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幸的空调与董明珠的手机
曾经辉煌过的春兰,的确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但绝不是全部。
春兰二十年
二十年前的中国,美的还没有一晚低至一度电的,格力也尚未掌握核心科技。
那时候,称霸中国家电市场的,叫做春兰。
1985年的春兰,叫做“泰州冷气厂”,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小企业。1989年,曾是一名普通员工的陶建幸走马上任。
应该说,陶建幸的嗅觉是灵敏的。1991年,春兰集团开始建设当时国内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由于当时外资空调企业尚未进入我国的时机,本土企业也屈指可数。
短短五年,春兰空调市场占有率达到30%,稳坐中国第一宝座。春兰集团旗下“春兰股份”一度成为领涨股市的“三驾马车”之一。而陶建幸本人,也在2002年当选“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自信的陶建幸并不满足。1995年,春兰推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积极推进产业扩张,在上线其他家电产品的同时,开始涉足汽车、新能源领域。
多元化战略本无可厚非,但依靠空调获得成功的春兰,进军汽车领域这一动作,却让人感慨。
虽然2001年,春兰中型载货汽车产销量直逼一汽、东风,跃居国内第三位;但风光只在一时,又是“短短五年”,这不过这一次,春兰中型车产销量分别跳水至95与94辆。
除了惨不忍睹,找不到更好的词汇。
更加令人叹惋的是,或许因为精力太过分散,多元化失败的春兰,后方也开始告急。2008年,春兰空调市场占有率跌出行业前十,红极一时的股票,也被加上了“ST”两个字母。
粉丝格力
与陶建幸一样,1985年的董明珠只是个普通员工;与春兰一样,1991年成立的格力,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厂。
2011年,格力某位高管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经坦言,“作为春兰的粉丝,格力一直在模仿春兰。”的确,格力的成长与春兰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对技术的“偏执”。
1998,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春兰时曾题写“科技兴企,走向世界”八个字,而“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也早已深入人心。
毫无疑问,董明珠与陶建幸是同一类人,他们都为自己的企业把握住了机遇,他们也都十分自信。
而有时候,他们也都过于自信。
过于自信的陶建幸,留给春兰的,是一段辉煌,一段让人唏嘘的辉煌;
过于自信的董明珠,带给了格力手机。
与其它手机相比,格力手机的开机画面可谓是十分另类,放上了董明珠的头像和对用户的问候语:“亲爱的朋友:感谢您选择格力手机。这是格力跨进全球500强之后推出的首批手机之一,不仅能拥有人际沟通,还能开启格力‘智能环保家居’的大门。”除此以外,还有“阖家幸福安康”并在下方附上了董明珠“亲笔签名”。
这样的开机画面的确很有创意,领先了行业整整一步。但领先一步的代价,是5000万的销售目标,目前,只完成了不到10万。
个中原因,也许是因为尚未大规模推广吧,不过,借用格力某员工的一句评价:“送给我我就要,让我买,就算了”。
曾经辉煌过的春兰,的确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
但绝不是全部。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