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九万亿货基!存单指数产品零突破,48家基金公司扎堆申报
基快速扩张亮红灯。
来源/新经济e线
新经济e线获悉,一种全新的低风险理财工具将有助于压降货基快速增长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据证监会官网披露,截至10月12日,国庆节前后有五批共计48家基金公司先后申报了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分别包括华夏、南方、鹏华、富国、招商、易方达、广发、银华等。在申报主体当中,既有头部基金公司,也有中小型基金公司。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存单指数基金的推出基于两个方面的重要考量。一是资管产品净值化政策再度加速推进。二是货基规模过大增加系统风险。
今年8月,监管部门对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做出指导,明确两项重要安排。首先,资管过渡期结束后(2021年末),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其次,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此外,最近几个季度以来,货基规模又开始继续上升,引起了监管的密切关注。Wind统计表明,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已经达到9.27万亿元,占整个基金市场规模的40%左右,较2020年年末的8.05万亿元相比,今年前二个季度货基新增规模超过万亿元,高达1.22万亿元。
存单指数产品零突破
新经济e线注意到,作为一个创新的债券产品,存单指数产品主要是为债券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标的和业绩参考。而此次跟踪该指数的7天持有期基金材料被证监会受理,意味着该指数产品实现零的突破,并为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除了货币基金、短债基金以外的新选择。
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申报一览
来源:证监会官网
另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披露,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样本券由在银行间市场上市的主体评级为AAA、发行期限1年及以下、上市时间7天及以上的同业存单组成。指数采用市值加权计算,以反映信用评级为AAA的同业存单的整体表现。该指数以2014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点为基点。
此外,从基日以来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业绩表现来看,其年化收益高于同期中证货币基金指数表现,且最大回撤也并未明显恶化。截至9月30日,该指数最近1年收益达到3.07%。
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申报一览
来源:证监会官网
可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将介于货币型基金和短债基金之间,且以净值化形式管理,是主要面向零售客户的产品,并将进一步丰富低风险基金的产品结构。
至于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与货币基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资产配置和估值方式引起的收益表现两方面上。
一方面,从资产配置中同业存单的占比来看,如果存单指数基金落地,其同业存单的配置比例将远高于货币基金,或达80%。另据各家货币基金2021年中报统计显示,货基的资产配置中,债券资产的占比最高,达到了总净值的42.17%。具体到债券种类,同业存单的配置比例最高,达到了30.21%。2018年至2020年,货基中同业存单规模占净值比基本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
另一方面,存单指数基金与货基的估值方式不同将导致二者的收益表现不同。在市值法估值下,当市场资金紧张时,存单利率反弹,存单指数客观反映存单价格的变化,会随着价格一同下跌。因此在利率上行的过程中,存单指数基金收益出现回撤会成为比较常见的事情。但绝大多数货币基金由于采取摊余成本法估值,收益不可能变成负值,在同样的阶段,货币基金收益反而会上升,货币基金和市场利率更多是正向的关系。例如,在钱荒的时候货币基金收益都很高,其规模甚至反而增长了。
整体来看,尽管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的整体波动率小于货币市场基金指数,但依然存在回撤现象,对比之下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则从未有过这一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存单指数基金替代货基后,保本收益的预期将被打破,投资者可能需要忍受一定程度的回撤。
剑指九万亿货基
在存单指数基金扎堆申报背后,业内认为,在鼓励“市值法”的监管背景下,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货基规模快速扩大,给市场积聚了大量的风险,显然不符合资管行业的发展方向。鉴于现有货基规模已超九万亿,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重上十万亿关口将指日可待。很明显,发行存单指数基金意在控制货基规模。
按照现行规定,货基使用“摊余成本法+影子定价”进行估值,且投资收益还具有免税优势。截至目前,在采取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中,货币基金占比最大,虽然近期占比略有下降,但整体规模仍然在85%以上,可以说,限制摊余成本法最重要的便是限制货币基金。
据新经济e线了解,事实上,近年来已经可以明显的看出监管在控制货币基金规模方面的努力。2017年8月后,监管没有批复一家摊余成本法的货币基金;2021年4月12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金服,要求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到今年8月,监管部门针对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的资管产品净值化政策再度加速推进,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截至今年6月底,仅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总规模达25.80万亿元,其中净值化的占八成,约为20万亿。而理财产品中约三成为现金管理类,这部分不直接受摊余成本新规影响,这部分规模近8万亿,扣除现金管理类产品后剩余12万亿。
鉴于这次新规目前涉及的是六大行,考虑到六大行理财占比为36%,规模4万亿。扣除其中已经实现市值法计价和资产符合监管要求的封闭式产品,预计受冲击的规模在2万亿左右。如果新规拓展到理财全行业,预计在6万亿以上。
对此,有业内人士直言,摊余成本法估值不能很好地反映净值波动,控制货币基金规模就是去“伪净值化”的一项措施。更重要的是,货基规模过大将冲击商业银行经营,商业银行通过现金管理类产品、结构性存款等吸引和维持客户,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也不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此外,货基也具有信用扩张功能,今年以来房地产和城投监管趋严,而地方债发行节奏偏慢不及预期,可供投资的优质资产紧缺,货币基金规模增长过快,这背后资金可能来自银行,而货基又大量购买同业存单,从现券交易数据看,前7月货基净买入同业存单1179亿元,这拉长了投资链条,也加大了系统风险。
据测算,按同业存单配置比例增长至80%的话,如果后续存单指数基金落地,并承接1万亿货币基金,那么同业存单的配置需求将会扩大5000亿元。这对于目前12.64万亿的存量市场来说,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增力量。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