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新发展模式”究竟是什么?

2022-12-19 17:49:16
地产知识橘
关注
2022-12-19

明年怎么干?

来源 /地产知识橘

图片


周五晚,经济领域最重要的会议开完了。新华社通稿一发,来年经济工作的调子,就此尘埃落定。

大伙儿最关心的,对地产行业的定调,也终于掀起了头纱。

明年怎么干?

正如我们在《夺回失去的三年》中预测过的,虽然是“纠偏之年”,但“房住不炒”并没有退出。

但这也不妨碍房地产与平台机构、民营企业……这些难兄难弟们一起,排着队进入了“重振”的名单。

但一切只是简单的“重头来过”吗?

并不是。

就说地产吧,利好当然是有的,但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框定了这个行业的上限。

为什么?来,我们逐个看。

图片


就如刘怼怼在解读里说过的,类似中央经济会议这种通稿,开始的内容都是对过去的总结,过去这一年的工作打个分。

在这次的盖章定论中,出现了一个新词:尊重规律。

图片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来,到底有没有尊重规律,尊重了多少规律,大家心里都有杆秤吧……

再看看2021年的会,当时是肯定了“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

图片


还说了“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这种话,整体态度是很硬气的。

而今年的措辞和态度,已经有了明显的软化。

总之,向客观/经济规律低头的态度,已经十分到位了。

在这个基础上,那些新提法背后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了。

图片


对于明年的工作安排,提纲挈领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图片

明年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我们做的所有的所有,都是围绕预期和信心来的。

预期和信心没了,才是现在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高层认为,最重要的第一条是扩大国内消费。

为什么首先是扩大国内消费?

我国产出的产品,消费市场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在海外的。

但现在海外市场普遍进入衰退周期,加上关税壁垒、汇率等问题,解决问题只能转向内部,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来消化掉。

而在促消费的list上,“住房改善”高居第一位。

鉴于“房住不炒”和“支持刚性和改善型购房需求”已经出现在了房地产的详细表述之中(后文会详细说),明年如何定义“刚性和改善型购房需求”,就很重要了。

一套两套算“刚性”,那三套五套算刚性不?

市区一套,近郊度假一套,养老备一套,再给孩子留一套,这是算投资投机行为,还是改善型购房需求呢?

政策很快就会给出答案,市场也会给出相应的回应。

图片


如果把“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这句话跟前面的货币政策表述一起来看,还能看出些什么?

明年,降准降息还有空间。

现在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花钱?当然是因为收入涨不上去啊!别说涨不上去了,持平都很难。

再看看投资市场,吓,楼市基金股市,哪个都绿油油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还要增强消费能力,那就只能改善消费的条件了。

要么,政府不停地派消费券派钱,直接从财政补贴,让大家拿去花。

要么是,钱变便宜了,通胀起来钱贬值了,利率又变低了,所以,我借钱花是划算的。

既然明年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那我猜,针对消费者来个定向的降准降息,也说不定。

鉴于“住房消费”进入了“扩需求”的list,那么,虽然现在房贷利率已经足够低了,但针对房地产的进一步降息,依然是可以期待的。

甚至,存量利率降一下,腾出大家手里的钱来进行别的消费,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了,我们这几年是没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

美联储持续降息的时候,我们没跟;美联储持续加息了,我们才开始定向放水。

如今,美联储在今年加息7次,最终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经上调到4.25%-4.5%。而我们现在1年期LPR是3.65%,5年期以上是4.3%……

再降,汇率咋办?

所以明年,货币政策虽然有空间,但空间还有多大,就不好说了。

图片

好了,再来看看对于房地产的详细表述。

图片

和往年相比,最大变化之一是房地产在整个框架中的位置,被放到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一栏里。

而之前的表述,大多数时间,更侧重于民生保障——

图片

再加上在排序方面,“平稳发展”在前,“房住不炒”在后,由此可以推测,明年房地产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化解风险,以期为目前风险丛生的现状“托底”。

为什么这个底一定要托?昨天韩文秀已经在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做出了解释——

图片

一损俱损,不承认是支柱产业也不行。

托底的行动大概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项目方面,保交楼、保稳定、满足合理融资需求,推动重组并购,尽量不烂尾。

而在企业方面,“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和“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表述已经非常明白了——

支持房企融资、化解房企债务,是帮上面觉得优质的房企活下来。

而那些不够好的,特别是搞集资搞自融搞出金融风险的,对不起,必须出清,不列入违法犯罪名单就不错了。

在“优质头部房企”中,民企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会议通稿里专门有一part是为民企打气的——

图片

希望已成“惊弓之鸟”的民企们能尽快实实在在吹到政策的暖风。

图片

那么,房地产真的会重复之前的周期吗?

也并不会。

面对楼市低迷,2022年超300省市出台政策近千条,但如果我们去观察房地产投资数据,会发现,近20年的一个规律已经被打破了——

在以往年份,如果房地产政策松动配合货币政策支持,投资指标往往会在2-3个月内快速反弹。

但今年,地方政策松动已经持续9个多月,从顶层发力纾困政策时间来算,也持续了3-4个月,但直到现在,投资指标仍然在下滑,看不到止跌的趋势。

图片

疫情的冲击还在扩大,第一波感染高峰尚未到来,钱包的修复需要时间,预期和信心的修复更需要时间。

新的一年,我不怀疑会有更多的猛药,但这些猛药,只要市场好了,就会退出,不会用得太久。

更何况“新发展模式”将会重塑房地产的逻辑。

这个词第一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现,是2021年,当时的表述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而今年,已经变成了“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发展模式”呢?

官方没有盖棺定论,但不难猜出,“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应该是模式里的重要部分。

2022年,我们在双轨制方面成效显著,保障房市场的供给突飞猛进。

按住建部数据,十四五”期间,40 个重点城市计划新增 650 万套保障性住房,但2022年一年的目标就达到240 万套,相当于一年时间完成了十四五计划的三分之一。

这些房子并不全是新建的,实际上,从7月开始,不少城市就开始回购存量滞销房以作保障房之用,一方面可以救助房企、盘活项目,另一方面缩短建设时间,避免重复建设。

嗯,算是一举两得吧。

未来,我们要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这意味着可能会在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及“租购同权”方面更进一步。

保障房市场对于商品房空间的挤压,在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房地产市场要想获得新的平衡,还有很复杂的路要走。

以及,房地产税明年基本又出不来了。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地产知识橘
76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