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声不断,新消费真的熄火了?
熄火了吗?
文/ 文清 来源/深蓝财经
每年的双十一,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一方面,是因为不断刷新的GMV持续从侧面反映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双十一也是一个观察消费市场变迁的重要窗口。
而对于新消费品牌而言,今年的双十一还多了一层特殊的含义。自2018年新消费概念诞生后,经历了近两年资本的火热追逐后遇冷,迎来了一波唱衰高潮。双十一作为国内最重量级的促销狂欢,自然也成为了这些品牌的年终大考。
新消费果真熄火了?
2020年后,国内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面上看有疫情和政策的多方面原因,但更实质的变化是无论是产品销售还是品牌建立,甚至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都发生了改变。变化之中,新消费牌获得了高速增长,创造了一个个资本盛宴。
但由于赛道过热,进入2021年,对新消费品牌的投资开始降温。据自媒体“蓝鲨消费”统计,2021年7-10月新消费领域投融资事件的数量分别为153、127、109、111起;10月份的投融资事件虽与上月持平,但对比7月已经下降了27%。资本降温的同时,外界纷纷猜测,今年双11他们是否依旧能打?
但从实际表现来看,与资本市场的降温不同,在消费市场新消费品牌火热依旧。根据天猫官方数据,今年有超过700个新品牌成为细分行业第一,而在去年这一数字仅为360个。并且,有超过275个新品牌连续3年双11翻倍增长,90个新品牌保持三年行业第一;411个品牌今年销售额破千万,更有40个去年双11成交额千万级的品牌,在今年双11成交额突破了1亿元大关。消费端,00后消费者购买非遗产品的人数和金额都增长了1倍。
这一组数据说明,尽管一级市场新消费融资次数出现了下滑,但在消费市场,那些优质的新消费品牌正在突出重围,不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护城河。
换言之,不少赛道已经有人占了,且在壮大,局外人再不进入,那恐怕就要来不及。
天猫官方数据显示,自11月1日至11日0点45分,有382个品牌在天猫双11的成交额超过1亿元。其中包括新消费品牌蕉内和添可;“生意参谋”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11日1时,婴童用品类目销售额Top10的店铺中,新消费品牌babycare排位第一。而天猫潜力新品牌熊小夕,把净水器缩小成为桌面设备,变成“奶茶机”、“气泡水机”等“新物种”,在今年双11第一波期间,熊小夕销售额同比去年实现了10倍增长。在口腔护理行业,过去一直是外资品牌当道,而新消费口腔护理品牌参半,则一举拿下了漱口水领域的第一。
这些案例都在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拥有核心价值的新消费品牌并没有遇冷,真正遇冷的只是资本。实际上,和过去的任何一场投资热潮一样,当一个前景广阔的赛道出现后,市场参与者往往泥沙俱下,其中也不乏一些跟风投机者的出现。这种情况下,在经历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后,那些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参与者,反而能够在行业洗牌后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前文提到的口腔护理品牌参半,在今年二月完成1000万美元A+轮融资后,不到半年时间,今年7月又再进一步,完成了近4亿元的B轮融资。
驱动新消费品牌的核心
既然真正拥有价值的新消费品牌并不会遇冷,那么这些持续崛起的新消费品牌又有哪些特点呢?
观察可以发现,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往往呈现出以点带面,通过爆款带动行业升级的态势。比如元气森林通过推出代糖饮料,掀起了饮料界的无糖热潮。完美日子因为出色的产品独特的营销模式,掀起了国货美妆种草的热潮。喜茶和奈雪的茶掀起了现做茶饮的热潮。这些品牌,通过自身的升级,进而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同时,这些新消费品牌的升级并非主动升级,而是在消费需求的推动下才进行了升级。而一旦升级意识被唤醒,消费者需求提升的意识也同样呈现出不可逆的状态。
新品牌此起彼伏,创业者前赴后继,但这一机遇当中也面临着挑战。天猫品牌孵化中心总经理仲生发现,部分新品牌依旧潜在存在着两大风险,1、盲目烧钱拉新,获客成本极高;2、复购率低,但用户召回成本极高。一方面,新渠道和新平台的红利也正不断消退。
一个颇为红火的段子曾广为流传:如果你想要做个新品牌,只需要去小红书投放5000篇笔记,去知乎投2000个回答,再搞定李佳琦/薇娅/罗永浩的直播间,就能做起来了。事实上,几乎所有新消费品牌就是这么做的。但只要是红利,就意味着有终结的那一刻,随着时间推移,这套玩法已经逐渐失灵。
那么对于新消费品牌而言,真正驱动新消费品牌的核心该是什么呢?答案或许是——品牌。
可以发现,这一轮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几乎国货崛起同步。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工业基础,全世界很多优质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一旦开始重视品牌塑造了,诞生一批深受市场欢迎的新消费品牌也是再自然不过了。
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有一个经典的案例,那就是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口味盲测。参与盲测的消费者普遍觉得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更好喝,更有趣的是,如果盲测之前告诉测试者喝的是可口可乐,那么喜欢可口可乐的比例为49%,如果不告诉,那么喜欢可口可乐的人只有29%。但可口可乐的销量在过去百年里始终远远超过百事。
简单说就是,比可口可乐口感更好的可乐可能有很多,但他们并不能因此撼动可口可乐的地位。对于消费品而言,品牌的价值可见一斑,然而现实是,大部分新消费品牌打造品牌的能力都极其的薄弱。
催化新消费品牌的诞生
随着网上购物在人们生活中的比例日益提高,电商平台也就成了品牌崛起的重要渠道。而天猫作为国内最大的品牌电商平台,成为新消费品牌升级的主要推力自然责无旁贷。
去年9月,天猫提出“新品牌计划”,将在3年内让1000个新品牌,实现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小目标;100个新品牌实现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一批新品牌快速崛起,实现换道超车逆袭神话。
2020年的双11,天猫首次为新品牌开放专属“赛道”,助力360个新品牌登顶细分类目的Top 1。在今年天猫618,这个数字增加到了459个,而在刚刚结束的双十一数字则增加到了700个。
本月初,深蓝财经在对广东一些新晋潮玩品牌走访时发现,这些品牌均不约而同的将天猫作为打造品牌的主战场,并且通过这一方式获得了惊人增长。ToyCity是立足于东莞的新晋潮玩品牌,去年双11他们刚开淘宝店,销售额只有8000块,今年升级为天猫店之后,双11将最能打的新品“劳拉五代”和“angleboy”等新品都在天猫首发,销售目标直指4000万元。
而另一家潮玩品牌Come4arts今年5月才在天猫上线,据创始人介绍今年8月其品牌就上升为潮玩类目第8名。“目前是多平台布局,但重点还是天猫。因为我们觉得,天猫对新品牌是一个更好的孵化平台,也是效能最好的一个端口。”
“所有的消费品牌都值得通过新品研发重做一遍,这一定律在2021继续适用。”这话毫不过时。
而为了更好的扶持新品牌,天猫的赋能还来到了供给侧,很早就成立了天猫新品创新中心。运用一系列的数字工具,帮助品牌研发新品。如今,通过数据洞察、研发共创和精准试销等方式,天猫上的新品成功率达到了60%,远超传统零售新品研发的5%成功率。更多的新品,也让天猫诞生了更多的品牌。元气森林、三顿半、钟薛高等等新消费品牌脱颖而出,迅速崛起。
在今年天猫双11媒体开放分享活动中,阿里集团副总裁吹雪透露,天猫未来将发力帮助新消费品牌,如何定义下一代产品?如何更有效触达新用户?如何做好品牌的长期经营?
而这些问题恰好是新消费品牌的困惑所在。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