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房企将消失
千亿房企数量腰斩,分化时代如何穿越周期?
来源/乐居财经 作者/张林霞
就在刚刚过去的元旦,阳康的年轻人,纷纷涌入街头,走进商场,迎接着充满希望的2023年,新的一年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同样,2022年艰难的房地产行业,在利好政策的加持下,2023年底楼市也将走出底部,走向新生。
2022年,受整体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房企的销售业绩普遍下滑。
整个2022年,房地产各项指标走出了一条持续下滑的曲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1 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9.8%,其中11月单月同比下滑19.9%;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滑26.6%;房企到位资金同比下滑25.7%,11 月单月同比下滑35.4%。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22年房企销售额在千亿以上规模的只剩下20家。其中排名第20位的远洋集团销售金额刚刚跨过千亿门槛。而2020年巅峰时期,行业内的千亿房企数量为43家。2021年数据与2020年持平,仅在2022年一年,千亿房企数量直接腰斩。
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其2023中国经济十大预测中表示,房地产将步入存量分化时代,区域分化、房企分化、地段分化等将日益明显,都市圈城市群时代来临,房地产税替代土地财政是大势所趋。
这意味着在中期将进入洗牌阶段,其惨烈程度参考当年的纺织、家电,剩 者为王,预计90%的房企将被淘汰或兼并。
毋庸置疑,站在行业拐点上,房地产要走向健康发展,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第二增长曲线”是房企重要的发展方向。
早早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的地产房企有碧桂园、万科、龙湖、万达等。在这一领域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企业的营收贡献了力量。
表现得比较亮眼的是龙湖集团,2022年上半年,龙湖包含商业投资、租赁住房、物业管理等在内的经营性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达110.4亿元,同比增长26%,3年复合增长率达36%。
早已剥离地产业务的万达,巧妙地避开了此轮地产危机,并且在卡塔尔世界杯上狂砸59亿元,赚足了“眼球”,万达商管也在2022年年10月底第三次递交招股书,上市在即。
2022年土拍市场热度回落,房企拿地积极性不高,一些城市拿出优质地块亦无人问津。TOP 100企业拿地总额12975亿元,同比下降了48.9%,全年整体拿地低迷。
此外,土拍的城市分化还在加剧,房企聚焦核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厦门和合肥土拍热度相对较高。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认为,由于2022年拿地重点开始向热点城市靠拢,“马太效应”会逐步体现,2023年不同城市的市场分化更为明显。
从2022年22城拿地分布来看,地方国资拿地金额占比为42.0%,超过了央国企的37.4%,民企仅为15.8%。国央企和城投公司依然是拿地主力军,民企拿地的积极性不强。受到资金压力的影响,民企除龙湖之外,基本在土拍市场上消失。
2022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重心从降产能、去杠杆、防炒房,转移到提信心、化风险、促需求等方面。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未来,房地产的大环境向好,毫无疑问,优质头部房企、拿地补仓的企业以及绿档企业更容易生存下来。
展望2023年,房地产市场很大程度上将会整体向好,房企的生存和经营环境也会得以改善。
一方面,随着住房改善消费支持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地,房地产市场逐渐解冻,不动产的流动性将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在信贷融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政策支持下,开发商尤其是优质头部房企保交楼工作、债务清偿等顺利推进。
此外,可以预见的是,在资金回笼周期趋于常态化后,土地市场也将一改低迷态势。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