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刘晖:大数据对制造业和零售业都可以起到驱动作用
2018年12月13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8美好生活创造者高峰论坛暨第五届新媒体盛典”圆满落幕,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首席数据官刘晖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发表了题为《零售大数据助力美好生活》的主题演讲。
刘晖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首席数据官
以下为演讲原文实录:
数据会让消费者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主要从两个层面,一个是从大数据看消费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变化,另外一个是大数据推动消费的变革。
我们总结出了几个特点,首先是量变到质变,多元化,成熟化,以及消费者从抢便宜买好货的变革。
今年双十一之后,我们把08年到18年整个双十一的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做了一些分析,给大家呈现的是这个变化,可以看到从整个消费结构上,中国电商的消费者,从一开始08年,把家电特别是3C的数码手机,这方面是京东开始起步的关键,也是消费者在电商上购买的核心,到18年的时候,整个消费呈现了非常均衡的品类的趋势,特别是升级或者精神层面的,比如教育,母婴服务都取得非常好的进展。
消费者这么多年在购物方面有怎样的变化和趋势,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中国的消费者对一站式购物依赖越来越重,呈现的是一个消费者进入到京东之后,他在品类结构上的差异和全站用户的差异,差异越大,可能偏某一个品类,慢慢的他会变成一个全品类消费者。可以看到基本上一年以后所有的消费者会非常像,都变成了全品类的家庭购物的消费者,从买家电,买手机,到买洗衣液,买卫生纸,一旦信任了某一类平台之后,会把大量的消费习惯全部转移上来,这是跟国外很多垂直领域存在的壁垒和竞争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
同时我们看到一个特别鲜明的趋势,中国的高质量消费从一二线城市,以及向四五六线城市发展。京东把中国分成一到六线城市,六线城市代表县城及以下的乡镇。08年一线城市基本上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现在四线城市高速增长,这是代表着不断下沉,乡镇的消费者呈现的消费升级的趋势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这是年龄的变化,从08年网购达人还是一个标签,用网购是新鲜的消费模式,到现在网购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18年的时候,各个年龄段的成长比08年都有很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25岁以下,以及45岁以上人群的成长,这其中电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消费人群同样发生了变化,开始是以跟互联网有大量沟通的人群,到18年,不论是一般的职员,还是学生,都大量加入到消费的行业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会有怎样的一些行为特征,这是京东平台上移动端占比已经在90%左右了。典型的PC端行为轨迹,可以看到用户早上起床到上班的时候,都不会再购物,到十点会拉起一个高峰,处理完手头邮件之后会买点东西,到中午会掉下去,因为出去吃饭了,到下午两三点又拉起一个高峰,可能要购物唤起工作工作的激情,六点下班到家吃饭上床都没有高峰了;但是移动端就完全不一样,虽然十点有一个高峰,但是会非常平,中午吃饭的时候跟同事交流,推荐一个商品你手机下单了,甚至吃完饭你在沙发上,或者在床上准备睡觉的时候,还会拉起一个新的高峰。所以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中国很多消费者的习惯,它带来了碎片时间的消耗,以及所有全场景的覆盖,可以说移动互联网让互联网服务,真正的涉足到了每个用户的每个时间点上。
在比较了从移动端消费者和PC端消费者后,用两个标签标注,一个促销敏感度,一个评价敏感度。促销敏感度代表着消费者会不会因为促销会否买这个东西,评价敏感度代表着消费者是不是会看用户评价更改他的选择。两个敏感度基本上代表了一个消费者的典型消费心理,APP端基本上代表京东大部分消费者,对评价比较敏感,对促销中等敏感;微信社交媒体的社交电商的用户,对评价敏感度明显低于全站,对促销敏感度高于全站,这是因为获取产品的方式不一样,在PC端或者APP端,你是通过产品的搜索,来了解产品,达到产品的最终页,你去仔细看这个产品详情,是不是要购买,在社交媒体上,你是通过亲朋好友,家里人的分享,来达到这个产品的详情页,因为你知道这个商品是你的好朋友或者你的同事在用,所以你对这个商品本身是有信赖感,所以你反而不在意这个产品最终的规格和属性,而更在意它价格是不是合适,所以我们认为,社交电商在用户拉新方面拓展了非常多的人群,降低了获客成本,同时在用户转化上,它是基于信赖和信任做得商品的信息传递,所以在转化上的转化率要高于之前的电商模式,同时因为每个社交电商的用户都会晒单的过程,参与到了整个流程中,用户留存的能力越来越强。
谈到数据,我们有一个总结,看到消费者的一个明确变化,消费者之前在电商平台上,往往以目录检索进来,例如买手机,消费者会通过筛选智能手机、大屏、价格排序,这是典型的五年前的消费者行为;现在消费者通过直接搜索产品品牌,直接达到最终的商品详情页。消费者在从不太了解自己究竟要买的是哪一个产品,到明确知道是哪个产品适合自己,在电商上进行够买。购买路径在不断缩短,说明我们制造商,所塑造品牌形象和产品形象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谈到数据是怎么推动美好生活的进展的,我们会从消费端和制造端来看,首先我们一直在用大数据推动上游的企业,更好的规划他们的供应链,就是告诉他们,你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之后放到哪去,卖给什么样的消费者,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出消费者适合的商品,更适合消费者定价,更好的计划生产,和更精准的库存。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和雀巢打通了底层供应链,雀巢直接在系统上可以看到京东的推测,来进行生产,在大促期间,预测准确率从此前的45%到85%,对于一些爆品,可以提前知道备多少,不会出现爆品传播很强,但是没有货可卖的情况。
这是另外一个模式,就是C2M反向定制,如何告诉生产制造商制造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很容易从用户搜索中看出来尺寸、材质、分类,会发现用户潜在的需求也集中在轮子是不是静音,拉杆是不是足够结实,会把这个作为选择制造商和设计产品的核心因素,把这两点作为产品传播的核心因素,得到了消费者明确的认可,也会因此来购买这个产品。在反向定制方面有大量实例和工具,我们帮助一个企业定制某一个区域,某一个人群需要的产品,告诉这个企业这个产品的规格、包装、定价,第一批要生产多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跟哪些品类做联合活动,可以把促销活动放到哪些品类才能让消费者获取,目前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方案,帮助我们上游制造商,更好的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和购买。
另外是零售端,京东从去年开始,一直不遗余力的在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来推动更多的线下企业,能够跟我们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认为线下零售企业有非常好的优势,有更亲密的跟消费者的接触,更好的消费者体验感,劣势在于,他们在精准运营和对消费者的需求把控上有一些差距。我们发现线上和线下消费者有大量互补性,所以双方一定是可以携手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家生鲜店希望在全国拓展,我们通过大数据帮助他估算全国需求,有那些城市需要多少家店;选择某一个城市的时候,我们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告诉他,你放在哪个街区最为理想;根据这个店的位置,以及周围消费者线上线下的消费习惯,会推出来这个店以什么为主营,应该有多少店面,多少库存,帮助这个店能够更精准的运营。
这是一个我们和曲美合作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通过很多层面帮助曲美这个家居店去估算,究竟应该引用什么样的商品吸引客户。右边的例子,就是我们通过线上的分析,帮助他引入更多的非家居以外的品牌。我们和曲美在北五环的旗舰店引入了150个品牌的三万个,包括刀具,锅,各种的咖啡机,甚至有零食。让消费者能够在家居环境中,看到这些商品产生购买,同时明确的拉动了这些消费者重复进入这家店,以及对这个商品的购买的欲望。数据很有意思,从件数来说,曲美这个店里卖的最好的是零食,从价格来说,曲美在我们合作以后,家居的销售超过之前一倍。这个模式是大数据对于线下零售的助力,也是对消费者美好生活的一个推动。
另外一个模式就是我们的京东到家,通过大数据去算每一个城市中对于商超的需求,城市中有哪个区域适合我们用一个仓库覆盖周围的配送,我们就选一个仓库,而不是店面,从线上下单之后,我们同事会从仓库拿。最新的实验结果呈现,我们和沃尔马的合作,能够实现一家店加一个前置仓库,覆盖一个中型,甚至中大型城市的全城的需求,也对线下零售企业起到了重大的帮助。
我们认为大数据对于整个中国的,无论是上游的制造端,还是下游消费端都有非常大的驱动,我们帮助行业和社会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好生活创造者高峰论坛暨新媒体盛典”由《经济观察报》主办,每年12月在落地北京,活动旨在汇聚中国独特商业思想和运营智慧,推动行业创新与社会进步,期待与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