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透水晶球?资产配置让“耶鲁”模式在中国落地践行

2019-01-24 15:15:35
李万民
关注
2019-01-24

未来财富管理行业的风向标。


2018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诸多历史性事件,刚兑打破、创新板设立、资管新规落地、美中贸易摩擦与缓和、5G 赛跑等等,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远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信念和能力、对于金融和经济的理解,也需要做到同步调整,才能跟得上、乃至引领于新时代。于是经过我们内部团队的充分研究,发布了《2019宜信财富资产配置策略指引》,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出未来财富管理行业的风向标。

 

    财富管理五大趋势进行时

2017 年初, 我提出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5 个大趋势,也是高净值投资者的财富在经历的5 大趋势。如今,它们持续随着历史车轮、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在前行。

首先,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市场正在经历一个由过去投资者关注单一机会、单一产品,到现在的全方位、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财富管理方式的变革。

其次,固收类到权益类投资的转变。过去我们的理财产品,例如、银行理财、信托理财、互联网金融理财,大量的都是以固收为主的。面向未来,权益类投资占比会越来越大。

第三,投资的范围由中国走向全球。在资产配置下,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国际化的占比未来会越来越高。

第四,由短期投机到长期投资。现在很多“投资”行为都是短线炒作,投机赌博性质很强。未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将会大行其道。

最后,代际财富传承问题越发受到广泛关注和行动解决。

纵观一年来国内外的趋势变化,我们对于趋势的判断符合历史潮流。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趋势变革,是划时代的,有其非常深层次的金融逻辑和经济逻辑。很重要的一个动因就是中国正在走进新时代,新时代是由新经济来定义的。过去40 年,我们的传统经济,房地产、制造业、进出口等,这些经济业态和企业与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体系保持着完美对接的一种状态。

面向未来,新经济是科技驱动的,是创新驱动的,是高质量的。这种创新行为,是长期的、在早期看不到回报的,与过去以银行为主的金融其实并不匹配。那么什么样的金融模式能够匹配呢?是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这样的一级市场,以及二级市场中的直接投融资机会,它们是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

 

投资变得复杂,资产配置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具体到个人应该怎样去打理自己的资产呢?

过去中国市场是刚兑、固收为主,复杂性相对不是那么高。面向未来的权益类投资、全球布局、资产配置、长期投资,这一切都非常专业、复杂、路上遍布荆棘和陷阱,对于个人是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要想实现这样的一个跨越,就需要投资者和顶级的专业机构一起去做,投资者站到巨人的肩膀之上,两者共同努力。

    因此我们提议跨资产类别配置、跨地域国别投资。核心考虑是:

1) 资产组合之中配置回报相关性较低的各类资产,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到风险分散;

2) 进行长期投资和另类资产投资,包括私募股权、创投,对冲资金等。这些都是相对高风险、同时也是相对高收益的,这些投资一定要有避险工具,一定要科学投资。如果投资到单一机会,单一基金,单一项目上的话,风险极高,这样的教训,过去几年太多太多了。

以私募股权为例,跟投资于单一企业、一个独角兽企业、一个要IPO的企业非常不同的是,母基金是投入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基金,有的是健康医疗领域,有的是大数据、云计算领域,有的擅长早期和成长期,各有风格不同。如果说投了单一项目和单一基金,可能是和某个门派建立关系,而投资母基金就是拥有整个武林。

科技创新风险高,需要时间,十年磨一剑,母基金可以给我们的科技创新企业长期的钱,十年之后当科创企业成长起来了,新经济的龙头企业成长起来了,我们的投资者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这种先进的模式,把社会资本与科创所需的长期的钱对接起来。

 

“耶鲁模式”值得推崇

在资产配置的逻辑下,宜信财富和客户沟通建议的时候比较推崇“耶鲁模式”。

耶鲁大学校友捐赠基金在过去几十年金融市场的风风雨雨中,经历过几次大型的金融危机,几十年下来,却能够有两位数的年化投资回报,凭的是什么?

首先一定是有资产配置,这是大逻辑,这在欧美的机构一点都不陌生,都是这么做,但是在中国的高净值、超高净值客户人群中,这个逻辑还没有充分建立。实际上应对不确定性一定是以资产配置为出发点的。

但在资产配置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耶鲁模式”之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大比例超配长期投资、另类资产这样的能够穿越牛熊的配置方式。

中国的投资者现在正在非常痛苦地经历从短线往长线走,大家对于长线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强化,以前说长线,可能下个季度就比较长了,如果能够坚持一年的话,就长的不得了了,但是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的资本一定是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投资。我们很多获利的机会一定不会是再像过去那样泛泛地投资就能够赚钱了,一定要有专业性,一定要与头部机构合作,一定要等上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讲到超配另类资产,也包括房地产基金投资。大家说房地产怎么还会有机会?不是说房地产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点吗?如果是这样认识的话,又落入了泛泛讨论投资的窠臼。房地产这个领域,住宅类房产,是个人投资者自己去投有很高的风险。但伴随电商大发展的物流房地产、伴随老龄化带来养老地产机会却非常大。但这些都不是个人投资人可以自己就拿着首付冲上前去参与的机会,什么努力也不用做,坐等升值,这种机会未来不会再有了;未来一定是机构,通过基金的方式进行投资的机会,而且一定是通过基金作为专业的管理者参与进去做大幅的管理后,增值带来的机会。

 

市场的预测从来都是最艰难的,但我们相信投资的大逻辑、方法论是可以研究的,未来的整体大趋势是可以预判的,那就是相信把资产配置的工作做好,把长期投资、穿越牛熊的工作做好,就一定可以让“耶鲁模式”在中国有很好的落地践行。头部机构、顶级平台应该起到更多的行业引领责任,并帮助客户能够穿越极具挑战的2019,在不确定之中获取确定的、长期的、令人满意的回报,我想这是我们从业者共同的心愿。


(文/宜信公司创始人、CEO  唐宁)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李万民
74文章
·
0评论
·
1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