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第一药”做口红、饼干!火爆海外的药企,也开始剑走偏锋?
征服了你的屁股后,再征服你的脸。
来源|海西商界(haixishangjie)
作者|A Dolphin
做痔疮药的“老大”生产口红,你敢用吗?
在大众眼中它们有些“标新立异”,但在它们自己看来,一切不过是为了活着所做的尝试。
近年来,传统医药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持续走低,这让各家倍感“危机”。同仁堂、云南白药纷纷变得有点“不务正业”,以求在新的领域能有所收获。
而在转型跨界求生存上,马应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痔疮第一药的“不务正业”
虽然名声不及同仁堂、云南白药,但马应龙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医药老字号。据资料显示,马应龙的品牌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582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
与如今“痔疮第一药”的标签不同,马应龙早期是做眼药起家的。1980年,马应龙传人马惠民以“八宝古方”为基础制成“八宝眼粉”,推出了“八宝眼膏”。
但“八宝眼膏”生错了时代。当时的经济条件,人们并不重视眼部护理,更多的是将眼膏拿去用作其他涂抹用途,而在误打误撞下,有人将它涂抹在痔疮患处意外得到了治愈。
应市场所需,马应龙借机推出痔疮膏,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后来,马应龙痔疮膏传到海外,引起抢购热潮,让马应龙一跃成为在美国风行的“中国特产”。市场份额也是逐年增加,成了中国痔疮第一药。
1995年,马应龙启动国企改制。2004年,马应龙成功在上交所上市。风光无限的同时,马应龙发现,仅靠单品,局限在痔疮领域,市场过于狭小,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偏弱。
2009 年,马应龙依靠起家产品“八宝眼膏”,试水日化行业推出眼霜,然而反响平平。随着市场愈加饱和,痔疮产品竞争加剧,危机更加明显,马应龙坐不住了。
探索新方向,成了马应龙后来的重中之重。马应龙就像被人按下“跨界”开关 ,开始剑走偏锋,疯狂推陈出新。
2016年6月,被市场固化了“痔疮药”形象的马应龙,推出功能性食品——蔬通消化饼干。这从治肛肠,到入口零食,巨大反差引起大众强烈的好奇心。
但这还不够。由于化妆品比起医药行业,面临的政策风险相对更小,利润更高。传统药企纷纷跨进了日化领域。2018年9月,马应龙也成立了武汉马应龙大健康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化妆品业务。
而马应龙的化妆品,最为人所乐道的就是口红的问世。
2019年7月,马应龙跨界生产口红,瞬间吸引市场眼球,甚至被网友称为 “最牛跨界”,大众对“痔疮味”的口红充满了好奇。事实证明,这一次马应龙赚足了关注度,尝到了甜头。
去年,马应龙再次跨界,携手中国黄金打造了吊坠、耳坠等黄金首饰。首饰配色为痔疮膏同款红黄配色。网友一度表示“这很马应龙”。
如今,马应龙旗下已有包括眼霜、面膜、洁面乳、面部护理套装等多款护肤品。这也被外界戏称为“征服你的屁股后,再征服你的脸”,也有股民称马应龙是隐形的医美公司。
可以说,只有消费者想不到,没有痔疮膏专家马应龙做不到的。
一切为了活着
与马应龙争相辉映的是,999皮炎平也加入了日化界的的争夺。
比起“痔疮味”口红,“止痒款”口红有更多的趣味。有网友评论皮炎平口红:“治疗唇炎的最好用药,嘴痒必备”。
除了迈入日化界,快消领域也是跨界的香饽饽。
以妇孺皆知的国货品牌六神为例。作为只能外用不能内服的花露水,却携手鸡尾酒品牌RIO,联名推出了花露水风味鸡尾酒。消息一出,迅速霸屏。
“一口入魂,两口驱蚊,几口喝下去,仿佛整个人从内到外都散发着花露水的香气”。这赚足噱头的产品,从预售到正式售卖,全部在1分钟内售空,火爆程度不言而喻。
跨界不止,似乎成了这些老国货一以贯之的转型手段。继鸡尾酒之后,六神又与肯德基联名推出“六神青柠气泡冰咖啡”、“咖啡香型花露水”。
可以看到,尽管跨界凶猛,但跨界产出的爆款产品并不多见,更多时候,都是一时噱头引起的短期热度。
实际上,跨界产品相较于专门从事该产品的公司来说,品牌粘度、信任度、以及渠道等优势稍弱,很难形成规模化的追捧。
反差大,固然可以带来流量热度。但过犹不及,有些不合时宜的跨界,反而对品牌有所伤害。
2020年4月19日,喜茶与杜蕾斯在微博做跨界营销,上了微博热门。引发网友的极大不适,舆论一面倒的指责和批评,双方品牌微博评论区齐齐沦陷。迫于压力,双方最终只得删除微博道歉。
实际上,这些所有的跨界尝试,背后都是品牌方急于破圈,或者想要增加企业赛道的一种表示。
以马应龙为例,旗下三大业务,一个盈利不稳定,一个持续亏损。这个时候再不寻找新路,难道等死?而之所以选择口红等快速消费品,也是因为这类产品更能回集资金。
不过,快速消费品行业虽然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因为过于接近消费者,稍有不当也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抵触。总而言之,切莫让抖机灵式“跨界”,毁了品牌声誉。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