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加速IPO续命?创始人提前套现逾7亿美元 || 深度
在截至今年3月的12个月内,每小时亏损21.9万美元。
作者: 陈欣苗
编辑:程昱
来源: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
一切超出市场预计——估值高达470亿美元的共享办公独角兽WeWork加快在美上市脚步;“胜利”前夜,公司创始人却“甩卖”这家全球最有价值私有公司之一的股份,套现7亿多美元。 北京时间7月24日晚,《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美国共享办公巨头WeWork计划于9月上市,或筹资数十亿美元,成为美国今年继Uber之后的第二大IPO。 知情人士透露,WeWork于本周接触华尔街银行,讨论一项资产担保贷款,该贷款将助其融资50亿-60亿美元,较最初预期的高出约20亿美元,进而减少在IPO中筹资的数额,增加其成功上市的可能性。 “事实上,WeWork高管们急于IPO的原因之一是担忧好景不长。美国股市现在毕竟接近历史高位。”报道指出。此外,据外媒报道,WeWork联合创始人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在该公司IPO前,通过出售股票和举债,从公司套现逾7亿美元。 作为共享办公界的独角兽,WeWork估值高达470亿美元,跻身全球最有价值非上市科技公司前茅,但成立9年连续亏损,商业化道路蒙上重重阴影的同时,也加剧了股东们对其的不看好。 一边是巨额亏损、一边是创始人套现,加快上市步伐的WeWork会传出好消息吗? 负重累累的独角兽 论规模和速度,WeWork实属当之无愧的共享办公巨头,一如弘毅投资董事长、总裁赵令欢所言“WeWork在全球的领先优势已经建立”。 2010年,亚当·诺伊曼在Grand和Lafayette大街的街角开设第一个WeWork办公空间。9年后,WeWork遍布全球28个国家100多座城市的485个办公地点,拥有会员46.6万名,员工数量上涨至1.2万人,并在以每周100人的速度增加。 支撑WeWork快速成长的武器是资本的轮番滋养。 自诞生以来,WeWork累计融资120亿美元,其中,来自软银的投资总额多达104亿美元。软银集团创始人兼CEO孙正义还将WeWork称为他的下一个“阿里巴巴”。 2014年以来,WeWork的融资活动。 软银对WeWork投资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业内却将其视作一场豪赌——WeWork营收规模大涨的背后,盈利难题挥之不去。 数据显示,2017年,WeWork实现营收8.86亿美元、亏损9.33亿美元;2018年,这两个数字翻倍至18亿美元、19亿美元;2019年第一季度则亏损2.64亿美元。 连年亏损的情况下,WeWork仍然不掩扩张之野心。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8年,WeWork用于投资活动的净现金高达25亿美元,主要来源于27亿美元融资,而全年“增长和新市场开发”支出同比暴增335%至4.77亿美元。 此前财经博客Zero Hedge曾分析称,WeWork在追求垄断市场份额的过程中人为地推迟了利润的获取时间,但WeWork烧钱模式的可持续性已引起外界警惕。 去年,由于WeWork投资过多、长期负现金流以及租赁合同久期的不匹配,标普和惠誉公司双双给予该公司债券“垃圾级”评级,认为其抵御经济周期风险的能力薄弱。 今年初,软银原先计划的160亿美元投资被“膝斩”至20亿美元。《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报道,软银愿景基金的投资人认为,如果经济形势产生变化,WeWork的模式会为软银带来一定的风险。 此外,据彭博社报道,Wework的融资请求还遭到了荷兰国际集团的拒绝,荷兰国际集团称,Wework以烧钱模式的不断扩张让很多银行家都望而却步。 各方压力下,WeWork进行多元化尝试、挖掘护城河,但目前来看效果甚微。 除了已知的共享办公平台,WeWork还有WeLive和WeGrow两大支柱板块,前者为于2017年收购的面向成人的编程培训机构Flatiron School;后者目前仅有2个公寓项目,与期望的“2018年达到69个WeLive公寓”相差甚远。 WeWork上海威海路店。 值得一提的是,据“腾讯创业”报道,WeWork内部的一些问题也不得忽视:业界曾用“员工和高管用人混乱、让人反胃和不端行为”等关键词来形容WeWork的公司环境。 不仅如此,WeWork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也不小。 以中国为例,目前WeWork在中国拥有74个社区,年平均增长率达600%,会员总数逾8.5万,其中大企业会员的整体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入驻率开始直线走高,但续约率开始出现问题。 据很多WeWork办公空间的员工表示,一些精明的企业开始了“薅羊毛”行为,他们在几个月的免费期结束之后就不再续约,然后等待新的WeWork办公空间开张,再继续去蹭新店的免费期。 另一方面,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受政府补贴红利耗尽、资本热退潮的影响,裁员、关项目、资金链断裂等负面声音笼罩整个联合办公行业,合并潮涌现。据好租研究统计,2017-2018年,联合办公行业至少已发生8次企业收并购和品牌合并。 创始人持续套现 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遭质疑,WeWork高估值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明明就是一家物业公司,却有着科技公司的估值”。 尽管孙正义的投资逻辑在于“用烧钱换规模,用规模推估值”,且在这些企业的对外表态中都有一句“短期内没有盈利的计划”,Uber的前车之鉴使得投资者开始左右动摇。 网约车巨头Uber登陆美股市场后,市值从原期望的900至1200亿美元降至750亿美元,并在上市首日大跌7%,目前维持在740亿美元左右。而软银愿景基金投入的90亿美元,预期价值从160亿美元降至130亿美元,软银股价因Uber破发而大幅波动。 拟今年冲刺美股“第二大IPO”的WeWork能否拿出令市场满意的IPO成绩单备受关注。 而此时,公司创始人亚当·诺伊曼在IPO前夕,通过出售股票和举债套现逾7亿美元,给市场增添了不少谈资。 据外媒报道,亚当·诺伊曼目前仍是WeWork最大的单一股东,不过其早已在2014年以来的大多数融资活动中出售股票,且通过抵押WeWork股份获得了数亿美元的贷款。 通常来说,公司创始人是等到IPO后才将其持有的股份变现,初创公司的投资者也不赞成创始人在上市前将大量股票套现,因为这会动摇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如此一来,亚当·诺伊曼此时的大额套现显得不同寻常。且按美元计算,在美国初创企业高管出售股票的已知案例中,亚当·诺伊曼的交易总额位居前列。 根据公开记录和知情人士透露,自2013年以来,亚当·诺伊曼一直在房地产领域大举投资,至少花了8000多万美元购买了五套房产。 此外,亚当·诺伊曼还利用WeWork贷款的部分收益,将数千万美元投资于商业地产,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中心和纽约市的几处房产。而为了管理自己的财富,亚当·诺伊曼近期还成立了一个家族理财工作室,其中包括WeWork公司的7亿多美元。 WeWork联合创始人兼CEO亚当·诺伊曼。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华尔街日报》曝出消息称亚当·诺伊曼“左手倒右手”,将自己持有的四处房产租赁给WeWork,赚取每年数百万美元的租金。 外界争议不断,对此WeWork表示,亚当·诺伊曼打算按照成本价格将他的房地产资产转移到公司运营的基金。 不过在亚当·诺伊曼看来,这对于WeWork上市似乎无甚影响。他认为,WeWork目前的资金仍然是充足的,选择IPO是为了在公开市场获得更多资金,以建设一些耗费更高成本的“我们想要建设的基础设施”。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