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股市大跌 罪魁祸首就是它
为什么一个处于内部研究和征求意见阶段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会对A股市场产生如此重大影响?原因其实很简单。
7月27日上午,有媒体称,中国银监会召开座谈会,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新的《办法》与2014年的版本相比调整较多,监管要求较严。
消息传开之后,当天国内A股市场盘中大幅跳水,沪指跌幅一度深至3%,并击穿3000点整数关口,而深成指和创业板更是遭遇重创,收盘跌幅分别超过4%和5%。
为什么一个处于内部研究和征求意见阶段的《办法》,会对A股市场产生如此重大影响?原因很简单,2015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高达47万亿元,如果银监会采取措施封死理财资金进入股市的通道,那么肯定会对股市流动性产生冲击。少数媒体甚至将《办法》的新变化,简单说成“禁止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股市”。
当然,从相关报道看,《办法》的确可能趋于严格。最让市场担心的是,监管层考虑对银行理财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比例,类似目前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或上一年度总资产的4%(孰低)的限制。然而,从网络传出的版本看,《办法》并没有相关条文。此外,市场普遍误解,理财资金投资不得对接资管计划、只能对接信托计划,这将严重限制理财资金进入股市。其实,《办法》限制的只是非标债权类资产的对接渠道,而非所有非标权益类资产,后者包含债权类、权益类和其他类(比如衍生品受益权)资产等。
无独不偶,2014年12月4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传出的时候,当天的A股市场一路飙涨。沪指暴涨4.31%创下43个月新高,深成指时隔21个月重回万点之上,创业板再创历史新高,连巍然不动许久的“两桶油”也双双涨停。《办法》中“允许以理财产品的名义独立开立资金账户和证券等相关账户,鼓励理财产品开展直接投资”,被少数媒体一厢情愿地解读为“银监会鼓励理财资金直投股市”。其实,这也是个大大的误解。开立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不是一定要去买股票,直接投资也并非直接投资股市。而且,这样的规定,并不是在这个征求意见稿中第一次出现。早在2013年底,有关单位就发出了《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开立证券账户的有关事项通知》。
说了这么多,银行理财资金到底能不能进入股市?应该说,银行理财资金原则上不得投资上市公司股票、未上市公司股权。而面向私人银行客户、高资产净值客户及机构类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则不受上述限制。这些理财产品,甚至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因此,银行理财资金对股市的投资,属于“限制性投资”,而非“禁止投资”。此外,银行理财资金还有不少“曲线入市”的渠道,比如之前的“伞形信托”模式。当然,这种灰色渠道正在被封堵。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误解,但误解的“方向”却完全相反:2014年12月,A股行情看涨的时候,市场对理财新规作出了“利好误解”;而今年7月,A股行情清淡的季节,市场对理财新规作出了“利空误解”。这是纯属偶然,还是另有原因?从近年股市谣言结构的变迁看,我们可以发现,前几年股市上的谣言主要是“利好谣言”,市场偏好“传喜不传忧”。这主要是因为前些年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传播利空的谣言难以从中获利。而近些年来,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做空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市场上“利空谣言”越来越多,成为谣言的主流。尤其是去年以来,在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利空谣言一个接着一个,层出不穷,生生不息。
但不管怎么样,作为金融消费者,你应该保持客观清醒。如果没有一双把股市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慧眼,那么你需要捂紧你的钱袋子。
毕竟,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作者:董希淼
免责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授权野马财经发表,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