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明日!中弘股份静待谢幕演出
或许谁也不想倒在2019年的前夜,但没办法,一切早已冥冥中注定。
作者|徐悦邦
来源|野马财经
还剩几天,2018年即将过去。
今年或许是个难忘的年份。资本寒冬的烈风悄然而至,从每个人的身旁呼啸而过。有人屹立风中艰难前行,也有人早已倒下。
今日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没有“活到”2019年的一份子。
12月27日(明天),A股明星公司——中弘退(000979.SZ,下称“中弘股份”)便将迎来自己在A股市场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此后它将被摘牌,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挂牌转让。
中弘股份今日走出了类似“条形码”的股价表现,股价曾多次来回“徘徊”。截至12月26日收盘,中弘股份跌逾8%,收报于0.21元/股,总市值不到20亿元。
图为中弘股份12月26日股价走势图(来源:Wind数据)
同时,中弘股份或将成为继吉恩镍业、昆明机床、烯碳新材和长生生物后,A股2018年第5家退市的上市公司。这家A股曾经的大明星,就这样倒在了2018年和2019年的门槛之间。
那么,中弘股份又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退市大幕终拉下
事实上,中弘股份退市的命运早已注定。
早在今年10月份,中弘股份便曾公告称,因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被深交所启动股票终止上市程序。
随后的11月8日,深交所作出中弘股份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中弘股份于11月16日起复牌,进入退市整理期,并在整理期交易30个交易日后摘牌。
自此,中弘股份退市的命运已定,成为A股首家“1元退市股”。2018年12月27日,正是中弘股份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而在被深交所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后,中弘股份的股票便遭到众多投资者抛售,一路暴跌。据Wind数据显示,自11月16日复牌后,中弘股份的股价从0.90元/股下跌至0.20元/股,区间跌幅逾7成。
踩中中弘股份这颗大雷的投资者不在少数。据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中弘股份股东总户数为27.45万户,较二季度末增加近3万户。其中,不乏一些机构投资者。招商财富、国都证券和齐鲁证券资管,分列中弘股份第二、三、四大股东,持股占比分别为9.54%、6.89%和6.14%。
(来源:Wind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处于退市整理期的中弘股份,依旧有资金选择“偏向虎山行”。据中弘股份12月25日龙虎榜显示,买一营业部“广州江湾证券营业部”净买入中弘股份逾500万元。这些“刀口舔血”的资金,博弈的或许正是中弘股份退市后的东山再起。
图为中弘股份12月25日龙虎榜(来源:东方财富网)
关于中弘股份走到退市这一步的原因,市场众说纷纭。有人说,这都是中弘股份自2011年来实施的4次“高送转”和2次定向增发惹的祸,它是一步步将自己送上绝路的。
公开资料显示,中弘股份成立于2001年,主营业务为地产开发,于2010年借壳*ST科苑上市。上市后的中弘股份,在此后7年时间里曾多次“高送转”和定向增发,而总股本也由5.62亿股飙升至83.90亿股。
相关人士分析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A公司的总股本是40亿股,股价为2元/股。10送10后,A公司的总股本就变成了80亿股,总市值不变,股价就变为1元/股。若A公司没有足够的业绩来支撑股价,那么通过多次送转,A公司的股价就会越来越低。
然而,事实真的只是如此吗?
流动性危机漩涡
另一位分析人士称,流动性或许才是压垮中弘股份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开资料显示,在实控人王永红的带领下,借壳上市后的中弘股份曾“四处出击”,通过多起并购将资产版图拓展到,旅游度假地产、商业地产、手游、影视产业园等多个领域。
然而,高额、高杠杆的商业并购也带来了负债的攀升。到2017年下半年,中弘股份的负债总规模已近人民币300亿元,同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长期为负数,显露出流动性紧张的迹象。
即便如此,中弘股份扩张的步伐也并未因此放缓:2017年10月,中弘股份借款完成对海外公司A&K的收购;同年12月,中弘股份实控人王永红甚至绕开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批,擅自让时任财务向海南新佳旅业开发划付61.5亿元。
在2017年报中,中弘股份也提到了自身面临的资金问题,称“鉴于公司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且已有大量的债务本息逾期和诉讼(仲裁)事项未能解决。2018年度公司的重点工作是寻求重组和采取各种措施自救,尽快渡过难关”。
同时,中弘股份的业绩还呈现出大幅下滑的情况。据财报显示,中弘股份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0.16亿元,亏损25.37亿元,同比下滑近18倍;而截至2018年三季报,中弘股份的亏损也近20亿元。
而从踏入2018年的第一天开始,中弘股份便流年不利。1月1日,中弘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弘卓业对外提供2亿元债务本金及利息1350万元担保逾期,导致所持有的中弘股份全部股份被司法冻结。此后,中弘股份的主体信用评级还遭到下调。
同年3月,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中弘股份寻找到了救兵。2018年3月19日,中国港桥(现“港桥金融”,2323.HK)拟发起200亿元重组基金,对中弘股份母公司进行重组。
资料显示,中国港桥是王永红“江西老表”赖小民治下中国华融的关联企业。然而,随着今年4月赖小民落马,中弘股份的此次重组也就此作罢。
此后,中弘股份还曾搭上新疆佳龙、加多宝等企业,然后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难题依旧未解
截至目前,债务缠身的中弘股份,似乎并不会随着退市而化解它的危机——上百亿元的债务依旧压身、重组事宜前途未卜、或将面临的潜在投资者索赔等风险,依旧如影随形。
据Wind数据,截至2018年三季度,中弘股份货币资金仅为8.60亿元,而负债总额高达382.3亿元。
其中,部分债务已逾期。据中弘股份公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18日,中弘股份及下属控股子公司的逾期债务本息再次新增人民币20.37亿元,逾期债务规模累计已突破百亿元,攀升至114.64亿元,全部为各类借款。债权人涉及银行、券商、信托等几十家机构。
资料显示,今年7月,中弘股份曾与佳兆业旗下海南罗胜特投资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以14亿元的价格转让全资子公司海南如意岛旅游度假。
今年10月,中弘股份曾与具有安徽国资背景的宿州国厚、“中植系”关联企业中泰创展签订《经营托管协议》。后者将为公司“酌情提供流动性支持”,帮助中弘渡过危机。
而中弘股份的上述两笔事宜,又究竟何时能够落地呢?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此外,今年8月,中弘股份因披露的2017年一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三季度报告涉嫌虚假记载,安徽证监局决定对中弘股份进行立案调查。相关律师曾公开表示,“(中弘股份)如果因虚假陈述被罚,股民包括机构投资人均可依法进行索赔。”
你觉得退市后的中弘股份,将如何解决目前的债务危机?对于中弘股份退市及其实控人王永红,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