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鹿财行”兑付风波看中国“票房证券化”

2016-04-03 16:47:04
keny伟
关注
2016-04-03

这次,接手的,又是可怜的普通投资者。

最近,《叶问3》背后的金鹿财行陷入了兑付风波,缺口高达3亿,再一次把“票房证券化”推到了风口浪尖。

 

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要增加未来的现金流,就把它做成证券。如果想经营风险,就把它做成证券”。

 

电影市场具备“价值投资”和“投机”两个属性。这样做的好处一个是有利于加快资本流通,影视投资资金可以提早兑现甚至可以溢价获利,但“票房证券化”这一从北美引入的概念在中国却被迅速扭曲。中国式“票房证券化”,发行方提前支付制片方本金和预期收益,发行方通过票房证券化,以未来票房收益为担保,将电影制作全过程所需资金做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向市场散户发起融资。随着近年各类项目票房连续追高,电影市场“赌性”盛行,风险和监管缺位问题开始逐步暴露。

 

《叶问3》其实从去年年底开始,影片投资方基本收回了电影的投资成本。去年10月,《叶问3》项目就曾出现在苏宁众筹平台上,1000元起投筹,按8%的预期年化获得固定收益,如果票房超过5亿即有浮动收益,突破10亿年化预期收益直接升级至11%

 

另外,当天财富也发行了一款相关产品——“咏春盈泰”,资金投向大银幕电影发行公司,主要用于受让影片《叶问3》的发行方专有收益权,期限9个月,产品规模2亿元人民币,5万元起投,预期年化收益10%+浮动收益,获得浮动收益的保底票房为8亿元。

 

在整个融资过程中,资金方来源于18P2P平台,包括金鹿财行、当天财富、当天金融,担保方有中海投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按计划,将发行权卖给P2P平台,制片方提前收回成本,P2P平台则向网上投资者融资,用融来的钱去影院做假票房来带动真票房,同时再去找大的宣发公司做发行。但是相关融资平台有还本付息有压力,以年化9%~12%的理财产品利息、保守估计4%的经营成本,每月要维护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两大融资端运转的成本可能上亿,这样高成本的融资最终就是靠票房利润分账吗?


按照行业惯例,电影投资的回报需扣除3.3%的特别营业税和5%的电影事业专项基金,单从账面上看,自购票房也要扣掉上述的税费,这样一来,自购票房不仅不赚钱,还要倒贴钱。

 

但如果影片的投资主体是个上市公司,那情况又不一样了,《叶问3》的目标是在票房证券化的途径上,通过二级市场股价拉升获得利益,来弥补其作假票房的成本以及P2P融资成本。上映之前,十方控股以1.1亿人民币的高价卖出了大部分的票房收益权,电影还没上映就赚钱,这么猛的消息,主投资方的股价自然是应声上涨。

资料显示,20159月,第一大股东为快鹿投资集团的十方控股股价仅为0.4港元,20151224日,《叶问3》在香港正式上映,当天十方控股股价收于3.08港元每股;201634日,《叶问3》在内地正式上映,股价收至3.6港元每股。另一家参与认购票房收益权的神开股份,同样股价飙涨,总市值增长了差不多7个亿,要知道这家公司主业可是卖石油钻探设备的……

 

而后来各方资料也显示,其中涉及到的P2P平台,上市公司,担保公司之间的关系,都指向了“快鹿系”,其通过布局的上市公司投资自己投拍的电影,等待最后的“高票房”引爆资本盛宴。

 

《叶问3》只是我国的“票房证券化”的一个缩影。随着资本的介入,电影投资成了电影保底,即保底发行。按照行业惯例,除了刚才提到的3.3%的特别营业税和5%的电影事业专项基金后,剩余收益57%份额归属院线,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用,票房中3%-7%归属发行方,电影制作阶段的投资方票房净收入实际上只有总票房的35%左右。在这样的分账体系下,为了获取更多票房利益,发行方和制片方的保底发行应运而生,通过票房保底,制片方转移风险的同时也将票房分账利益向发行方倾斜。

 

在《港囧》的票房保底运作中,徐峥将其所拥有的47.5%票房分成权,以1.5亿元价格卖给了欢喜传媒,提前收回了成本。当《港囧》票房达到9亿元时,欢喜传媒就可以收回1.5亿元的成本。最终《港囧》票房近16亿元。徐峥作为欢喜传媒占股19%的股东,在这个保底运作中既享受高票房带来的分成,又从欢喜传媒二级市场的股价飙升中获益。

《心花路放》和《港囧》的成功让电影圈外资本雀跃,越来越多市场资金进入,保底额度一再加码。到今年3月的《美人鱼》,保底或高达16亿元-18亿元,主要投资人也变成了电影圈外的信托资本。

 

电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IP版权方、前期的制作方、发行方、机构投资人对风险是基本清楚的,但只要有无知的散户接盘保底,产业上下游都心照不宣地配合着。

电影界公认的基础事实是,中国每年发行700多部片子,大概只有20%能赚到钱。《大圣归来》89位投资人获益超2200万元,但是这部片子当年根本没人愿意投资,市场票房预期也不过一亿。能投资到这样的片子,和2块钱中到500万的难度是差不多的。

 

如果能挣钱的项目还罢,如果那些大多数不挣钱的项目也参与进来,一旦资金链断裂,最后承担损失的必然是接盘的散户。因此,加强电影市场金融化监管势在必行,否则违法成本过低,反而变相鼓励资本方跃跃欲试。电影票房造假,是行业的潜规则,未料,《叶问3》造假的太厉害,被媒体推出了水面,惊动广电总局发布通知,要求进行严肃排查。 “快鹿系”布局的上市公司本已飙升的股价,还是等不到广电总局的排查结论就已应声跌落,其中十方控股(01831.HK)股价在3个交易日后“腰斩”。其投资的A股神开股份(002278.SZ)也一路下跌,最新的价格也高于其投资均价。这样的股价表现如果持续下去,很可能“坏事”。资金流短链,兑付风波是早晚的事。

 

这次,接手的,又是可怜的普通投资者。


本文作者:伟keny。

自媒体:王罗天下(微信ID:wltx-2015)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keny伟
4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