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和药物,资本吹起的“伪创新药”泡沫

2021-07-25 10:18:54
环球老虎财经
关注
2021-07-25

自从科创板允许亏损企业上市,医药行业似乎掀起了一阵"License in"的快速攒局热潮。

来源:盛佳荦


自从科创板允许亏损企业上市,医药行业似乎掀起了一阵"License in"的快速攒局热潮。“背景雄厚”,甚至涉嫌“实控人代持”的海和药物被暂缓审批,或许也意味着“资本+CRO”模式,投机窗口正在缩小。


7月20日消息,海和药物科创板IPO遭暂缓审议,且被上交所要求说明是否会引进产品进行过改进,是否有自我独立研发能力等,直指其“伪创新”嫌疑。


据悉,海和药物的产品几乎都为均为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三年亏损13亿,商业化遥遥无期。而如此一家质感堪忧的公司,居然还能引得华盖、高瓴、中金等众多资本热情追捧。


能让资本成功“攒局”,或许与公司实控人——中科院院士丁健曾任药物所所长的背景,及公司与绿谷集团之间的渊源有关。


虽然在从“资本+科学家”的组合来看,海和药物已做到“顶配”,但在监管严查伪创新的背景下,“质感”不足的企业想要借注册制之风上市收割,似乎越来越难。


迷雾重重的“创新药企”


7月20日,上交所官网消息显示,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遭暂缓审议。


公告中,海和药物被要求说明公司核心技术在主要产品研发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是否独立自主对引进或合作开发的核心产品进行过实质性改进并做出实质性贡献,是否主要依靠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引入相关产品管线而对第三方技术存在重大依赖等问题。


图片

(来源于网络)


而上交所的问题,无疑是在影射海和药物“CRO+资本”的组合批量资本化伪创新药的行业风气。


招股书显示,三年报告期内,海和药物研发费用分别为1.07亿元、3.03亿元、4.82亿元,三年研发烧了近9亿。并且,在本次IPO所募集的资金中,还有16.93亿元将用于新药研发项目。


但从结果上看,海和药物自成立以来共计19个项目中,除HH3806项目外,均为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几乎没有自己研发的专利。


另外,由于海和药物目前尚未有产品实现上市销售,营收为0,三年净亏14亿。


招股书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连续亏损,招股书显示,2017-2020年第三季度,海和药物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9亿元、-4.27亿元、-3.09亿元和-4.34亿元,累计亏损13.49亿元。另外,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累计净流出6.76亿元。


投行人士分析指出,结合亏损与现金流数据,海和药物或面临运营资金风险,未来能否弥补亏损尚未可知,上市前景不容乐观,上市了也可能面临退市风险。


海和药物在招股书中列出了50多项,长达20多页的风险因素。但除了明面上的风险,公司信披多处数据不一致,“水下”的隐患似乎更多。


有媒体报道称,海和药物在招股书中披露的员工人数,与其历年工商年报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披露的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人数无法对应,且员工人数波动极大。尤其是2019年,年报披露缴纳社保的员工数高达1226人,较招股书披露的129人高出近9倍。


另外,据招股书,生产基地项目计划采购约 178 台(套)主要仪器设备。但环评文件显示,海和药物生产基地项目主要生产设备包括整粒机、锤式粉碎机等合计189台,比招股书数据多了11台。


除了上述明显的录入误差,研发设备数量等不合理的数据还有很多。似乎公司不仅业绩不佳,还存在信披不诚信的嫌疑,招股书迷雾重重。


资本攒局


资料显示,海和药物成立于2011年,主营业务为抗肿瘤创新药物的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公司现阶段在抗肿瘤领域重点推进的8款化合物,涵盖多个热门靶点,其中7个化合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1个化合物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此次上市,海和药物本次拟发行股票不超过2.21亿股,募集资金约31.50亿元,将用于新药研发项目、泰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海和药物经营质感堪忧,包装却可谓“顶配”。


2019年2月,海和药物宣布完成1.466亿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华盖资本领投,盈科资本、石药集团、高瓴资本、中科院创投、联升创投、博远资本、才金资本和大化制药共同参投,云集明星资本,阵容可谓豪华。


2020年疫情期间,华平一共只投了两个生物医药项目,海和药物便是其中之一。华平投资中国联席总裁魏臻特地在公开场合提及:公司创始人曾是原来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很少见在体制里做多年科研的人下海创业。


收获如此多一线资本追捧,公司估值自然也水涨船高。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24日,海和药物共进行了3轮融资。按照公司拟募资金额计算(发行股本不低于10%),公司上市估值高达315亿元。


能将顶配资本攒局,与公司核心人物丁健“中科院院士+药物所前所长”的行业泰斗背景也分不开。


丁健,1953年出生,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到2013年,其历任药物所药理一室课题组组长、副所长、所长。2011年,药物所和上海张江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各出资50%创立了海和药物,时任药物所所长的丁健或是主要发起者。


招股书显示,丁健目前是海和药物的董事长与实控人,其直接持有公司22.76%的股权,通过海和药物员工持股平台上海合赢间接控制海和药物6.65%股权,共计29.41%,为海和药物的第一大股东。


有市场人士评论称,这是裁判员开公司,球想进多少自己说了算。


另一方面,海和药物似乎还与绿谷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控人丁健或存“代持”嫌疑。


图片

(来源于网络)


公开资料显示,海和药物披露的办公注册地址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牛顿路421号6幢102部位;与绿谷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同处一层。而海和药物官网披露的联系电话为021-20568888为44家企业共用,邮箱地址也为21家企业共用,这些企业均与绿谷集团有关。


在招股书中,海和药物与绿谷集团的关系仅为:租赁房屋、采购水电蒸汽和物业服务等关联交易。但实际上,双方不仅是共用联系方式的邻居,绿谷集团还“曾”当过海和药物的股东。


2016年7月,药物所退出海和药物,将其的19.51%股权以1.6 元/注册资本、总价8018.9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绿谷集团,然而一个月后,绿谷集团表示,由于整体资金短缺,将所持股份全部作为违约补偿,转让给当时的海和药物大股东西藏南江。然后,西藏南江又将40%股权作价仅1元,一次性转让给了丁健。


在上述行云流水,又令人匪夷所思的股权转让操作后,海和药物从原来的药物所旗下的国有企业,变成了药物所原所长丁健控制的“私企”。


关于这令人迷惑的操作,上交所问询函中也特别指出,综合考虑海和药物大部分产品系与药物所合作研发、丁健在药物所及发行人均担负重要职责,公司与药物所在报告期内交易是否构成关联交易,交易定价公允性是否受到影响。股权转让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存在转让价值被严重低估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丁健除了海和药物实控人的身份,还是绿谷制药的副董事长、董事以及绿谷研究院院长。


于是有市场人士猜测,表面上是丁健“一人”获利颇丰,实际上或存在替绿谷集团“代持”的可能性?


科创板拒绝“应试生”


事实上,在近年来资本盲目追捧催化下,像海和药物这样的“创新应试生”并非个例。


医学界人士指出,目前在我国新药研发领域,热门靶点扎堆,过度重复申报现象非常严重。目前,我国百分之六七十的新药研发企业集中在抗肿瘤药的创新研发上,但这类药物较为成熟的靶点是非常有限的,往往做出来的药很“同质化”,既没有临床价值,又没有市场价值,只是泡沫。


不过,从监管层面来看,查漏补缺正加速,资本型“伪创新”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


对于对医疗医药企业的上市审批,上交所一直十分谨慎。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有5家企业的IPO申请进入暂缓审议阶段,其中包括海和药物在内的3家均为医疗行业相关。


4月16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要求加强企业的研发属性,部分“含科量”不足,想蹭注册制红利的亏损企业,科创板上市梦不再容易。


对于资本市场的“创新应试生”现象,新华社热评指出:未来,科创板需坚守“硬科技”定位,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同时,也需厘清责任边界,完善监管评价体系,防止不当入股和违法违规“造富”,保障板块行稳致远。


关于医药企业,7月2日,国家药监局审评中芯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对于部分创新水平不足的医药企业是“敲打”的信号。市场也迅速反应,整个医药板块在短期遭到重挫。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上述指引文件出来前,已有一批相关企业撤回了上报材料,部分还未上报的企业也正在重新考虑安排。“由于近期监管风向趋紧,留给医药行业‘资本+CRO’模式的操作空间已经不大了。”


 责任编辑 | 赵云帆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环球老虎财经
491文章
·
0评论
·
1粉丝
让你成为战胜市场的人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