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量化私募“宫斗”正酣,牵出私募公司控制权代持“潜规则”
私募基金鸣石投资刚跻身百亿量化圈一年多,两位核心人物就因实控权各执一词,上演了一场宫斗。在接连发布的3则公开声明中,双方矛盾开始激化,鸣石也逐步陷于不利境地。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伴随着3则对外声明的逐个披露,百亿量化私募上海鸣石投资的“宫斗剧”一天之内两经反转,一波三折。
在大戏上演前,袁宇还是鸣石的创始人兼策略负责人,李硕则为鸣石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实控人兼第一大股东。
10月13日清晨,一张疑似袁宇写给公司同事的文字说明截图流出。截图显示,袁宇近日因与李硕针对鸣石控制权产生纠纷,被解除职位及管理权限,而李硕此举或将直接损害鸣石利益。当日傍晚,鸣石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自公司成立以来,李硕一直为持股超50%的单一大股东和实控人。晚间,袁宇当即发布《告全体员工书》,表明自己才是鸣石实控人且李硕所持50%股权均为代持。另外提及,李硕纠集社会闲散人占据公司办公室、恶意侵占公章等情况。
一时间,鸣石的夺权大戏闹得沸沸扬扬。袁宇与李硕之间的矛盾也随之逐步激化,似乎已经到了“鱼死网破”的程度。李硕解聘袁宇或触发基金清盘,而袁宇指出李硕名下股权均为代持则违反证监会对私募的相关规定。就在今年年初,证监会发布相关规定,明确表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出资人不得有代持等情形。
曾经密切合作,携手将鸣石投资打造成百亿私募的袁宇与李硕,如今似乎都在将鸣石置于不利境地。
事实上,私募圈常有基金核心人物因股权纠纷和利益分配闹分家。当前,鸣石的问题尚待解决、事件似乎还在发酵,不清楚,新的反转是否还会上演?
百亿私募内讧升级、上演夺权大戏
2020年8月,成立10年的鸣石投资开始跻身国内百亿私募行列。作为鸣石的核心人物,袁宇与李硕“共富贵”不过一年余两个月,便发生分歧,闹出一场实控人抢夺大戏。
事情起因于,市场流传的一张疑似袁宇写给公司同事的文字说明截图。
图片来源:网络
截图中,袁宇提到,同事间已知悉其与李硕之间关于鸣石控制权的纠纷。
重要的是,袁宇在得知李硕宣布解除其公司职位及对策略组的管理时,表示震惊、失望和愤怒,直言李硕此举直将触发“关键人条款”,鸣石或面临大量赎回,接损害了鸣石的利益。
文末,袁宇首先自省,认为此前管理过于简单粗暴,未来将把鸣石带到更高的高度。
此截图流出后,当即引发市场热议。外界认为,这一则传言将鸣石投资推至引发商品共振下跌的漩涡中心。
很快,鸣石给出了回应。就在傍晚,鸣石投资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对外说明。
图片来源:微信公共号
该说明,直接表明自基金成立以来,一直是由持股超50%的单一大股东李硕控制,且股权结构稳定清晰,从未发生过变化。
在说明中,首先介绍鸣石投资创立的“五环十核”投研模式,强调专业和分工,并表示鸣石投资不依靠某一两个核心人物进行策略研发,淡化核心人物在整个投资策略中的影响。
该说明还指出,在鸣石设立的一套纠错制度下,袁宇在策略技术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利于公司长久发展的举措。根据公司管理制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暂停袁宇策略技术部负责大的职务,由公司股东、合伙人王晓晗负责策略技术部日常工作。
最后表示,自10月14日起,鸣石将暂停公司旗下产品申购,产品赎回不受影响。
对此,袁宇晚间便发布了《告全体员工书》,指出上述说明发布不实信息,披露自己遭遇不实抹黑和非法对待,更是曝光了与李硕签订的股权代持协议。
《告全体员工书》中,袁宇开篇直接表明,袁宇本人为鸣石实控人。袁宇控制的上海松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松盟)持有鸣石共计85%的股权。而李硕名下的全部鸣石的50%股权,均为松盟委托其代持,李硕并非鸣石的股东。
代持一事,可追溯至松盟与李硕签订《股权代持协议》的2017年。当时,松盟投资作为甲方,委托乙方李硕代持鸣石50%股权。代持情况在投资尽调过程中,鸣石均曾披露。
10月12日,也是“夺权大戏”上演的前一日,松盟已正式函告李硕,解除委托代持关系,收回鸣石的50%股权。
在此声明中,袁宇未就代持的一事作出更多解释,比如为何委托李硕代持。
另外,袁宇指出其近日进入鸣石办公室时,遭遇李硕纠集社会闲散人员,占据公司办公室,以暴力、人身威胁等方式阻止其进入,并恶意侵占鸣石公章,妨碍对鸣石的正常经营管理。袁宇对此表示,将积极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自身合法权利。
相关媒体报道,据附近办公人士称,前几日早上曾看到8名黑衣彪形大汉把守鸣石投资的公司门口,不让一些人进入公司。
同时,袁宇认为李硕近期出现的违反协议、不实造谣、违法控制公司等种种行为,已是完全置鸣石利益于不顾。再度提及这些情况,将可能触发“关键人条款”,导致鸣石遭遇巨额赎回,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袁宇称,作为鸣石的实际控制人及创始人,充分保留追究李硕等相关责任人全部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将尝试尽最大可能为鸣石挽回当前不利局面,维护全体鸣石同仁多年努力取得的成果。
由接连发布的三则声明可见,袁宇、李硕关于实控权各执一词,甚至上演了抢夺公章、占据办公室的戏剧化场面。一场罗生门下,鸣石投资被推至舆论漩涡,更是陷入不利境地。
究竟谁是实控人
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李硕和袁宇谁才是真正掌权鸣石投资的人?
据企查查,鸣石投资股东由李硕、上海松盟、王洋、周晟构成,分别持股50%、35%、10%、5%。
上海松盟,成立于2015年10月24日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袁庆和。根据变更记录,此前公司法人为鸣石投资副总经理王晓晗,直至2017年5月4日,袁庆和才成为该公司法人。
2018年11月2日,上海松盟的投资人也进行过变更,变更前,公司投资人为袁宇和袁庆和,而变更后的投资人名单中添上了李硕、王晓晗和陈红青。
当前,上海松盟显示的股东持股情况为,袁宇、李硕、王晓晗、陈红青、袁庆和分别持股72.5%、10%、7.5%、5%、5%。如此一来,袁宇为上海松盟的疑似实际控股人。
那么,按照企查查所示持股比例计算,袁宇持有鸣石投资的股权比例则不到30%。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所示信息,鸣石的实际控制人为李硕,其职务为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执行董事。在出资人信息一栏中,李硕的认缴资金比例最高为50%。
从鸣石投资的股权比例来看,李硕为控股股东,但控股股东不等于实控人。根据《公司法》条216条规定,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如果真如袁宇所言,李硕所持鸣石的50%仅为代持,那么,此控股股东并不是实控人。
同样的,袁宇作为上海松盟的大股东没有争议,但是否是实控人,幕墙尚无法判断。
但值得一提的是,鸣石作为一家老牌量化私募,最初是由袁宇和Robert Stambaugh共同创立。就读沃顿商学院期间,袁宇师从Stambaugh教授。学业完成后,袁宇与Stambaugh将学术研究成果运用于投资领域,合作创立了鸣石。
据公开报道,早在公司成立之前,核心团队成员之间已经有比较深的渊源,主要由来自沃顿商学院的教授Robert Stambaugh及其同事共同创立,公司的一些顾问之前也是同学和朋友的关系。
有媒体指出,在袁宇被停职前,鸣石已有一位策略研发负责人离职,并加参入了其它量化私募机构。据悉,该负责人也曾在鸣石投资拥有合伙人身份,与袁宇一样,具有沃顿商学院金融博士学位。
有业内人士透露,鸣石多位初创核心员工已离职。整体而言,鸣石的人员流动率较大,对非核心员工考核苛刻,和其他顶尖量化私募相比,IT实力也较为薄弱。
或许,在外界不知情的情况下,鸣石内部关于控制权的讨论与争议已持续较久。
作为私募圈名校“海归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袁宇是量化投资圈公认的大牛之一。国内关于行为金融学及资产错误定价研究领域的翘楚,国际三大顶级金融期刊中10%-15%的有关投资者情绪的文章均出自袁宇。自鸣石创立之时,袁宇就担任公司CEO,而李硕则以公司负责人身份出场。
对比之下,李硕的简历在一众量化顶尖学霸中,稍显普通,并与官网宣称的学院派有着迥然不同的从业背景。
2010年起,李硕便担任鸣石投资总经理,但2007-2017年期间,他还在吉林中信出国服务有限公司担任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相关人士透露,鸣石成立初期,李硕主要负责市场、经营、运营等业务,而袁宇则主要负责策略的开发。不过近年来,袁宇已不再直接负责策略,其贡献度存在争议,这可能是此次控制权之争的根源,两人分家已成定局。
老牌私募陷入或将陷入“分家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声明中的第一和第三则都提到了“关键人条款”问题。
颇有意思的是,在第一则网传声明中,袁宇使用的是“已经触发关键人条款”的字眼,而第三则声明中则提到“可能触发关键人条款”。
所谓“关键人条款”是指,当指定的基金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身故或离开基金时,基金将暂停投资或解散并清算。
事实上,私募界并不乏这样的故事,百亿私募核心人员“闹掰”剧情,常有。
2019年,量化私募锐天投资公告称,宣布其投资经理高亢离职,理由正是对公司发展愿景和理念的不同。而“单飞”的高亢,很快成立了衍复投资,基金规模更是飞速般突破百亿。
另外,百亿级私募于翼资产被爆出由于核心投研人员陈忠的出走而导致规模缩水;百亿级私募彤源投资前期陷入了一场由人事变动引发投资者引发的产品赎回风波。
种种先例在前,大量赎回,甚至清盘的等威胁不免让人担忧。
就在“夺权”大戏正酣时,市场还流传出一张券商暂停鸣石新产品募集的图片。图片显示,某券商产品部公布暂停鸣石投资旗下新产品“鸣石傲华12号2期”募集工作,称发现其潜在风险信息,可能对产品运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鸣石产品不再纳入该券商量化私募产品销售活动的重点产品池。
年初至今,量化私募火出了新高度,也走上了风口浪尖。得益于出色业绩,量化投资发展迅速。
截至9月1日,鸣石投资的收益率高达39.88%,在20家百亿量化私募中排名第一。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鸣石投资目前在管基金数量213只。
当“权”与“利”分配不得人心时,私募核心人物分家或者闹矛盾再正常不过。但“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闹分家”往往不会发生在企业发展初期,而是做大做强时。
在袁宇的声明发出来后,另一家百亿私募希瓦投资创始人梁宏,给以“声援”表示,“鸣石的李硕明明是替袁宇代持50%鸣石股份,却想把公司占为己有,是想把创始人袁宇赶走。并直言,“且不论代持这个行为是否合规。但是这个李硕利益面前不顾朋友情,真是纯小人”。
当前,关于谁是实控人尚无定论,但似乎已为鸣石“分家”的局面做好了铺垫。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