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再次冲击IPO,募资60亿,“烧钱”大战继续!
“烧”出个美好未来?
3月12日,上交所官网显示,“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首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已获受理。公司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53亿份CDR,拟募集资金60亿元。
旷视冲击科创板的时机选择较为“特殊”。
一是除商汤之外,“AI四小龙”中的旷视、依图、云从三家公司都在IPO进程之中,且均选择了科创板。去年底,上交所受理了依图和云从的IPO申请,但目前依图在经历一轮问询之后处于中止状态,旷视仍有机会成为“四小龙”中第一家上市的公司。
二是监管对在科创板申请上市的企业审核趋严,2021年以来已有几十家AI、芯片企业撤下IPO。
早在2019年8月,旷视就曾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后来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媒体报道称港交所未批准其IPO申请。
距离前次冲击IPO不足一年半的时间,迅速“转战”科创板,旷视上市的欲望可谓急切。
当前,人工智能仍然处于导入期,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旷视招股书显示,过去3年,公司累计亏损超过120亿元,经营现金流处于持续流出的状态。而旷视成立已经10年,公开信息显示,公司前后历经多次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2亿美元。
一方面“烧钱”不止,一方面早期投资人退出的需要与日俱增,旷视快马加鞭地冲击IPO也就不难理解了。
01
旷视的核心与边界
所有AI公司都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保持技术的领先,二是探索技术的落地。
换言之,技术是AI公司的核心能力,应用(场景)是AI公司的边界。理想的状态是核心能力不断进阶,边界不断延伸。
在核心能力方面,旷视自主研发的AI生产力平台Brain++,覆盖从AI生产到应用各环节,是一站式、全流程的人工智能专业解决方案。
依靠深度学习框架Brain++,旷视参加CVPR 2019 WAD、CVPR 2019 FGVC、CVPR 2019 NTIRE三项挑战赛,拿下了6项世界冠军;2019年首届中国人工智能·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竞赛上,旷视在人脸识别、旗帜识别、相似图像检索三个项目中夺得冠军。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截至2019年三季度,旷视拥有专利576项(发明专利220项)。截至2019年6月底,依图和云从分别拥有专利117项、142项。从专利布局上,旷视遥遥领先。
在应用场景方面,旷视目前涉足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业务板块。个人物联网的主要客户是智能手机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城市物联网的主要客户是政府机构、学校、地产公司、系统集成商等;供应链物联网的主要客户是物流公司、线下零售商等。
城市物联网是旷视第一大收入来源,其次为消费物联网,最后涉足的供应链物联网占比最少。2020年前三季度,城市物联网、消费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的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64.35%、28.16%、7.49%。
旷视各业务板块营收状况(招股书)
与国内主要视觉公司相比,旷视与商汤的布局广泛,两者较为接近,也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国内主要AI公司业务布局(安信证券)
而从赚钱的角度看,消费者物联网业务的毛利率最高,去年前三季度达81.63%;其次为城市物联网,达29.86%;供应链物联网的毛利率为27.27%。
02
盈利,AI公司的共同难题
IDC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等4家公司合计占据中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超过60%的市场份额。
四家公司毋庸置疑都是中国最顶尖的AI公司,但盈利始终是摆在它们面前的共同难题。
2017-2019年,旷视归母净利润数据分别为-7.75亿、-28亿、-66.43亿元;同期依图的数据为-11.66亿、-11.61亿、-12.99亿元;云从的数据为-1.06亿、-1.81亿、-17.08亿元。
三家公司的亏损总体上都呈现出扩大的态势,更重要的是AI企业仍然需要持续不断地加码研发投入。2019年,旷视、依图、云从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0.35亿、6.57亿、4.5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2.15%、91.69%、5.25%。
除了研发之外,“AI四小龙”的销售费用率同样不低。最新公开的数据看,旷视、依图、云从的销售费用率均在40%以上。
旷视与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情况(招股书)
研发投入保证核心能力,销售费用拓展应用场景。对于AI公司来说,既要诗和远方,也要眼前的“生计”,短期内这两项费用都不会减少。
过去3年,一方面旷视的营收呈现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累计亏损超过120亿元,经营现金流持续流出。
期待中国AI行业“烧”出几家好公司来,但“AI四小龙”们一旦踏上更加“势利”的二级市场,必将迎来新的考验。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