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循环”格局,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2020是打造双循环格局的开篇之年,2021则是全面执行之年。
2020是打造双循环格局的开篇之年,2021则是全面执行之年。
在新冠疫情催化下,各国经济加速下行,国际局势产生动荡。基于现实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十四五规划。
所谓“双循环”,可简要概述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国内消费、国内投资等内需变量发挥主导性作用,而进出口贸易、跨境资本流动等外部变量起重要支撑作用。这样一来,起主导作用的国内循环的典型模式是“消费拉动生产,生产创造收入,收入再度带动消费”,内需尤其是消费的引擎作用正在逐步凸显。
消金公司迎“黄金时代”,行业持续扩容
作为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消费仍有很大空间,市场消费的欲望和需求在疫情后更是呈井喷式增长。消费金融公司在促进消费升级、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的金融力量。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规模达4861.5亿元,贷款余额为4686.1亿元,服务客户数1.4亿人。2020年,监管发布一系列支持消费金融公司的利好政策,为消费金融公司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创造了必要条件。
2020年11月,银保监会向各地银保监分局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11月6日,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皆是消费金融行业的政策“大礼”,政府的扶持力度空前,消费金融再次迎来“黄金时代”。
马上消费金融董事长赵国庆也在2021年新年寄语中说到,“新经济格局下消费金融公司肩负拉动消费的重要使命,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内需消费扛起拉动经济复苏的大旗。随着国内消费、经济恢复趋势良好,政策面春风频吹,在一系列的利好助推下,消费金融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周期。”
同时,作为持牌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的价值逐渐获得市场认可,各路资本纷纷布局。
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批筹速度加快,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陆续开业。此外,2020年9月,银保监会分别批准筹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市场 “马太效应”加剧
随着监管框架日益完善,更多机构正加速进入这一领域,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由最初4家扩容至27家,还有3家消费金融公司已获批成立,正在筹建中。随消费金融公司市场主体的扩容,未来行业规模有望提升,加之手握流量和资金优势的巨头,将进一步搅动消费金融业竞争格局。
目前这些消费金融公司大体可分为银行系、产业系和互联网巨头系三大派系。有分析人士称,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股东结构不断多元化,且已经开始实现线上线下多平台化发展。对于后入场机构,需明确自身的战略方向、业务形式,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力争与存量持牌消金机构,尤其是与消金巨头间形成差异化发展。
此外,疫情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除,信贷业务规模持续上升将对资本形成消耗,消费金融公司资本补充渠道的拓宽,有助于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较好支撑业务持续发展,但资本补充压力仍存,ABS以及增资等将延续。
2020年中邮消费金融和长银消费金融均获得监管批准的ABS资格,马上消费金融抓住机遇,在11月27日获批“安逸花”系列ABS,注册额度100亿元,彻底打通注册资本、股东存款、同业借款、ABS金融债等一体化的融资体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27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中,目前还没有成功上市的先例。据重庆证监局消息,马上消费金融已于2021年1月6日在该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证券。若后续进展顺利,马上消费金融有望成为第一家上市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或将为持牌消金公司直接上市带来标杆性意义。
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马上消费金融为何可以脱颖而出呢?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马上消费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2亿,累计交易额超过5400亿元,累计纳税近33亿元,服务县域用户超过5100万。2020年,马上消费金融首期金融债发行成功,ABS发行量逾17亿。最新披露数据显示,马上消费金融原始注册资本为3亿元,经过3轮增资,注册资本目前已达40亿元。马上消费金融长期致力于提升数字化消费金融服务水平,结合200多个场景,构建数字化场景金融生态,构建拉动消费的数字消费金融力量。
联合资信报告认为,成立3年以上的消费金融公司经过初创期的快速发展,定价和风控模式趋于完善,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将步入盈利平稳增长阶段。长期来看,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加剧,资产端具有流量优势和较强定价能力、负债端具有资金成本优势、风控能力较强的公司头部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