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美元估值,雷军的小米到底富了谁?

2018-03-05 12:03:33
远见财讯
关注
2018-03-05

据多位接近小米的人士爆料,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小米IPO,最终可能会敲定A+H股双行。按照一千亿美金的估值计算,小米上市后,很有可能超过百度和京东,成为仅次于腾讯、阿里的中国第三大科技股。


作者:VISION

来源:远见财讯



别人的小米能熬粥,雷军的小米能造富

小米,原名:粟,也称作粱,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粟的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和维生素,它不仅供食用,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又可酿酒。小米粥更是不少中国人喜爱的食物。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小米除了上述的功效外,恐怕还要加上一个新的功效:造富。



小米员工的身价大致可以按照工号来推算,如果公司上市,工号前100位的身价都有可能超过一亿,身价千万的员工数量可能会超过1000人。

 

当然,前言只是一个玩笑,造富的小米是最近上市传闻满天飞的小米公司。不过,这小米公司跟小米粥还真有那么一点关系。小米高级市场总监魏来曾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介绍了小米名字的由来:

 

小米是2011年的4月6号成立的,成立的地点在北四环保福寺银谷大厦的一个很小的房间里头,最早创立的团队14个人,大家一大早起来围在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这个公司就成立了,这碗小米粥是黎万强的父亲早上5点钟起来熬好了粥送到公司。至今为止,这14个人仍然在小米,没有任何一个人离开。

 

小米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最初起的名字有很多,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是当时他们在筹办的时候,是在五道口的一个逐鹿茶馆,其中有一个厅叫玄德厅,当时就商量取名字,说不行就叫玄德吧,很中国,后来有人说这不像互联网公司的取名方式。再换一个名字吧,“红星照耀中国”,也很中国化,就叫红星吧,大家通过以后去工商局,结果人家说不好意思,红星是二锅头的,人家已经注了。后来再想,干脆叫小米吧,小米是中国人主要的食粮,大家都离不开,一提起来大家就觉得很有亲近感。所以,最后就取了名字叫小米。


 (小米创始团队喝小米粥 来源:i黑马)

 

小米上市再刷屏,千亿估值富了谁?

谁能想到,7年后的今天,靠着一锅小米粥成立的小米公司成为科技界和财经界两大媒体圈不断刷屏的对象。


 

其实小米要上市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今年2月,华米科技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中第一个上市的公司,成功登陆纽交所,被认为是小米登陆资本市场的一次投石问路。而小米背后的一众VC/PE更是对小米的上市充满了期待。


 

自2010年到2014年,小米一共完成了6轮融资,投资方众多,包括晨兴创投、启明创投、IDG资本、淡马锡、DST、GIC、厚朴投资和云锋基金等数十家VC/PE机构。融资额达到15.47亿美元,2014年的估值达450亿美元。到如今,小米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未上市的最大“独角兽”公司。


 

此前关于小米上市的猜想,大多集中在将于2018第三季度末登陆港交所,成为香港首批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之一。今日新浪港股报道称,港交所为了打响同股不同权头炮,早在上周公布咨询前,已开始游说内地智能手机及家居产品生产商、估值逾千亿美元的小米来港上市,而且希望可在4月底新例生效后立即入表,意味小米有可能最快在6至7月份上市,成为首批在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

 

另一端,A股也在众多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着新股发行上市的优化改革。步入2018年,短短一个月间“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增加制度的包容性”等说法就多次被提及,证监会在1月31日披露的2018年工作内容瞬间引爆了,“A股有望迎来自己的BATJ”的话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政协经济组驻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在回答“IPO定价等方面是否有新的动作”以及“IPO支持独角兽企业上市”问题时,姜洋表示,今年将继续进行IPO改革的深化。

 

政策信号的不断释放,助推了国内投资者的情绪,如果真如传闻所说,那就意味着A股也将迎接小米这个科技巨头。而就在今天,又有媒体报道称,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小米IPO,最终可能会敲定A+H股双行。这无疑再度点燃了A股投资者对小米的热情。

 

小米上市的传闻在2017年底就已经开始发酵。彼时有媒体报道称,他们所获得的一份小米Pre-IPO融资项目方案显示:目前小米底层资产估值为540亿美元,上市后保守估计市值为1000亿美元。


 

另有一种说法是,雷军给小米定调2000亿美元的目标,并且受到了投行的认可。根据媒体消息,目前小米IPO事件中,投行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均已入场。

 

小米超高估值的底气,来自于其快速增长的业绩。进入2017年以来,小米逐渐走出了低谷期,从2017年初发布小米6,到小米之家遍地开花,再到去年10月提前完成了1000亿人民币的当年营收目标,手机出货量稳定重返世界前5,并连续创造单季历史最高纪录。


同时,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也收获颇丰,如在印度手机市场已经成为老大。种种迹象表明,小米已经迎来了「第二春」。在 2017年乐视的智能硬件生态体系「溃败」以后,小米已然成为该领域的唯一玩家以及全球最大智能硬件 IoT平台。小米所构建的智能硬件生态体系是支撑其千亿美金估值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小米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市其实很聪明,它已经扭转了颓势,气势大开,并且雷军也愿意改变策略,比如布局线下、拓展国际市场,小米正指望依靠IPO募资杀入新兴市场,刚好投资界也在为他们的销售飞速增长感到兴奋。


不管传闻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小米上市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就差捅破时间和地点这层窗户纸了。然而“独角兽”公司上市以后,广大的二级市场投资者真的也能分得一碗粥吗? 

 

“独角兽”公司上市变身“韭菜收割机”

远的不说,就拿热度刚刚消退了一点的三六零就足以说明问题。2018年2月28日,注定将成为中国A股市场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期。这一天,江南嘉捷更名为三六零,股票代码也同时变更,这在中国A股的历史上可是头一遭。在此之前,江南嘉捷一飞冲天的股价,连续十八个涨停让众多投资者欣喜若狂,更是让周鸿祎的身家一度超越李彦宏。



当广大投资者们期待正式更名完成后能继续大涨,市场的镰刀就已经挥动了起来,更名的当天股价就跌停了。两天的时间三六零股价跌去了17%,市值蒸发近千亿。更有网民笑称:“红衣”教主,绿袍加身。

 

而如果把目光放的再远一些,想想当年乐视从上市时的风光无限,到今天贾跃亭全部质押股票触及平仓线。“独角兽”公司上市后摇身一变,成了“韭菜收割机”。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股市场,“独角兽”公司上市之后就“阴沟翻船”的也不在少数。2017年初,Snapchat的开发商Snap 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招股说明书,计划通过IPO募集最30亿美元资金,估值约为250亿美元,成为继阿里巴巴在2014年以1680亿美元在美上市后全美最大规模的IPO,上市后股价的走势则让人大跌眼镜。



财经界知名人士叶檀在一篇文章中就写到:“从历史走势来看,无论是回归的“中概股”还是“独角兽”企业,上市之初被套在高位的投资者,基本上再无翻身的机会。”

 

正如小米金黄色的外表一样,今天的小米公司同样金光闪闪。不过,面对“独角兽“公司上市的盛宴,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更需要一份冷静的思考,毕竟自己口袋里的都是真金白银,而“独角兽”公司上市造出来的“富”也大多是他们自己的人。因此,当你想参与这场“盛宴”,并想从中分得一碗“粥”时,别忘了自己也有可能成为这场“盛宴”中的一把“韭菜”。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远见财讯
226文章
·
0评论
·
1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