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最近没有什么大事
垃圾场变成了全国最大的,那就是最大的环保废物利用中心,更何况这是全国的中小企业的集中地。他是全国性的市场!
我们每天都处在巨大的噪音里,竖起耳朵接受碎片化的声音。紧紧盯着领导的一句讲话,或者国务院颁布的某一政策就能在公众号掀起一阵阵的“惊天”“逆转”“崩溃”,这些实在不是一个有识之士应该做的。一个人,如果要对一件事,有着本能般的洞见,应该做的,是每日将市场的新闻累积起来,辅着在书本里得来的知识和所见所感,日积月累,一年后,关注的领域便会透彻起来,不会轻易为人所左右。至于到时候形成的分歧,不过是山的两面,最终殊途同归。都是噪音的市场是安静的,真正能撼动市场走向的话,只有那么一两句。
是谁让新三板发展的?
让新三板发展的是谁?作为一个场外市场的从业人员,我深刻感受到市场绝对不是交易所的工作人员推动发展的。交易市场本身作为裁判员,是不具有竞赛能力,更不可能推动市场的发展。交易所都是后知后觉的,只有市场本身发现了问题,交易所才会被迫纠正。
如图所示,现实和理论终点也许会一致,但是过程绝对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再多的分析,都抵不过一句话能够说明新三板的未来。垃圾场变成了全国最大的,那就是最大的环保废物利用中心,更何况这是全国的中小企业的集中地。他是全国性的市场!正是这句话,让所有从业人员看到了巨大的潜力,才蜂拥而入的。曾经如火如荼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在创设初期也曾吸引了大量的机构涌入,但是因为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容量小,机构盈利空间不大,是不会扎实在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某证券公司的老总在某区域性市场创立之初,带走了公司一帮干将,结果发展不如意,旧部纷纷离去。有比较才有差距,才知道新三板市场之所以能火,未来还会火的原因。
当前新三板服务市场格局
推动市场发展的,是市场中的服务机构!成熟的推荐机构圈,他们是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股转公司往一万家挂牌公司的数量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仔细思考股转公司发展的最大推力是谁?是证券公司。2014年初,那批以“4”开头的挂牌公司是证券公司联合地方政府推上去的,企业是在模模糊糊之间便上了新三板。公司老板也许到了敲钟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新三板”,无非是卖给地方政府和朋友一个人情。却尝到了最先的一些甜头。之后券商的承揽团队疯狂出动,每家适当规模企业都被多家券商登门拜访过。于是新三板便扬名天下,朗朗上口了。其实,这就是新三板扩容后的市场现象。这也是新三板生态区的第一环,券商的承做团队。
这个市场里还有日渐成熟的信息传递圈,做媒体报道的媒体圈越来越成熟,每家主流媒体都会逐渐开始关注新三板的动态。而大量自媒体也在这个处女地深耕。
当然,还有混乱的中介公司。在江浙一带,有一些不正规的中介公司开始利用大众对新三板不成熟的理解,开始兜售所谓的原始股,中间获取高额的佣金差价。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某新三板公司发公告5元定增,结果在定增期前来了个10送10,不明所以的投资者还是以5元认购,一半的钱被黑心中介昧走了。
修建苏伊士的人不一定挖得通“巴拿马”
可是,市场依旧不是很好。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家不觉得这个市场还缺一环么?新三板不缺新闻,缺少的是发现价值的眼睛。
市场上有个笑话。“你的公司挂了么?”“挂了!”“恭喜恭喜,你的公司挂了!”有些人不懂,听得糊里糊涂:“这两人有毛病么?”。笑话从来不会空穴来风,有些公司不去三板也许还好,上了三板恐怕真的是“挂”了。公司来挂牌不是给股转公司送钱的,是为了融资而来。但是,仿佛公司和投资者是两个世界的人,说着两个世界的话。投资者问的问题,企业磕磕巴巴回答不上。企业的论述,投资者哈欠连连,不感兴趣。作为旁观者的我,明明知道企业说的是:hello!投资者说的是:你好!结果,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互道一声:SB,分道扬镳。
假设你有500万,开了户,面对近万家公司,如何下手?A股仅仅2000余家公司,百家证券公司,大量的雪球大V,(不论是不是江湖骗子,姑且算入)还有各类财经软件,将公司翻底朝天,投资者犹嫌不足,三板呢?力量严重不足!
打通新三板流动性环节的最后一环,是足够的研究力量配置到三板中。挖透了公司,就像挖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巴拿马运河,该繁荣的自然就繁荣起来了。
然而,当我们期望挖通苏伊士的人(A股的投研机构),那些老牌机构来新三板的时候,发现修建苏伊士的人不一定挖得通巴拿马(新三板)。
新三板这两年,我们发现新三板的研究报告,根本不是中立的,而且是借着证券公司的名头粗制滥造的。证券公司的报告要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和青睐,无非是要中立且能赚钱。可是,现在的券商做的研究报告,是依托公司做的,既不是卖方、也不是买方,是公司方。真是奇怪的业态!
目前市场上尚未看到券商会认认真真去做新三板公司的价值挖掘,国信证券自2015年底开始组建新三板投研团队,到现在还没个影子。因为在KPI考核体制下,新三板后续服务是券商体制内最不赚钱的。新三板挂牌后服务这块巨大的市场,到底谁能风物长宜放眼量,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新三板成分指数2015年4月---2016年8月走势图
新三板共有挂牌公司8963家。截止9月6日,共有股东户数328842个。扣除同一账户重复持股(例如投资机构类似天星、券商等)不会超过20万人。新三板20万投资者,每个公司原有的股东平均10人,这些账户是不具有交易属性,应该剔除在外。那么新三板实际上的合格投资者不会超过11万人。要想让流动性好起来,按照A股的标准,需要大约800户投资者。但是新三板公司股本普遍比较小,500户即可达到一定流动性。假设新三板创新层先放开投资者准入,953家公司需要投资者约15万户,略大于目前新三板已经开户的,具有交易属性的账户,但是新三板创新层的换手率和成交率,也远远不尽如人意。这又是为何?
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新三板尚未形成创新层对基础层的虹吸效应,原先大家预期的新三板创新层会吸引场内的存量投资者一哄而上的局面,并没有产生。其次,新三板投资者的观望氛围还是很浓烈,大量的账户都还是处于睡眠状态。左手是嗷嗷待哺的新三板企业,右手是渴望投资致富的投资者,关系可谓是鱼儿和水,可是二者还差最后一公里!
新三板板块的最后一片拼图,就是选出最优质的企业,打通投资者和公司直接最后的一公里距离,这才是这个市场当前最重要的地方。完成了这块生态拼图,新三板的服务市场就完备了,就可以迎接一批新三板投资者扩容了。
交易所---挂牌公司---推荐机构---媒体服务机构---价值挖掘机构---投资者。以上是一整条完整的生态链,在过去的两年内,新三板从小到大,是每个服务机构一步步深入开拓的结果。可是,这最后一片,什么时候才能集齐呢?
(本文为掘金三板资深用户投稿,不代表掘金三板立场。作者:徐告子)
掘金三板,新三板的投融资者都在这里!
免责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授权野马财经发表,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