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为什么对支付宝、微信都非常重要!

2016-05-28 22:57:01
梦婷淘金
关注
2016-05-28

大限将至,支付宝、微信等支付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近各种消息更是刷爆朋友圈,但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限将至,支付宝、微信等支付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近各种消息更是刷爆朋友圈,但到底是怎么回事?


7月1日起,央行将运行新的非银行支付账户体系。为符合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支付平台不断发布官方消息,提示用户账户进行“升级认证”,这意味着账户实名制将全面开始实行。



《办法》要求,支付机构在开立I类、Ⅱ类、Ⅲ类支付账户时,分别通过至少一个、三个、五个外部渠道验证客户身份信息,限额分别是每年1000元、10万元、20万元。


如何进行实名认证?


最快捷、最通用:上传身份证、绑定银行卡。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外部渠道身份认证是指:通过公安、社保、银行、教育机构、住房公积金等能证明你身份的机构来对个人身份信息进行验证,目的是为了证明“你是你”。


这其中包括:上传身份证、绑定银行卡、关联社保信息、授权住房公积金查询、学历验证、上传车辆登记证、护照等。还有,在支付账户完成。


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机构,以身份证、银行卡这两种外部渠道来进行身份认证为主。另外,个人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完成水、电、煤气、数字电视等缴费,购买机票、火车票、酒店住宿,也能完善个人身份信息。这也是对征信体系完善的一个方面,说白了,将来决定你的价值不是你的财富多少,而是你的信用。


如果没有进行实名认证,那么,发红包、抢红包将受到限制,支付账户将不能进行收付款、转账,不能进行银行卡快捷支付和网银支付。当然,对即时信息的传输等其他功能不受影响。


银行与支付的场景争夺战


对于支付账户,不同类别的认证,限制了消费、转账的额度。


I类认证每年限额1000元,Ⅱ类每年限额10万、Ⅲ类每年限额20万。说白了,这其实是银行与支付机构争夺“高净值用户”或者“高消费用户”的应用场景。在没有限额之前,以支付宝为例,单日限额是20万。如果《办法》没有修改,那么支付单日限额5000元,全年限额最高20万。


假设用户购买一台单价为8000元的电脑,支付宝用户至少要分两次完成支付(在不结合“花呗”为前提),用银行卡刷卡的话一次就完成支付。支付额度越高,限制也就越多。这样一来,原本便捷的支付工具反而变的麻烦了,想必很多人就会选择一次性支付,从而选择银行卡支付。


这一限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将用户进行的限制和划分。将“小散、低消费”用户留给支付机构,将“高净值”、“高消费”用户圈在银行体系内,以“安全”的之名,将用户画像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我可以为支付机构打抱不平么?


当然,支付机构也不会坐以待毙。目前,支付宝结合蚂蚁花呗、蚂蚁借呗,微信的微粒贷,将银行卡的限额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突破。说白了,如何将更多的钱留在“体内循环”是银行和支付机构的一场“战役”。


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从《办法》出台的目的来看,是为了保障客户合法权益,防范不法分子开立匿名或假名账户从事欺诈、套现、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也是对支付机构提出的监管要求。没有身份验证,账户不安全。反过来,上传越多的身份验证信息,账户就一定安全了么?对于用户来说,这些信息不是个人在保存,还是机构来进行保存的。


言下之意,银行、支付机构、公共平台如何确保用户身份信息的安全,才是关键的关键。上传越多信息,被盗取的身份信息也就越多,后果也越严重,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鸣金网在5月11日发表的一篇《水落石出,银行终于承认了》一文中,爆料了:有银行内部人员向犯罪团伙提供银行卡号、手机号、身份证等信息。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大家都在努力维护着个人、社会甚至是地球的安全,但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我们不怕技术的漏洞,就怕“监守自盗”。至少支付宝、微信对于账户安全还有一个保险可以赔付,最起码,人家有这个态度。可银行呢?这边要圈“高净值”、“高消费”用户在体内,还有这么多霸王条款,出了事还没有地方去说理,简直了!


用心服务你的“衣食父母”,才能成就你的今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梦婷淘金
27文章
·
0评论
·
6粉丝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自古成功在尝试。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