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掘金“一带一路”,高质量从何体现?
截至目前,已有124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已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
“一带一路”从2013年提出至今,其发展实际上已经大大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一带一路”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性合作倡议,它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合作倡议。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4月下旬在北京举行。本届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核心是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中国企业如何紧跟“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又如何更好地获益于“一带一路”?
中国企业应该更好地意识到“一带一路”是全世界的
随着“一带一路”区域的进一步拓展,已经延伸至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等地区,同时也从原先覆盖的发展中国家和相对比较落后的区域,向更广阔的欧洲发达经济体拓展,比如意大利就作为G7(七国集团)成员中第一个签署这一合作文件的国家,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截至目前,已有124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已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一带一路”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区域性合作倡议,成为一个中国向全世界提供的最大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中国向全世界提供的最大国际合作经济平台。 “一带一路”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却属于世界。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中国企业不仅要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应该身体力行,具有更好地“全球视野”。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和讯新财知“带路掘金”公开课中建议:
第一、中国企业要有国际化的产业标准视野。有些中国企业认为自身发展快,得到了很多国际的认可,于是就比较盲目地把自己本产业的标准带到海外市场去,这样在海外市场就会受阻严重,从而造成极为被动的局面;第二,中国企业要有国际化的风控视野。很多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政策下,盲目地走向海外扩展自己这个领域或者这个产业的某一个板块,却没有对海外风险的识别力和基本水平的评估,对国际环境和某一个国家的环境的了解并不是很准确,一旦走出去,这个对风控的把握就不是在国内了,而是在国际了,这个把握度带来的冲击甚至给中国信誉带来的冲击是特别值得重视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要想在“一带一路”中更好地收益,就必须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全球视野”,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对海外市场的风险识别力的瓶颈。切忌道听途说,短期化、舆论化,要能够根据自己产业和企业实际的需要准确的评估风险,这个准备是特别必要的。
高质量的合作是“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的机会
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要从原来的“大写意”到“工笔画”,工笔画就意味着“深耕”,怎样才能真正融入当地文化,并与发达国家在第三方合作中弥合彼此的分歧,这是中外企业合作中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这种“深耕”在“一带一路”的三方合作中是不可缺少的,那么这种三方合作如何能高质量呢?在和讯《带路掘金》公开课中“一带一路”专家团这样建议:如果一些国际上比较关注的敏感项目,能够采取第三方加入的合作模式,项目风险共担,而且我们也能够学到国际上先进的投资管理经验。比如在原有的英国殖民地的项目,如果能把英国拉进来作为第三方,这就是最理想的模式。
除了与外方的合作“深耕”外,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和讯新财知“带路掘金”公开课中还提到了在“一带一路”中中国内部的合作问题。什么是内部的合作问题?中国当下可能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的争论或者相互的不合作的态势比较明显,我们可以通过海外的项目,把国有企业纳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去吸纳国有企业,这样的互动关系可能对我们调整国内本身结构的弊端有一些促进和合理作用,因为毕竟它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元素,对中国利益最大化应该特别有好处。比如国有企业的项目立项了,可以把民营企业的一些优势作为一个补充,相对于国际市场,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合作互补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成长性和收益性是特别重要的。
“一带一路”倡议从区域合作、次区域合作到被写入多个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决议,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产品,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借着“一带一路”的名义蜂拥而出,企业质量参差不齐,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者项目失控,“一带一路”的品牌就会受损,所以应向国际社会展示优秀的“一带一路”企业。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不能是粗放的,而是应以高质量精品打造、塑造的方式去赢得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尊重。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和讯新财知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