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保本” 股市“套利”,非典型90后的理财之道

2016-05-26 11:00:07
小佰
关注
2016-05-26

90后渐渐成长,开始进入职场。对财富越来越迫切的渴求促使90后这一群体逐渐成为互联网理财大军中的重要参与者。“好奇”“灵活”“脑洞大”是他们的通用标签,在投资P2P时,“查标”这一并不多见的投资人行为正被90后投资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90后渐渐成长,开始进入职场。对财富越来越迫切的渴求促使90后这一群体逐渐成为互联网理财大军中的重要参与者。“好奇”“灵活”“脑洞大”是他们的通用标签,在投资P2P时,“查标”这一并不多见的投资人行为正被90后投资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通过平台“查标”自建风控模型 

 

秦冲(化名)在仔细地审视他所投标的的项目资料。“有一个请求,你们暂时都不要说话好不好,我自己看就可以了,有什么我会问你们的。”这是秦冲在待客室拿到项目资料后对平台工作人员的叮嘱。

 

秦冲,93年生人,投入股市、P2P的新潮90后。2012年起开始接触并投资P2P,2016年1月起至5月份,投资P2P的纯收益过万。 “不知道你们理解不理解,”在静静翻阅借款合同、风控资料等近一个小时后,秦冲再次开口,“我这次来,主要是想验证我的一个逻辑,得出一些经验。我通过投资并查看项目资料来判断选择的平台是否靠得住,自己也能通过在不同平台查标的体验对比参照,构建可参考的我自用的风控模型。” 


P2P行业光速发展,千万级的投资人纷涌而至。在被动地“吃一堑长一智”后,投资人也都形成了各自受用的风险判别标准。一般来说,国资上市背景、系统的风控措施成为了投资人统一认可的安全标准,众多投资人贯彻着“平台安全一切都好说,平台不行了就什么都没了”的金科玉律进行投资。而秦冲则在查标过程中展示了与他90后身份不相匹配的成熟:一个标包含的全部资料通常有十份甚至更多,其中的每一份合同,每一个签章,包括借款企业的股东会决议文件、企业营收报表,他都一一过目。他说这是他养成的习惯,他不放过任何可能遗漏的企业信息,如果有部分文件细则不甚了解,他便会记录下来回去再做功课。而除了自投标的,他也请求查看了他并未投的项目,比如壹佰金融“壹商贷”的项目资料,以便为之后加仓进行新的投资做准备。 


近年实乃P2P多事之秋,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信息获取的便捷、杂多反而加重了垂直领域内准确、专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实际上,自融、非吸等过往P2P高发恶性事件也是印证了投资人是在受专业度不够高、信息获取不准确的苦。 


实际上,各平台具有误导性、包装性的宣传显然对投资人产生了较深的影响,难免让投资人形成固化思路,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人教育势在必行且任重而道远。这是行业创新的必然,也是监管后置的结果。 其实如果有更多的投资人能亲力亲为,在平台做好风控的前提下再进行自我进一步的筛选、印证,将会大大降低风险集中爆发的几率,更会促进行业声誉的快速恢复。  

 

新生代理财群体的心声 

 

“我所投的平台我基本都会去查标。P2P投资一定要把风险控制在自己手里,每去一个平台,我必须看到我想看的东西,然后选择才加仓。还有,我之前玩股市,股市我会选择做高杠杆,收益很高,但也有可能全砸进去。P2P不一样,P2P一定要保证赚钱,一个出现重大风险可能我就受不住了。” 秦冲这样的投资人是P2P投资人中大量存在的一个分支群体。作为85、90后,他们没有过人的资本存量,在财富未积累到一定高度时,P2P是当下他们寄予“保障、增值”希望的土壤。 


他们广泛受益于网络信息时代,他们应“羊毛头子”邀请进驻P2P平台,他们对各个P2P平台如数家珍,他们有着看待P2P于理财规划清晰的定位,他们更能准确计算各平台的某次活动的实际利率或挖掘出难以观察到的活动中的“陷阱”,坚持自认为科学、理性、客观的判断。高杠杆股市曾是秦冲迅速积累财富的手段,而P2P则被他当做稳定积蓄实现保本的途径。新世纪来,通货膨胀、人口红利时代的逐渐消亡以及房地产泡沫带来的重压下,琳琅满目的理财口号不断冲击着不堪重负的中国人脆弱的神经,尤其对于即将成家立业进入不惑之年的九零一代。 


投资P2P是他的选择,最适合他的选择。秦冲坦言,现今的经济形势下,高杠杆运作资金可谓是自寻死路。在从股市脱身后,现在的他正着手于寻找背景雄厚、运营靠谱、资产透明的新平台来做长期规划。

 

“眼看着新平台一步步变大,自己参与其中,这种感觉也是蛮不错的。” 他说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小佰
13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