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系”海外大调仓之后:郭广昌花4个亿布局“体外诊断”新产业
无论是主动转向还是政策所趋,“复星系”做买卖的步伐都踩得挺准的。
野马财经 张译文
无论是主动转向还是政策所趋,“复星系”做买卖的步伐都踩得挺准。
正文:
就在很多公司现金流收紧的时刻,“复星系”却大手一挥,开始布局新业务:体外体检。
6月20日,复星医药(600196.SH)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出资4.06亿元受让迪会信28%的股权。迪会信主要从事进口体外诊断产品的代理,与全球多家知名的体外诊断产品供应商紧密合作。
对于入股迪信会,复星医药称,这将进一步丰富公司医学诊断业务经营模式,并有助于拓宽诊断产品销售渠道。
有市场分析人士对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表示,复星医药此番入股迪会信,可谓一举GET了现阶段医疗产业的热点。
投资逻辑趋于谨慎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玩家,“复星系”对海外投资一直情有独钟。
据野马财经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复星国际(0656.HK)至少将47项海外项目收入囊中,而且很多都是溢价购买,总计投入超300亿美元。如此豪气,董事长郭广昌也因此得到了“海淘达人”的称号。
不过,2016年伊始,“复星系”海外投资却转了方向。
2016年3月31日,郭广昌露面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称“当有人激动时,我们会变得更加谨慎”。诚然,在这之后一年时间,“复星系”的确仅公布了四个海外投资项目,涉及保险、地产以及时尚行业,并且在2016年上半年终止了以色列保险商Phoenix Holdings 52%股权、比利时商业银行BHF KB两项海外收购计划。
对于这些转变,郭广昌自己称“复星集团将放慢并购的脚步,专注于消化已收购的资产。”
而就在“复星系”放慢海外投资步伐的同时,监管的风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去杠杆”)。
受此原因,不仅“买得少”了,还加大了“卖”的力度。隶属“复星系”,美国保险公司Ironshore的全部股权、伦敦金融城的Lloyds Chambers 大楼、好莱坞影视娱乐公司Studio 8的股份相继爆出出售或寻找买家的消息。
整体投资思路悄然转变,有市场分析人士还提出了“复星系”是否能够真正适应“新的大环境”的问题。现如今,复星医药入股迪会信,之前答案也有了“雏形”。
一片蓝海的“体外诊断”
现阶段,各企业现金流收紧,复星医药巨资布局体外诊断产品,这中间有多大的吸引力?
体外诊断(IVD)是一种在人体外检验血液、尿液等人体样本进而判断疾病或身体功能的诊断方法。截至目前,全球医疗决策中约有三分之二是依据诊断做出,而80%以上的诊断属于体外诊断范畴。
据了解,2014年,体外诊断以13.3%的占比位列全球医疗器械子行业第一位,且其规模呈快速扩张趋势。根据Evaluate Med Tech在2016年的预测,2015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511亿美元,且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5.6%的复合年均增长率,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08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国市场而言,“体外诊断”尚处蓝海阶段。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生育率的下滑,我国人口结构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45岁以后人类即进入了慢性病高发的阶段,而众多慢性病的诊断均需要体外诊断试剂,这直接带来的是人均卫生费用支出的稳步快速增长,也为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行业仍是以海外巨头为主,国内体外诊断企业体量仍旧较小。但随着近几年国内体外诊断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部分企业在技术上开始取得突破,部分体外诊断企业开始依赖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而崛起。
新时代证券孙金钜团队曾在《体外诊断(IVD)行业:千亿蓝海市场正起航》研报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中国体外诊断行业过去几年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行业规模从2009年的108亿增长到了2016年的369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6%。但是,目前中国体外诊断人均年消费金额仅3美元,相较于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30美元的水平而言还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均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中国体外诊断行业未来5年都有望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千亿市场值得期待。
看来,复星医药这次入股迪信会,真是“踏准了”步伐,再挣2、3个“小目标”,也不是问题,你说呢?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