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和股份IPO硬伤:世纪诉讼未解,股份代持挖角

2022-03-17 15:58:12
财通社
关注
2022-03-17

深陷一项涉及公司90%以上业务收入的专利诉讼,聚和股份有可能闯关成功吗?

来源/财通社

 

姗姗来迟。时隔数月之后,光伏正面银浆企业常州聚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和股份)终于提交科创板上市问询函回复等系列材料。当日,科创板上市委公告,聚和股份将在3月18日上会审核。

 

天合系脱身出来的聚和股份,3年时间速成四十亿营业收入,并计划登陆科创板。以股东、投资人朋友圈开路,以股份代持挖角竞争对手,收购没落跨国公司专利自保,聚合股份的速成模式,相当有效。

 

在其快速崛起、成长的背后,市场对其商业模式以及技术实力的质疑一直未曾停息。其科创成色和可持续性一直受到外界的质疑。其上市进程也多有波折,重要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罚,保荐机构深陷金融反腐窝案泥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一项涉及聚和股份超过90%业务收入的专利诉讼,仍在进展当中,输赢未卜。

 

不利的是,聚和股份营收快速增长同时,其应收账款也已经激增到了2021年年末的19亿元,已占当年营收的37%,经营现金流为-10.58亿元,短期借款也已达12.65亿元。上市融资又是其发展当务之急。

 

世纪诉讼未解,聚和股份的硬伤

 

聚和股份IPO前夜,一场光伏正银专利大战正在上演。2021年中,光伏正银鼻祖杜邦光伏金属化浆料业务花落江苏索特,而聚和股份收购了三星SDI的专利。

 

2021年8月,江苏索特在中美两地对聚和股份发起专利诉讼。这一场专利大战基本上是10年前杜邦与三星SDI等全球正银老天王专利战的续章。

 

聚和股份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提及了这段曾经的往事:“美国杜邦等境外大厂凭借先发优势,一早便申请了与光伏浆料相关的基础专利... 杜邦在2014年8月提出有关三星SDI侵犯其专利权利的诉讼。”

 

上一场专利战的结果是,三星SDI等巨头不得不向杜邦低头和解,并缴纳专利许可费用。

 

收购杜邦的索特与收购三星SDI的聚和股份,如今重演10年前的一幕。当下,这一专利诉讼尚在进程当中,但是众所周知,杜邦光伏金属化浆料业务实为如今光伏正银技术鼻祖,聚和股份很难凭借收购自三星SDI的专利全身而退。

 

这一诉讼所涉业务对聚和股份影响巨大。聚和股份招股书中承认,涉案产品在最近三年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1.74%、92.63%及 96.54%;提及该专利诉讼的最坏的结果,会是聚和股份判赔2亿人民币的专利侵权费用,认为其利润可以负担,显露其对诉讼本身并无胜算。

 

三星和杜邦此前已经签署《专利许可协议》,关键的问题是,聚和股份收购三星SDI专利是否能为自己带来保护?有业内律师表示,通常情况是,一旦收购的资产类型不能达到协议约定的要求,会导致原有许可不能及于收购方。

 

一旦聚和股份在这一诉讼当中被认定专利侵权,损失的不仅仅是既往的侵权费用和赔偿,还将需要立即停止制造、销售侵权产品,面临无法继续经营的局面。同时,索特专利既覆盖光伏银浆,也覆盖包括该光伏银浆的光伏电池与组件,一旦败诉,聚和还将面临来自下游客户的天价索赔。

 

除了与江苏索特之间的诉讼之外,2021年10月,另有国内一家银粉供应商思美特起诉聚和股份侵犯其专利,该案件同样有待开庭审理。

 

多起重大专利诉讼悬而未决,聚和股份IPO能否获批已经是当前市场关注的重点,审核结果将直接影响市场对科创板审核尺度的看法。

 

股份代持挖角,聚和回应“无纠纷”

 

与其专利诉讼回应类似,聚和股份在其他问题答复当中也多有躲闪之处。此前,《财通社》曾经撰文提到,聚和股份的核心技术团队冈本珍范在公司成立时,曾经以代持的形式获得公司250万股股份。

 

彼时,冈本珍范尚在其老东家三星SDI任职,市场之上,三星SDI正是聚和股份直接竞争对手之一。

 

聚和股份招股书中清楚写明:2015年8月,在聚和股份成立之初,还在三星SDI任职的冈本珍范就收下了聚和股份5%的股权,由聚和股份实控人刘海东代持;2016年加入天合过渡一年后,2017年以首席技术官身份加入聚和股份率领研发团队。

 

冈本珍范的工作经历几乎是全球光伏正银市场的竞争史。从最早的杜邦光伏日本公司,后来加入三星SDI,直到2016年3月,一直担任三星SDI的研发副总裁。当时的三星SDI尚在全球市场包括中国市场踌躇满志,计划从全球光伏的崛起中大赚一笔。

 

殊不知,此时的研发团队、中国市场团队已另有所图。聚和股份创始人、高管、最初的股东、代理商中,有多位源自三星。

 

3月11日,聚和股份在其给科创板的回复函中,回应了《财通社》提及的这一疑问,引述三星SDI、天合光能的文件称,聚和股份、冈本珍范与三星SDI、天合光能不存在专利、非专利纠纷。

 

业已退出市场的跨国巨头,无意纠缠于旧日恩仇的心态清晰可见。只是对聚和股份这种挖角事实的认定与对待,在伤及中国光伏行业崛起颜面的同时,也会为此后科创板上市公司以及中国科创行业划定规则,会成为诸多中国科创公司效仿可行,或者引以为戒的对象。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财通社
215文章
·
0评论
·
1粉丝
财经信息服务商,投资顾问专家。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