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大分化系列(二): B站回港二次上市,这大缺血能得救吗?
B站要二次上市了。即使,B站才上市没多久。
B站全称为哔哩哔哩,英文名bilibili,被用户们亲切地称为“B站”。2018年3月28日,B站在美国上市。算起来,还没满三周年。太着急了。
这几天里,B站将回香港二次上市的消息似乎渐从传闻变成现实。有媒体报道称,B站本周将寻求通过在港上市聆讯。上市募集资金规模约为30亿美元(约233亿港元),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瑞银为保荐人。
由于在港股二次上市是可以秘密进行的,所以,即便B站将在3月回港上市的消息已经疯传了两个月,但一切也只停留在传言阶段,B站也从没对此正面回应,只说“不予置评”。
跟其他回港股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不一样的是,B站自从上市以来一直都是华尔街的“宠儿”,其股价从来没有像其他中概股一样被资本市场低估。反而B站自上市以来持续亏损,但股价还是连续三年走高,累计涨幅超过800%。
这样一家公司,要回港股二次上市,再次寻求市场融资。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回港上市的消息传出不久,B站在美国纳斯达克的股价跌幅超17%,报收98.59元/股。甚至在盘后,B站仍跌超2%。
原本,在美国股市3月8日的纳指与道指的大分化中,中概股成为跌幅最大的板块。大跌中,B站就已经是跌得最“惨烈”的股票。
那时候,在多种因素的叠加下,科技股、互联网股票本身就累积了较多泡沫。2020年受疫情影响,跟科技沾亲带故的股票都被资本狂热追捧,到了2021年的1月、2月,全球股市全面上涨,美国三大股指屡创新高。
过度上涨后本来就会有正常的回调,所以春节过后全球股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回吐和挤泡沫。但是,最近受到美国国债收益率提高影响,原来涨幅较大的香港科技股和美国中概股因为这个意外空前震荡,集体遭遇看空、抛售和暴跌。
中概股大跌,是美国股市道指和纳指分化趋势下的缩影,但中概股板块大跌,也有自身原因,自从去年的瑞幸造假事件后,中概股在美国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身处美国市场的中概股都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
这时候B站回港上市的消息,越来越接近真相,在纳斯达克加速暴跌,也就不难想象了。
事实上,这只惨烈的股票,想回香港二次上市,并不让人意外。
2018年4月,港交所改革了上市机制,推行“同股不同权”,随即在5月赴港上市的小米喝到了“头啖汤”,创造了港股最大IPO记录。
此后,港股终于争取到科技和互联网公司的“回心转意”。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重新回到港交所上市,掀起了中概股回港浪潮。近两年,我们正迎来一股中概股“回港”浪潮,对于中概股来说,与美国变得动荡的融资环境相比,香港更靠近中国大陆,港交所有很多来自内地的投资者,他们比美国人更熟悉这些企业的业务,有利于给予公司更合理的定价。在B站回港的消息传出前,已有百度、汽车之家、微博等中概股宣布回港二次上市的消息。
华尔街的“宠儿”,证券代码:BILI
但是,B站回港股的真实意图是值得玩味的。毕竟它从来没像其他中概股一样遭遇不合理的低估值。
在华尔街,B站一直是个“宠儿”,因为它一直被视为“年轻版”奈飞。奈飞,一家会员订阅制的视频服务流媒体。每一个上市的视频公司,都想成为下一个奈飞。此前错过奈飞的每一个华尔街投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B站身上。
在这种殷切寄望下,B站自2018年再纳斯达克上市以来,几乎没有经过太大的震荡,这三年来B站的股价风生水起,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三年累计涨幅超过800%。
最近几年,B站正努力从二次元的定位走上“破圈”之路,为美国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破圈,是需要极大成本的。
这两年,B站一直致力于“破圈”,从跨年晚会到《后浪》宣传片,再到全新品牌主张,都是为了让B站摆脱二次元的标签,触动更多用户。
但在扩张的同时,B站需要在内容版权采买、制作、培养UP主、搭建直播生态这些举措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我们看到自2018年上市以来B站连续三年都是净亏损的状态,而且净亏损持续扩大。
因此,B站在美股三年800%的涨幅,似乎也不能满足B站“破圈”战略下的不可测量融资需求。B站回港二次上市,或许可以缓解B站“破圈”战略下资金匮乏的燃眉之急。
参考B站在美股市场的“受宠”程度,可以预见,其回归港股后,也很可能会得到一个较高估值,三年再来800%的股价涨幅,或许不是梦。
但是,一家从未盈利的公司二次上市,这意味着什么?这对投资者而言,是不是一个更大的泡沫?
公司二次上市后,公司后续发展良好,可以称为是好公司的回归;但如果公司后续发展出现问题,没有实现与估值相应的业绩把估值泡沫消灭掉,这样的二次上市,则更像是二次收割。
B站的“破圈”战略取得明显的效果,月活跃用户数和日活跃用户数都在明显增长。
2020年第四季度B站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首次突破2亿人,移动月度活跃用户人数达1.9亿人,同比分别增长55%和61%。
鉴于这样的成绩,B站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在财报电话会上定下了更宏大的“2023年MAU突破4亿人”的目标。
B站成立11年,MAU从0增长到2亿,要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再翻翻,这不是一个能轻松实现的目标。而4亿月活,这已经超越了芒果TV和优酷,逼近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不过,要变成下一个优爱腾,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破圈”的成本和代价,正成为B站的最大“灰犀牛”。
虽然“破圈”战略执行得不错,营收结构得到改善,但B站也因此越来越缺钱。
近日,B站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和2020年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2020年总营收达120亿元,增长77%。虽然B站已经从最初的“小破站”成长为一家拥有百亿元级营收、上亿用户的视频平台,但却在亏损的泥潭越陷越深。
2020年,B站净亏损 31 亿元,同比扩大 138%。
目前,B站的主要的用户年龄是25岁以下的Z时代,要实现月活4亿的目标,势必要扩大用户范围,因此,B站才主动破圈,融入主流文化,就是为了让更多90后、80后也成为B站的用户。
陈睿曾表示,未来B站平台用户范围将更广泛,从90后、00后拓展到85后—00后,甚至80后—00后。
这就决定了B站必须为这些新吸纳的用户的视频内容需求,也意味着,B站需要在承担更大的成本。
B站原有的ACG内容无法满足所有用户圈层的内容需求
视频平台盈利难,是行业难题,核心矛盾是内容成本高,无论是版权采买还是自制视频,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以爱奇艺为例,平台在2020年交出了近几年来最好的成绩——净亏损70亿元。常年净亏损背后,是爱奇艺的惊人的内容成本增速,2015 年仅为 37 亿元,3 年后已经高达 211 亿。
这两年,B 站也在快速扩充版权内容,通过采买、联合出品或者自制的方式增加B站的内容库以满足广泛圈层的内容需求。
与之相伴的,是持续走高的净亏损,净亏损增长幅度每年翻翻。上市第一年,B站净亏损 5.6 亿元,2019 年,净亏 12.88 亿元;而到了 2020 年,净亏损有 31 亿元。
活跃用户在扩大,亏损却在增加,这也是整个国内视频行业至今无法解决的难题。
很多迹象都表明,B站正在走上优爱腾的老路:越来越大的用户基数,越来越高的运营成本高昂,越来越严重的亏损。
B 站 COO 李旎表示,2021 年还要继续“破圈”,这意味着, B 站在 2021 年亏损可能还将会进一步扩大。
沿着这个路径,B站很可能“泯然众人”,成为下一个优爱腾,成为下一个大众视频平台,而原来资本市场给B站的高估值或许会因为失去支撑而渐渐崩塌,成为乐视网之后视频行业的最大泡沫。
当然,B站不止一种破圈路径,除了内容扩充和品牌宣传,B站还有其他商业模式可以弥补版权内容扩充带来的亏损。
但是,B站的其他商业模式,最近也备受质疑。
要摆脱“下一个乐视”的命运,似乎没那么容易。
如今,B站正迎来“多事之秋”。
当B站的内容和用户圈层变得广泛,不仅各个圈层的内容需求需要兼顾,还要兼顾不同圈层的价值认知。2021年2月初,B站就发生了一件被部分用户认为很“毁三观”的事情。
起因是B站从日本购买版权且同步转播的动漫《无职转生》,因动漫主角的角色设定以及剧情中涉及色情、偷窥、出轨等充满争议的内容,引起部分用户的不满。
有网友认为,B站将一部充满争议内容的动漫向全平台全年龄段推广宣传的做法十分不妥。要知道,B站中未成年人用户占很大一部分。
随后,对动漫首先发出质疑的百万粉丝的UP主LexBurner也因发表不当言论,B站账号被封,甚至面临起诉。
2月7日,B站以技术原因下架动漫《无职转生》,但争议并没有随着动漫下架而结束,部分用户开始在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发起抵制B站的活动,不少用户甚至向一些在B站投放广告的品牌进行投诉,要求其终止与B站的合作。
最终,苏菲、视客眼镜网与UKISS悠珂思三家品牌接连宣布终止与B站的合作。
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B站在破圈拥抱商业化道路上必然出现的矛盾。
如何处理不同圈层的文化冲突,如何在商业化同时维持不同圈层用户体验不下降,是B站在破圈路上始终需要平衡的问题。
B站的“破圈”之路,除了正在走向传统视频内容行业的“断头路”,在对B站有高期待的用户眼中,B站似乎还走上了别的歪路——随着B站“破圈”战略的实施,除了此前用户质疑的B站“抖音化”和“微博化”。
甚至,不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B站正在“黄”化。
B站实施“破圈”战略,就是要在业务上降低原来严重依赖游戏业务的情况。
2020年,B站的营收来源于游戏、增值服务、广告、电商及其他业务等四个板块,
其中,以直播、大会员、漫画为主的增值服务营收为38.5亿元,同比增长了134%;广告的营收为18.4亿元,同比增长了126%;来自于电商业务及其他业务的营收为15亿元,同比增长109%。
B站对游戏业务的营收以来确实在降低,但其他业务的快速扩展也带来新的问题。
以增值服务中的直播业务为例,在 B 站的规划中,2021 年 B 站计划开放更多的营销场景,例如打造直播商业生态。
B站今年以来的财务数字也证明,以直播为代表的增值服务营收占比正在攀升至三成,而去年这项业务的占比仅为总营收的两成。
但是,像众多直播平台草莽发展时期一样,B站的直播业务中暗含的“软色情”内容也被用户诟病。
不少用户发现,在刷B站的时候突然收到与过往的沙雕鬼畜画风极不相符的视频推荐,视频封面上是暗含性暗示的女性封面,而标题是没有语言逻辑只让人想入非非的描述。
B站用户收到软色情视频推荐
视频内容低俗化、软色情化并不是B站特有的现象,这也是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的普遍问题。毕竟,短视频行业和直播行业都在打软色情的“擦边球”上找到了“成熟”的盈利模式——打赏。
但是,当这些内容出现在大量未成年人聚集的B站,而且未经筛选地推荐给所有用户,事情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甚至,在B站引以为傲的弹幕也正在被突破底线。
网友“123lym”表示,“b站现在的一些弹幕真的让人受不了,最恶心那种无底线开车的,平时开个车倒是无所谓,在亲父女、母子之间或者七岁八岁的孩子之间也开黄腔,真的太让人恶心了,今天刚看了一个......”
监管机构的权威数据也证实B站软色情内容泛滥的问题。
全国“扫黄打非”办通报显示,2020年以来共接到群众反映B站问题的线索逾500条。按照转办线索,上海市相关部门对B站行政立案处罚六次,约谈10余次。针对B站平台存在某些内容涉及色情低俗等较突出的问题,上海市“扫黄打非”办联合市委网信办、市文旅局对B站进行约谈,责令其限期整改两周。
“B站变了”这是不少B站老用户的体会,也有网友总结道,“B站学坏了”。
只是,“学坏了”以后,它就会变得有钱吗?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