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又出现了
开了第N个坏头
来源/地产知识橘
昨天提到官方下场救市,今天来说说企业端。
我们在《开始救市了!》里面写过,针对还没出现违约的“好学生”,国家愿意给与信用支持,帮助它们成功发债,避免更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
而那些已经爆雷的房企,接下来会怎样呢?
最近,网上传出这样的消息——
来自REDD的消息称,融创计划为无抵押和有抵押债权人提供不同的重组方案,并对每笔债券提出大致接近的展期期限。
不过,这也算不上什么大新闻了。
至今为止,进入境外债务重组的房企已经有十几家之多,从泰禾到恒大,再到最近的弘阳、龙光,越来越多的房企连展期都懒得展,直接一步跨入债务重组,直接躺平。
而境外重组方案的底线也越来越低。
前几天,这底线又一次被刷新了。
没错,又是花样年。
前不久,花样年公布了初步的债务重组方案,方案的第一点就把全行业给震惊了——
境外美元债的本金最高兑付4成,剩下的部分“债转股”。
要知道,一般房企的债务展期都只是延期支付,顶多削减利息,但本金一般都会全额兑付。
有的开发商为了争取持有人的同意,还会增加优质项目的质押来增信,甚至补贴过渡期的利息。
但花样年又开了一个破天荒的坏头——
不仅持有人的本金缩水超过一半,“债转股”也有很多槽点。
目前,停牌前的花样年控股股价只有0.2港元/每股,市值不到12亿港元,距离仙股只有一步之遥。
暂且不说这种股份能有多少投资人买单。
就随便算算账,按去年12月花样年董事会主席潘军透露的40亿美元海外债规模计算,按照60%比例转股的话——
也就是有大约24亿美元(折合188亿港元)的市值需要涌入花样年控股。
这样一来,花样年的股本要扩大不止10倍,股份被大幅度稀释,股价大幅跳水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别说海外的债券投资者们基本血本无归,花样年的原股东们也要跟着血本无归了。
当然,这个重组方案不一定能通过,也不排除是花样年先试图给出一个比较差的方案,打破投资人的心理防线。
随后,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利益最大化。
看着这种“欠钱才是大爷”的神奇操作,也就不难理解,为啥大家都违约,却只有花样年遭遇了两次被投资人申请清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花样年这儿没有的。
讲真,花样年开的坏头也不只是这一次。
它就像房地产行业的“黑天鹅”,行业刚刚有点回暖,立马就给你当头一棒。
早在去年10月,当行业里绝大多数公司还在正常经营的时候,花样年就上演了一波令人疑惑的操作——
明明半年报还显示账面躺着272亿元现金,却因为2亿美元还不上直接违约。
至此,成为了第一个将“保内不保外”作为违约理由,公开摆到明面上的开发商。
由此,资本市场信心坍塌,中资美元债市场价格暴跌,大量房企信用评级跳水,掀开了整个民营房企连环踩踏的序幕——
内房企在海外新发债的空间不断萎缩,存量海外债的日子也不好过。
无论房企本身的经营情况如何,都遭遇了一轮又一轮无差别的做空,不少债券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折价率低至40%以下。
而如今,花样年这波摆烂式操作,直接让海外投资者血本无归,是要把“保内不保外”发挥到极致了。
这不得不让人担忧,境外投资人对内房企那点儿脆弱的信心,怕是会跌进尘埃里。
这接下来还在挣扎着推动重组方案的大兄弟们,前路恐怕要更艰难了。
以上为正文,来自熊先生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