块地,多给财政回回血。
那么,今年的土拍,会顺利转暖吗?
2
我们先来看看全国的土地市场。
进入2023年以来,完成土拍的主要城市有北京、杭州和郑州。
其中,前两个属于2022年的第五轮土拍,郑州则打响了今年土地公开出让的第一枪。
总体来看,市场表现还是冰火两重天,分化异常明显。
此次,杭州仅挂出了5宗地块,但综合溢价率已经达到了10.9%,是去年以来溢价率的最高值。
看来,阿里巴巴这张“王牌”一旦翻红,对这座城市的造富想象还是可以看高一线的。
但郑州就不行了,挂了11块地,其中8宗都被当地的城投包揽了——
哪个区的孩子,就由哪个区负责,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又是左手倒右手的一出好戏。
或许拖着“烂尾楼之都”的名号,开发商对这个城市的信心,一时半会怕是回不来。
比卖地更重要的,是先把大伙儿的房子保质保量地交了。
3
不过,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可以从三场土拍中看到不少新的趋势。
比如说,南方房企开始走出大本营,北上扩张了。
对,说的就是越秀地产。
这家扎根在广州大本营的地方国企,在皇城根下好好地秀了一把肌肉——
先是从中海系包围的石景山片区夺得一宗宅地,首次杀入了北京城六区;
随后,又幸运摇中了回龙观信息园地块,大手一挥,花了59个小目标。
两宗地块都有清晰的市场逻辑,也有相对成熟的配套资源,看来越秀下了不少功夫。
毕竟,就算是国企,能在去年那个大环境下依旧录得销售正增长,手里还不差钱能扩张的,也真没有几家了。
就看后续越秀会拿出什么产品去取悦帝都挑剔的购买力了。
再比如说,爆雷房企也已经出来拿地了。
前不久,建业拿下了郑州建业盛悦府(五龙新城)的后期地块——
出险了还有钱拿地扩张,这在全国范围内都算是绝无仅有。
当然了,建业出手属于特殊情况。
据知情人士透露,建业已介入了该城中村改造项目7年之久,倘若此时不进场,相当于前期努力全都付之东流。
何况,建业也已经国有化了,实际掏钱的是去年入股的国资河南铁建。
但无论怎样,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又比如说,经济活跃的地区,民企明显开始复苏了。
杭州此次的土拍,可谓宣告了开发商信心的集体大逆转。
最火热的上城区艮北新城地块,在挂牌期间有20多轮出价,参拍房企30家。
虎视眈眈之下,民企拿地的意愿也回升了——
最后,抢地成功的房企名单中6成是民企,其中不乏兴耀、中天一类的本土中小房企。
不过,在各种回暖的苗头背后,有一个趋势格外扎眼——
房企不再“唯地段论”,在土地市场上也开始追求性价比了。
过去几年,只要地块在市中心,都会被房企轮番抢夺。
但如今,只要宗地位置犄角旮旯一点,价格贵一点,稍微有点算不过账,房企都会扭头走人。
这不,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郑东新区11号地就再度流拍了,是郑州7年来首次遇到这境遇。
开拍前还有很多媒体预判,正弘、华润、龙湖等都会加入战斗行列——
但结果却大跌眼镜,遭遇了无声流拍,连缴纳保证金的都没有。
4
今年以来,土地市场在制度上的新变化,想必大家都看到了。
优化完善后,供地次数没有限制,供地时间也更加灵活,给予了开发商充足的预判时间。
换言之,“两集中供地”将成为历史,市场也将回归常识,回归常态。
但市场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市场了。
在我们的经验中,“土地市场—新房—二手市场”是一个明显的传导链条。
如果开发商拿地活跃,市场的情绪和热度就会跟着起来,会刺激购房者跑步进入新房市场,从而带旺二手市场。
但事实上,这一轮楼市的起势,顺序是反过来的。
出于对新房烂尾的担忧,二手房成交率先回温,而今年,不少城市的新房市场开始火爆,但土拍尚未开动。
比如说,年后上海、成都多个项目开盘即售罄,重点监测城市的开盘去化率,已经创下去年5月以来的新高了。
这是否真能代表房地产市场即将迎来一波向上的大行情?
说实话,我并不十分确定。
毕竟,这三年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刚需和改善客户一度犹豫不决,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持币观望才是稳妥的消费策略。
而现在,不少犹豫许久的人们几乎是在跑步入场。
这样的动作到底是重拾了楼市信仰,还是在担忧手上的钱在等待中“变毛”?
爆发性的购买力到底能持续多久?还会有新的黑天鹅出现吗?
暂时,还没有答案。
也难怪,在隔壁的香港,更加保守的港企们,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了——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