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万巨额保单,平安人寿员工爆料竟是被上级逼贷款购买!
近日,一位在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工作11年之久的老员工许英琼在社交媒体爆料,称其在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某的“骚扰”和“迫害”下,为高额业绩指标所迫,不得不购买273万元高昂保费的“自杀保单”来保住工作。此消息一出,迅速登上热搜,坊间哗然。
来源/互联网那些事
近日,一位在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工作11年之久的老员工许英琼在社交媒体爆料,称其在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某的“骚扰”和“迫害”下,为高额业绩指标所迫,不得不购买273万元高昂保费的“自杀保单”来保住工作。此消息一出,迅速登上热搜,坊间哗然。
许英琼实名举报视频截图
保险业务员之痛!
许英琼并不是一位基层员工,她在实名举报时所担任的是营业部经理一职,曾在2019年平安人寿全国高峰会上获得过全员表彰。
按照她本人的说法,她的年薪已然过百万,这个薪资,不论放在哪个行业,都是相当成功的职场高层。但,也就是这位年薪不菲、在平安人寿工作已达11年之久的高层员工,作出看似无奈的“实名举报”,意欲何为?
她提及的“自杀保单”,行业内通常以“自保件”的说法来代替,也是保险业务员的业绩痛点之一,在没有完成业绩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工作,只能通过花钱给自己买保险的行为来凑单。这种不成文的潜规则,早已不是业内的秘密,在行业外也已人尽皆知。
据其视频内容,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存在巨额“自杀保单”的情况非属个例。她被逼购买19件合计270多万的保单还不算多,有业务主管的购买量竟高达五六十件。最严重的时候,一个片区相应的购买量能达到四五百件。倘若按照她的说法,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这位副总经理,到底向上“谎报”了多少业绩?而他“谎报”的业绩,会影响每年公司的财报数据吗?
保险巨头的业绩瓶颈
依旧是许英琼爆料透露,这高达273万元保费的资金来源,有一部分是其通过平安银行“白领贷”以及透支信用卡来支付。
从公司视角来看,业务员们自购“自保件”的行为,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视作谎报业绩。而通过办理自家贷款参保,又为平安的贷款部门提供了业绩支撑。这让平安一直以来的综合经营优势,在业务员们可能存在的业绩造假疑云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数据来源:平安2021Q1季报
从平安2021Q1财报来看,寿险是为平安提供业绩和净利的重要支撑之一。同时,根据2020年财报显示,2020年寿险净利润较2019年相比呈现下滑状态,营运ROE则下降5.5个百分点。而受疫情所限,备受期待的新业务价值在2020年暂未有良好体现,较2019年相比,新业务价值下滑14%之多。
数据来源:平安2020年报
同时,结合2021Q1财报,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率相较2020年下降2.1个百分点。这不得不让市场对寿险改革下的新业务价值持存疑态度,而平安一直以来较为良好的保单存量,在新业务价值完全体现之前能支撑多久,也只能先打个问号。
数据来源:平安2021Q1季报
随着寿险改革进入全面推广实施阶段,平安对保险代理人的产能要求也随之提高。2019年开始,代理人数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根据平安2021Q1财报,相较于2020年底,今年的保险代理人数量减少了3.8万余人。此番精简人员后,代理人产能有所提升,可见平安的人力发展策略起了个好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安今年4月22日的财报里,一句“针对主管和绩优代理人实施更全面、更有温度的福利保障计划;试点营业部经理关爱计划,增强代理人归属感,激发团队发展活力。”在此时此景更显意味深长。
数据来源:平安2021Q1季报
风口浪尖的保险业
“今年4月份,我接到某某保险公司的面试邀约。面试前的等待时间,房间里一直播放保险业务的介绍,面试官在面试时又问我一些家庭情况,问家里人有没有买保险。我怀疑他们根本不是真的招人,是通过面试来卖保险的!”
在与朋友李婷聊到这件事时,她回忆起今年在求职时遇到的一件不太愉快的经历。这种表面招聘实则发展客户的做法,是保险行业的通病,也是保险业务员们为完成业绩的另外一个“损招”。也正是这种操作,让保险行业的招聘被求职者们视为“首坑”。
求职者们纷纷避雷,保险行业的业务员们更是“有苦难言”。
2021年2月24日,一名在中国人寿嫩江分公司工作16年之久的员工网上发布视频,实名举报其上级孙某保费造假、骗保套钱等谋取私利的问题。2020年3月2日,中国人寿黑龙江分公司被处以51万元的罚款。就在这波舆论发酵之下,又涌现出不少员工举报自家公司的问题,不过并未引起过多重视。
结合频发的员工举报,我们又找出了普华永道发布的2021年一二季度的保险行业监管处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一二季度,共有涉及100余家保险机构共计981张罚单被开出,罚单总金额高达亿元之多。
其中,金额最高的两笔罚单分别来自中国人寿及中国平安。
中国人寿相关分公司因虚假下调车险、虚列费用、编制虚假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被罚150万元,成为今年前两个季度单笔“罚单王”之一。而中国平安财险揭阳中心支公司及相应工作人员因虚构中介业务的方式套取费用等问题,合计被罚91.5万元,成为第二个单笔“罚单王”。
数据来源:普华永道官网
数据来源:普华永道官网
外界的议论、员工的控诉、内部管理层是否存在违规操作、高昂的罚单,将本就“不受待见”的保险业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种种问题之下,对保险行业的监管举措是否会更加严格,暂未可知。但,各家保险公司对内进行自我整治,已是刻不容缓。
实名举报疑云
作为年薪百万的营业部经理,对各项保费规则的了解程度、费率计算有绝对的职业优势。而作为人格、思想皆独立的职场高层,这次实名举报的动机,到底是在上级“逼迫”之下贷款购买高昂的产品来抵业绩、无力偿还的无奈之举,还是在计算高提成后、利益分配不均才选择“撕破脸”的行为,尚且存疑。
不论动机如何,中国平安已然受到暴击,本就低迷的股价跌至51元,再创新低,距离高点已有45%的跌幅更让其市值跌破1万亿,不敌招行。
多番压力之下,平安对此事的回应相当迅速,在员工举报后没多久便成立专项小组,正在核查事实,相信不久便会有后续。
后记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里,消费者们对保险行业的态度逐渐明朗,他们期待国内保险公司业务员的专业能力能达到标准化之下的更高水准。然而,近些年不断涌现出的各种负面信息,让原本就持谨慎态度的消费者们,再次踌躇。
如何扭转这种形象、打消消费者的种种顾虑、提升保险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专业度。或许,就要从此次开始。
数据来源:中国平安官网、普华永道官网、环球网视频截图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