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16亿,同仁堂深陷蜂蜜门,百年老店竟是惯犯?

2018-12-18 11:54:08
远见财讯
关注
2018-12-18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句古训一直是同仁堂这家有着300多年历史老字号药企的经营理念。然而“省人工”、“减物力”事件的不断出现,同仁堂还对得起这句话吗?

作者:王婷

来源:远见财讯(yuanjiancaixun)


1百年老店打脸陷入“蜂蜜门”



同仁堂创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清,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这家具有300多年的老字号一直被大家称为“中药第一堂”。依照同仁堂改编的电视剧《大宅门》,更是在当年创新下了央视年度收视率冠军的宝座,这足以证明同仁堂在公众当中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而最近,一场信任危机使其成为众矢之的,始因还得从一条地方台新闻说起。


12月15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盐城金蜂回收大量过期、临近过期蜂蜜统一倒进大桶,其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倒蜜”将被退给蜂农喂蜜蜂,但实际上这些回收蜂蜜被送进了工厂的原料库。对此,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已发现盐城金蜂多次类似操作,该公司此前还曾出现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据资料显示,盐城金蜂是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的受委托加工方,后者又是百年老字号——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的控股子公司。


此消息一出,公众哗然,百年老店的形象一落千丈。而同仁堂在12月16日,也立即做出反应,回应称涉及产品已全部封存,公司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我公司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与此同时,在当天晚间,同仁堂发布《致歉声明》回应“蜂蜜门”事件。同仁堂在公告中表示,承认盐城金蜂是同仁堂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


2同仁堂实际上是“惯犯”?



实际上,此消息一出,同仁堂“蜂蜜门”事件立即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百年古训,让今天的同仁堂啪啪打脸。甚至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消费者是冲着“同仁堂”的名号去购买商品的,但生产企业却不是同仁堂,百年老字号的信誉何在?


其实在“蜂蜜门”之前,同仁堂品牌就多次被曝光存在生产质量问题,光是在2013年就有4起:


2013年10月,安宫牛黄丸抽检质量不合格;


2013年5月,健体五补丸水银含量超出约五倍;


2013年4月,子公司产地黄抽检质量不合格;


2013年1月,花粉片被指使用不当和非法添加;


2016全年,同仁堂被披露存在六起质量问题,经山东、四川、湖北、贵州等多个省市抽检发现存在产品不合格,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品种。

 

由此可见,同仁堂似乎是个“惯犯”,但每次出事,其都会以“这不是我,这是子公司”为由,撇清关系。的确,据数据显示,目前同仁堂共参股或控股167家公司,其中有163家与其合并报表。而近年来同仁堂爆出质量问题事件的主体都是其旗下的子公司。


近年来同仁堂大幅扩张,特别是对大健康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进行参股控股,成为了导致其频频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同仁堂不及时正视子公司管理不当的问题,很可能在今后会酿成大祸。


3市值蒸发16亿


除了引发网友热议之外,投资者们也更加关注此次事件会给同仁堂带来怎样的影响。


 

12月17日,同仁堂开盘便大跌4.33%,至28.71元,市值蒸发16.59亿元。


而对于此次事件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同仁堂公告则表示,同仁堂蜂业2018年1-9月营业收入为1.97亿元,1-9月净利润为-87.3万元,上市公司同期营业收入为104.77亿元,净利润14.49亿元,因此“蜂蜜门”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4对于道歉公众不买账


蜂蜜丑闻或只是揭开冰山一角,但是此次同仁堂的致歉信,网友们没有从中感受到其诚意,表示十分失望并不买账,认为百年老字号的含金量在下降。


 

如果仅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即使把关于同仁堂蜂业的营收和净利润全部剔除,对同仁堂的影响确实如公司公告说的“影响甚微”。但如果上升到诚信和道德高度,或者举一反三的去审视公司其他的业务,同仁堂蜂业事件对同仁堂的影响恐怕远不是一封道歉信就能化解,而子公司也永远不能拿来做挡箭牌。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远见财讯
226文章
·
0评论
·
1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