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至今IPO过会率回升至69% 上会仍需注意五大“红线”
针对外界对于IPO审核标准的猜测,证监会此前曾表示:审核政策始终没有变化。
野马财经 邹婧
7月24日,证券监会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两次召开会议,并公布当日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审核结果为“四过一否”。
至此证监会发审委2018年IPO上会企业达127家,其中获通过的企业69家,过会率达到54.3%。
上半年月度过会率最低曾为36%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IPO审核企业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60%,发审委共审核首发企业111家(剔除二次上会企业),月均19.8家。其中,有58家企业顺利过会,48家被否。
就过会率而言,2018年上半年整体过会率52.5%(剔除二次上会企业)。其中,1月份过会率最低,为36%。此后几个月,过会率一直稳定保持在55%以上,5月份过会率达63%,引人瞩目。
步入7月,共计已有16家拟IPO企业上会,其中11家企业获得通过。IPO过会率回升至约69%,也将2018年以来IPO上会整体通过率拉升至54.3%。
根据Wind数据,2016年上半年发审委审115过105,过会率高达91%,下半年IPO提速扩容。
2017年上半年发审委一举审核275家,通过224家,过会率约81%。然而,自2017年10月新一届“大发审委”上任后,IPO企业过会率直线下降。2017年四季度三个月的通过率分别为69.57%、52.94%、56.25%。
发审会回应称企业被否主要有五大因素
2018年企业IPO堰塞湖问题得到缓解,迈不过“通过”门槛的企业数量却仍旧居高不下。
野马财经(微信号:ymcj8686)梳理2018年至今被否IPO企业后发现,发审会尤为关注关联方交易等业务经营合规问题和股权交易事项,有关营业收入、毛利率、经营性现金流、应收账款等涉及持续盈利能力方面的财务表现成为了被否重灾区。
另外,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执行、募投项目的合规性、对政府补助的依赖性、税收和环保问题也必须引起企业重视。
7月24日发审委共审核了5家首发企业,其中安徽金春无纺布股份有限公司未获通过。被否的主要原因是发审委质疑其控股股东存在持股平台的利益安排问题、前期进行年报和会计差错更正以及净利润增长与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趋势不匹配。
此前,前瞻IPO在《2018年1-4月37家IPO企业被否原因汇总》报告中提出,审核结果从侧面印证了净利润这一“隐形红线”的存在。
报告指出,因今年3月初新的证监会窗口指导政策变化,对于IPO在审企业,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三年净利润合计共1.5亿元。对于创业板,则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三年净利润合计达1亿元。报告中统计的37家被否企业中近88.9%均被挡在了这一“隐形红线”之外。
针对外界关于发审会实际审核标准是否较文件更严的猜测,证监会于5月18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中表示:审核政策始终没有变化。
部分首发企业未能通过发审会审核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业务经营不合规;二是内控有效性存在缺陷;三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四是信息披露存在瑕疵;五是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