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科兴非彼科兴 “乌龙”涨停的科兴制药成色几何

2021-06-04 15:13:46
达摩财经
关注
2021-06-04

6月1日,中国科兴新冠疫苗获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成为被纳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第二款中国新冠疫苗。

图片

出品|大摩财经


6月1日,中国科兴新冠疫苗获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成为被纳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第二款中国新冠疫苗。二级市场闻风而动,6月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科兴制药(688136.SH)高开高走,最后以20%涨幅涨停。不过,这一次资本市场却闹出了一场“乌龙”。

 

事实上,此“科兴”非彼“科兴”。被世卫组织列入紧急使用清单的疫苗,由科兴中维生产,后者控股股东为科兴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而科兴制药由深圳科益医药控股,实控人是建筑大佬邓学勤,两家公司其实并无关系。

 

科兴制药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误认”。5月24日,中国生物制药披露一季报,有分析认为,根据业绩推算,其关联公司科兴中维一季度利润有望接近100亿。受此影响,科兴制药次日大涨11.67%。

 

对于被“误认”,科兴制药已经几次辟谣“不是做疫苗的那个科兴”。此前,科兴制药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在销产品不涉及疫苗产品。不过,再一次被“误认”推到风口浪尖后,也让市场对这家建筑大佬“跨界”经营的医药公司想要一探究竟。


建筑大佬的“跨界”生意


现年55岁的邓学勤毕业于深圳大学,早前在深圳宝安区建委工作,1992年辞去宝安区建设局副局长职位,下海经商。多年的建委工作,让邓学勤很快在建筑行业站稳脚跟。1998年,邓学勤与校友创办了富通地产,先后开发了富通苑、富盈门等项目,开始在深圳地产圈崭露头角。2003年,因合作伙伴的离开,邓学勤转而与少许旧部成立了正中集团,继续做房地产生意。

 

2005年,正中集团试图借壳深鸿基(现东旭蓝天,000040.SZ),一度达到二股东地位。但是由于深鸿基彼时负债累累,正中集团不愿接手烂摊子,与当时的大股东东鸿信开始内部斗争,最后对簿公堂。最终,深鸿基由宝安控股借壳,正中集团在2010年几乎清仓退出。

 

此后正中集团非常低调,直到2014年斥资3.5亿美元拿下美国标准石油大厦办公楼,才让业内再次重视这位神秘富豪。目前,正中集团主要业务是开发写字楼和自持商业物业,还曾于2018年参与“黄江智谷”产业园项目的建设,而号称“全国第一加班楼”的科兴科技园正是正中集团产业地产的旗舰之作。

 

房地产业务借壳失败后,邓学勤“跨界”进入了医药行业,也就是现在的科兴制药。但是其拿下科兴制药控制权的过程,一度被质疑存在程序瑕疵。科兴制药的前身是科兴有限,为将甲肝疫苗产业化,赛若金中国控股的深圳科兴工程和北大未名于2001年4月成立了科兴有限,二者分别持股57.59%和42.41%。

 

2007年起,邓学勤旗下的正中投资集团和正中投资发展通过收购、增资等方式,在2010年12月拿到了科兴工程全部股权。2007年底到2008年初,正中投资集团“借道”神秘人张乐勇将北大未名持有的科兴有限42.41%股份通过司法拍卖收入囊中。至此,科兴有限全部持股都在邓学勤和旗下公司手中。

 

又经历了一系列股权腾挪,在上市之前邓学勤通过全资持有的科益医药,控制了科兴制药88.43%股权。经过上市稀释,截至一季末,邓学勤的科益医药持有科兴制药66.32%股权。

 

处在风口上的生物医药行业,让科兴制药在闯关科创板时就备受关注,也让投资者好奇:这家实控人从地产商“跨界”而来的医药公司成色如何?


科兴制药的难题


登陆资本市场后,科兴制药的业绩增速明显放缓。2018-2020年,科兴制药营收分别为8.91亿、11.91亿和12.2亿,同比增幅为44.62%、33.7%和2.48%。比营收降得更夸张的是利润。2020年,科兴制药归母净利1.39亿,同比降12.94%,而上年同期达到了接近70%的高增长。

 

关于增速放缓的原因,科兴制药的解释是疫情影响了销售,同时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产生了汇兑损失。

 

今年没有了疫情影响,科兴制药的业绩仍出现下滑,一季度营收仅有2.77亿,同比降19.81%,归母净利0.47亿,同比降45.49%。对此,科兴制药再度归因于去年的疫情:去年一季度,科兴制药主营产品之一干扰素-α作为新冠疫情诊疗方案推荐抗病毒药物,需求大增,而在今年一季度没有这种利好。

 

不过业绩的一时下滑,并不是科兴制药被质疑最大的问题。作为高新企业,其技术实力与专业水平一直颇受质疑。

 

科兴制药研发费用率一直低于同行。数据显示,2018-2020年,科兴制药研发费用分别为4268万、4617万和6011万,所占营收比例分别为4.79%、3.88%和4.93%。同期,同行可比上市公司研发用率基本在5.5%以上。

 

与之相对应的是,科兴制药在销售费用上的支出正逐步扩大。2018-2020年,科兴制药的销售费用分别为4.68亿、6.47亿和6.56亿,其中市场推广费居高不下,占比一直在85%左右。由此来看,科兴制药的产品还处于“打市场”阶段,产品渗透率不高。

 

科兴制药的主要产品包括重组蛋白药物人促红素(依普定)、人干扰素α1b(赛若金)、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白特喜)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常乐康)四大产品。过去三年,重组人促红素收入占比均在45%以上,人干扰素收入占比在三成左右,二者是科兴制药主要收入来源。

 

目前,国内重组人促红素和干扰素产销企业还有特宝生物、三元基因、凯因科技、未名医药、安科生物等,科兴制药能否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值得怀疑。

 

要知道,科兴制药四大主营产品的技术均是外部获取。其中,重组人促红素是1991年由海南亚龙生物医学研究所为载体发起的科研项目;干扰素产品为80年代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等联合攻关研发。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则分别购自上海汉进生物、北京东方百信生物。

 

与通过化学合成方式的化学药相比,生物药主要通过细胞培养生成,药品的分子结构往往更为复杂。因此,业内普遍认为,生物药研发周期更长、资金投入更大,药物研发失败风险更高。

 

事实上,从科兴制药在研产品的进展来看,去年下半年的进展并不大。其中,两项重组人促红素项目,相比2020年5月递表时,并无太大进展,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三项人干扰素项目由药学研究阶段进入到临床前阶段,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项目已经完成非临床研究。

 

无论如何,邓学勤掌舵科兴制药已经有10个年头,在此期间,这位建筑大佬将制药公司推入资本市场,已经证明其过往“跨界”的成功。至于科兴制药未来如何?能否度过业绩、研发的双重难题?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验证了。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达摩财经
436文章
·
0评论
·
2粉丝
关注资本市场人与事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