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的决定,让他花10多年20多亿,在戈壁滩写下壮丽诗篇
想吃有肉,想穿有衣,再活五百年也不够。
作 者丨安小曼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图片:网络、图虫创意
吃着泡面,住着彩钢房,戴上草帽,在茫茫戈壁,造出江南……
1997年春天,福建省委的一位大领导,舟车劳顿,来到宁夏贺兰山东麓永宁县的玉泉营。进入一户人家后,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真是家徒四壁,只看到窑洞顶上吊了一根绳,拴着一捆发菜,那就是他们值钱的东西了。”
前一年的5月3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扶贫协作会议,确定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位大领导就是专门为此而来的。
随后,福建与宁夏启动了“闽宁协作”,一批批福建人告别家乡,在宁夏这个与家乡环境迥异的地方,书写了一个个改天换地的创业发展传奇。
作为帮扶行动其中的一员,陈德启于2007年才到玉泉营。彼时玉泉营早已改名为闽宁村,陈德启来了后就扎根下来,再也没有离开。他的故事,也成为传奇中的传奇。
陈德启到宁夏时,已年过半百,他先在泰国、中国香港做国际贸易发家,后在旅游、房地产等领域发展。作为闽商代表到宁夏考察时,他原本是要投资房地产的。
被当地政府带到一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之后,陈德启原计划在戈壁之上发展旅游房地产的想法瞬间破灭了。据他自己说,只用了15分钟,他就作出新决定:
用2亿元买下了这10万亩荒滩,发展一个世界级的葡萄酒庄园。
这片地处贺兰山东麓,紧邻西夏王陵,面积超过13万亩的戈壁滩,与法国波尔多同处于北纬38.5度。
这里可以种植上好的葡萄,是当地已有的共识,但要在这不毛之地,大规模种植葡萄并建立葡萄酒庄园,却是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事。
陈德启虽然参观过波尔多的葡萄酒庄园,也是葡萄酒爱好者,但对种葡萄、酿酒,却是个门外汉,对于如何做好这门生意更是一头雾水。
这种情况下,要把一片10万亩的戈壁滩种成葡萄园,再打造出世界级的葡萄酒庄园,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陈德启的家人朋友们也对他的决定感到匪夷所思,大家都说:
“老陈的脑子被门夹了。”
但陈德启打定了主意,连酒庄的名字都取好了:贺兰神酒庄。将生意甩给儿子女儿后,他脱下西装,穿上粗衣、布鞋,戴上草帽,一头扎进了茫茫戈壁。
这一扎进去,就是十几年。
在茫茫戈壁上建造世界级葡萄酒庄,这件事比陈德启想象得还要艰难很多。
风沙漫天,连扎好的帐篷都险些被刮跑,让陈德启也一度产生了怀疑:这样的环境能种葡萄吗?
改善、再造生态,成为陈德启种葡萄之前的头等大事。他带着团队先推平了5万亩地,把大块沙石挑出去,把地划分为若干块,接着再种下一棵一棵白杨树。
“白杨树,我们也叫‘白养树’,就是白养了嘛”,陈德启开玩笑说,这样不带来任何实际收益的的树,他已种了超过500万棵。
从拿下戈壁滩到种出第一批葡萄,陈德启用了五年。2013年,一望无际的戈壁上出现“点点绿”,陈德启难掩自豪:
“那年,在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全西部只有我一个。”
后来,“点点绿”长成了“小绿洲”,500万棵粗壮的白杨树稳稳地立在贺兰山东麓,如卫兵般守护着“贺兰神”的葡萄,也成为了保卫环境的绿色生态线。
这也是陈德启在葡萄之外最大的收获,“至少因为我的力量,这里的生态环境改变了,变成了一片绿洲。掂量一下,这显然比一个企业的出路更有分量。”陈德启说。
比生态更头疼的是水源——没有水的戈壁滩,连人的生活都无法保证。为解决问题,陈德启一边引进滴灌系统,把黄河引水工程延伸到了规划好的葡萄园附近,一边带着队伍勘探地形,打了数口深井,最浅的也打到了地下250米。
现在,贺兰神葡萄园的浇灌用水都是经过4次净化的,可以直接饮用。
五十多岁,知天命的年纪,拥有丰厚的资产,陈德启却一头扎进了陌生领域。很显然,陈德启要做的还不止这些。
在生态、水源的问题解决后,终于可以开始种葡萄了。陈德启不仅进口了法国的葡萄苗,还去学习了嫁接技术,成了半个种葡萄专家,并亲手建起了团队。
期间的生活,自然也和他此前所拥有的优越生活条件不能比。
葡萄园周边的一块空地上,有一排白色简易活动板房,其中一间是陈德启的卧室。刚开始,他在这间不能起炉灶的板房里吃泡面,连续吃了一个月,即便这样,他一住就是十几年。他说:
必须一直守在这里,才能随时带领好员工。
除了嫁接技术,陈德启还根据国外的葡萄园艺,自己潜研出了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
过去,传统酿酒葡萄多采用“扇形架”管理模式,但这样的模式会使葡萄的发芽不均匀、成熟度不一,并且在冬季来临,葡萄要埋土休眠存在困难。
为此,陈德启研究出了“倒L”架形,不仅使得葡萄的埋根越冬更方便,还能让葡萄倾斜生长,挂果枝条横走。“等到葡萄树一出土,发芽比较均匀,现在已经基本可以控制葡萄同时发芽、同时开花,保证了成熟度的一致性。”他说。
后来,陈德启又发明出了“深沟矮种”种植模式,省去了上架、下架的人工成本。
75岁时选择上哀牢山种橙子的褚时健说,“机会始终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你不注意,它就过去了。但是有了机会想要干成,还要吃得了苦,要有想法。”
2012年,10万亩的土地上,第一批数千亩的葡萄园基本形成,吃尽苦头的陈德启,终于等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第一瓶酒。
第二年,贺兰神首次酿出80万瓶酒。
3年后,贺兰神的酒代表中国出现在了法国卢浮宫的美酒巡展中。
“法国人懂酒,在法国他们排着队买‘贺兰神’。在香港以前都喝拉菲,现在也都争着喝‘贺兰神’!”陈德启好不得意。
戈壁滩变金沙滩,最受益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有一片叫西海固的山区,这里山高坡陡,十年九旱,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贺兰神千亩葡萄园诞生的那年,也就是2012年,西海固的一万零六百多名村民,分批次陆续坐上政府安排的车辆,带着他们为数不多的家当,离开了西海固的深山,来到了闽宁原隆村。
从此,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名叫杨成的村民说,新村子很好,环境改善很多,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生存。
杨成的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一周后,他和其他村民被组织去了陈德启的葡萄酒庄园观摩和学习,之后每天早上六点钟,他们便坐着班车去酒庄上班。
后来的日子,是杨成“做梦都不敢想”的。在贺兰神当了5年电工后,杨成不用坐班车上班了,因为他花8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并且开始计划在银川买房子,给儿子娶媳妇用。
和杨成相比,张军宁的生活过得更是红火。这名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刚到贺兰神的时候经过培训从事了技术工作,月薪3000元。
随着来酒庄工作的村民越来越多,张军宁萌生了自己开劳务公司的想法。他借钱把公司开了起来,承包了酒庄好几百亩地的酿酒葡萄种植业务,并招募村民当葡萄种植工人,每年大概有10个月都不缺活儿干。
如今,张军宁的家庭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他盖了新房,翻新了装修,买了新家具,还添置了一辆小轿车。
和杨成、张军宁一样,原隆村的村民们都从原来的“填不饱肚子”的日子,过上了月薪几千块,甚至年薪十几万的生活。
贺兰神与闽宁当地建档立卡户建立了长期用工关系,保证安排和解决每户至少一人顺利就业。在2018年播出的《新闻联播》中,陈德启说:
一户有一个人在这边工作,就能让这个家庭脱贫。
截至2020年,陈德启已经累计为贺兰神投资超过22亿元人民币,建造出了年产5000吨的有机葡萄酒庄,开发了5万亩左右荒地,并配备引水蓄水工程、道路、电网、防风林及先进的滴灌系统。
有人问陈德启,“你把做其他生意挣来的钱,都投到了这片戈壁滩,值吗?”
他说:“承担这么多人生活,我很开心,这才是一个企业家该做的事。”
“我的员工很多都住上了小楼房,他们拿着手机让我看他们房屋的照片,而我现在还住在彩钢房中”,陈德启的笑脸上,写满了“知足”。
从2007年到2020年,13年里,每隔几年陈德启都会接受几次采访,镜头中的他正在明显老去。有一次一名记者问他:“如果现在让你回到13年前,你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陈德启苦笑着回答:
“太难了,也许不会了。”
这回答或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成功人士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很多人都会回答,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陈启德这样回答,可能因为这背后经历的难,只有他自己才能切身体会。但这还不是终点,13年前签下的那片土地有10万亩,如今才刚刚完成了一半。
在贺兰神国际酒庄宽敞明亮的酒窖里,除了上千个橡木桶,还摆着一个巨大的沙盘,上面承载着64岁的陈德启对这片土地的最终愿景——他要用5-8年的时间,建设一个集观光、休闲、会展、旅游为一体的葡萄主题小镇,拥有世界级的酒庄博物馆。
陈德启预计,到时,整个酒庄将可以提供13000个就业岗位。
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宁夏全区9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当年为纪念闽宁协作而命名的闽宁村如今已升级成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500元增加到1036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
“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不是陈德启一个人的故事。
福清人李桂华,来宁夏建立了第一家国家级的肉羊育种场;泉州人柯允君,来宁夏创办了亚洲最大的发泡剂和水合肼生产企业;南安人潘文贤,用人造花为当地村民育出“幸福花”;泉州人洪凤鸣,在宁夏创建了龙头陶瓷建材企业……
闽宁协作下,截至2019年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夏从业,他们通过资金支持、引入项目、培训技能、帮扶产业等多方面举措,带动宁夏贫困地区10万多人就业……
宁夏的贫困人口数量,从最初建档立卡时的80.3万到现在已全部清零,他们感谢党和国家,也感谢那些前仆后继的企业家。
从1996年到2016年,20年来,那个被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的西海固,GDP增长20多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7倍,农民收入增长11倍,成为宁夏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
截至2019年年底,闽宁镇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70元,比1996年搬迁之初增长了27倍。
……
当然,这也不是宁夏一个地方的故事。
贺兰神酿出第一批葡萄酒的一年后,2014年,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交流时提出,万达可以帮扶西部地区的一个县实现脱贫,这个县最后被确定为丹寨县。
此后几年,万达陆续投入23亿元,在丹寨县建设产业扶贫基金、旅游小镇、职业技术学院三大扶贫项目。2020年国庆长假期间,丹寨万达小镇接待了全国近35万游客。可喜的是,在此前一年丹寨县已经实现脱贫摘帽。
王健林提出帮扶丹寨县脱贫后的第二年,2015年10月,“万企帮万村”行动在全国正式开启。这个活动的本质,就像福建企业帮扶宁夏贫困地区,万达帮扶丹寨一样——在全国范围内,民营企业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村、户。
此后,便有大批的民营企业陆续涌入帮扶队伍中。
2016年,京东跑步鸡项目落地河北武邑县,并于2018年帮助当地实现全面脱贫。之后,“跑步鸡”还在贵州施秉县实现复制,每年平均帮扶贫困户490户。
2017年7月,京东又与江苏泗洪、河北阜平分别签署了游水鸭、飞翔鸽扶贫项目合作协议,同时上线的国内首个电商扶贫频道试运营,借助流量、品牌优势,跑步鸡、游水鸭、飞翔鸽迅速实现了规模化、品质化,以及农产品溢价。
5个月后,阿里正式成立脱贫基金,计划5年投入100亿元,同时制定了“互联网+脱贫”的精准扶贫规划,“脱贫特派员”远赴山西平顺、湖南城步、甘肃礼县、贵州普安等四个国家级贫困县,帮助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网络销售额超过2700亿元,比2016年翻了9倍还多,惠及全国超过1000万贫困人口。
2018年,中国平安“三村工程”扶贫委员会及扶贫办公室正式成立,马明哲作为扶贫委员会主任,将公司上下员工动员起来参与扶贫工作。
三年间,“三村工程”在全国21个省或自治区落地,通过扶贫保、发债、贷款等方式,共发放扶贫资金265.96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036人,人均增收2500元,超过73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
这样的帮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截至2020年6月底,有10.95万家民营管理企业进入了“万企帮万村”行动台账管理,产业投入超过900亿元,一共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共带动和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1500万。
“我养的牛又出栏了一头,卖了2万多元,政府还给我发了1000元补贴,这下可以过个肥年咯!”2020年12月,河南新县沙窝镇沙坪村的一位村民乐呵呵地来到村委会报喜。
2017年之前,这位村民还是深度贫困户,身患重病常年吃药,家中只有薄田一亩。如今,依靠养殖脱贫计划,他一年净收入已经有6万元。在家里挂上“勤劳致富”的红旗后,他感慨道:
“老人可养老,孩子有学上。想吃有肉,想穿有衣,生活富足,精神满足,再活五百年也不够。”
1.《陈德启|戈壁传奇》商界 2020年第11期
2.《陈德启:戈壁滩上的“葡萄王国”缔造者》泉商 2019.06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