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暗战”:瑞幸与星巴克的起落
一系列的事件,让知名的的咖啡品牌星巴克的口碑跌落至低点。
来源/嗨牛财经 作者/欧田明
一系列的事件,让知名的的咖啡品牌星巴克的口碑跌落至低点。“驱赶民警”事件未过,又因“涨价”而遭到抵制,而在更早之前被爆出使用过期食品、保质期随意修改等食品安全问题也让星巴克受到了更多的质疑。
另一方面,被认为是“中国版的星巴克”瑞幸“押中”谷爱凌,顺势推出相关的营销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之前,瑞幸不断释放出经营转好的信息,与SEC和解、经营亏损大幅缩减等,都在表达着瑞幸已经逐渐走出债务泥潭。
一边是星巴克一系列的负面事件导致品牌形象跌落至低点,一边是瑞幸持续转好而收获了更多的好感,这一起一落,形成鲜明的反差。市场上也因此有声音认为“星巴克遇上中年危机”、“星巴克跌落神坛”、“瑞幸要成为国货之光”。
但,喧嚣总是短暂的,在星巴克门店,虽然网络上有众多的抵制,但对其实际经营销售影响或许不大;而瑞幸虽获得一时的高光时刻,但自身仍有许多问题待解。同时两者也面对着变化莫测的咖啡市场,比如新兴咖啡品牌Manner的崛起、跨界竞争者邮政、“两桶油”强势入局,最终走出来的又会是谁?不确定因素仍有很多。
瑞幸咖啡曾创下全球最快IPO纪录,从公司成立到IPO仅用了18个月。然而在上市13个月后,瑞幸面临了自成立后最大危机。2020年1月,著名做空机构浑水发布报告,直指瑞幸财务造假,同年4月份,瑞幸对外承认了虚增销售的事实,6月份瑞幸从美股退市,退到了粉单市场。
当时市场一致的观点认为,瑞幸逃不过破产清算的下场。
但结果总是出人意料,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瑞幸就开启了“起死回生”模式。
首先是甩掉巨额赔偿的包袱。过去一年多,与SEC达成和解、与重要债权人达成重组支持协议;与美国集体诉讼的原告代表签署了1.875亿美元的和解意向书,并陆续补发了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有市场传言称称瑞幸将重新上市,不过瑞幸予以否认。
在与SEC达成和解不久后,瑞幸咖啡董事长郭谨一表示,“瑞幸已经翻开新的篇章”。
而在内部控制权上,今年1月,大钲资本联合IDG等资本方完成了对瑞幸咖啡部分股东股权的收购,成为瑞幸咖啡实际控制人,这也意味着,陆正耀及其管理方“彻底出局”。
在经营层面,瑞幸给出了积极的数据。2021年12月9日,瑞幸咖啡公布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报告披露,公司第三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105.6%至23.50亿元;净亏损为2350万元,较上年同期17,1亿大幅收窄,同比减少98.6%;平均每月交易客户为1470万,同比增长79.2%。
2021年前三季度净营收达55.32亿元,净亏损2.34亿元,相比2020全年56.02亿元亏损大幅缩减。
截至2022年1月,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总数为5557家,而瑞幸咖啡在2021年第三季度门店就达到了5671家,从数量上赶超星巴克,成为国内第一大连锁咖啡品牌。
种种的信息和数据在透露着瑞幸正在转好,而在谷爱凌夺冠后,瑞幸咖啡因为押宝成功而赚足了热度,顺势推出了一波营销活动,第一时间将小程序中“谷爱凌推荐”菜单上加上“夺冠”字样,并推出4.8折券邀请消费者们“为夺冠干杯!”,一时间,谷爱凌同款咖啡被消费者哄抢,相关的话题也登上了热搜,瑞幸迎来了高光时刻。
目前来看,瑞幸正在转好,但同时其也有许多问题待解,比如在资本市场上信任问题;经营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咖啡赛道竞争加剧等。
瑞幸刚崛起的时候,没少蹭星巴克的热度,常常被认为是“中国版的星巴克”,网络上也常常将瑞幸和星巴克拿来比较,与瑞幸近期迎来的高光时刻不同,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则是跌落到了谷底。
在过去这一周多时间里,星巴克上了多个热搜,先是因为#驱赶执勤民警#,后是因为#涨价#。
在“驱赶民警”事件上,星巴克惹了众怒,网络上仍有许多关于抵制星巴克的声音,虽然星巴克很快出来解释和道歉,但仍无法消除负面评论,星巴克也因此被贴上“傲慢”的标签。
就在“驱赶民警”风波还没平息时,2月16日,星巴克中国开始新一轮调价。据星巴克官方APP显示,包括美式咖啡、拿铁咖啡在内的不少产品售价均较此前有1-2元的提升,此番涨价也引起了一些消费者的不满。
紧接着,人们又回想起前不久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2021年12月13日,新京报曝光了无锡两家星巴克门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包括使用过期食材、随意修改食品保质期、擦拭垃圾桶与咖啡机的毛巾混用、过夜面包继续售卖等问题。
消息一经曝光,迅速引爆舆论。一杯售价并不低的咖啡,竟也出现令人难以忍受的食品安全问题,态度还“傲慢”,多种因素叠加,点燃了许多人的愤怒的情绪。
在众多负面事件下,星巴克的经营数据似乎也不容乐观。2021年第四财季财报显示,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销售额下降7%,增速未达到前一季度的预期。到了2022年第一财季,情况更是进一步恶化,2月1日发布的2022年第一财季财报(截至2022年1月2日)显示,星巴克销售额同比下降14%,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9%,交易额同比下降6%。
瑞幸在转好,星巴克却似乎在转差,两者是像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庞大的咖啡市场下,两者的定位不同,面对的是不同的消费群体,除了两者之间的竞争,市场上也有众多的玩家入局来分一本羹,这也是瑞幸和星巴克需要面对的。
我国庞大的咖啡消费市场潜力是瑞幸给资本市场讲的故事,投资人们也相信有机会可以再出现一个“中国版的星巴克”。
瑞幸咖啡的烧钱补贴对市场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近几年我国咖啡消费量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27.2%的上升态势,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
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着众多玩家加入。以Manner Coffee为代表的新兴咖啡品牌接连获得融资,据了解其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已经达到28亿美元,,单店估值已破亿美元,远超星巴克等第三空间或者高端精品咖啡,目前全国营业门店350家至400家。此外还有三顿半、M Stand、Tims、Nowwa等品牌也接连获得亿元级规模的融资。
资本对新兴咖啡品牌的投资热情不亚于当时的瑞幸,新品牌的加入也在分食着咖啡市场。此外,还有诸如邮政、中国石油等跨界竞争者,无论是邮政或者中国石油,凭借着全国数万的营业网点,若是成功全面铺开,便可一举成为了行业第一,其潜力巨大。
诚然,在资本的推动下,不断有新品牌,或是跨界品牌出现,这些都共同教育着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行业规模也将随之扩大。
与此同时,众多的玩家加入,竞争也更加激烈,这也给瑞幸以及星巴克带来经营压力,而如何做出差异化,不断吸引消费者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新的增量在哪里?对于瑞幸和星巴克而言,就是不断开店、开店、开店。那么在一二线消费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唯有到三四五六线城市去开店。
但问题是,产品定位和场景不同,决定了消费者不同的消费倾向。一二线的上班族靠着咖啡“续命”,小镇青年可能更乐意接受奶茶,在更多的场景下,咖啡并非首选。蜜雪冰城主打下沉市场,开出10000家门店,但却难以见到在低线城市生长的连锁咖啡品牌。
不过,近年来瑞幸也把目光看向低线城市,数据显示瑞幸有两成的门店开在三四线城市,同时星巴克也有相应的开店计划,他们能否再低线城市突围?
回到开头,无论是瑞幸当下的高光时刻,亦或是星巴克的至暗时刻,都是短暂的,两者的竞争对手都不只是彼此,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玩家以及跨界玩家等,同时又要考虑如何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教育消费者,从来带来新的增量。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