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沪深港通2017年终盘点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千亿CLUB(yi1000club)
随着2017年12月29日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股市的2017年已写入历史,这一年恒生指数以破十年新高的表现奠定了全年的局部牛市基调,随着深港通开通一年,两地股票市场互融互通正起步走向未来,在新年伊始,我们对2017年进行回顾,为展望2018做出参考。
1
深港通成外资“北上”主要渠道
沪股通成中资“南下”主力
2017年全年北上资金方面,沪股通全年净流入629.73亿元,为开通三年来累计净流入的32.2%,深股通全年净流入1367.64亿元,是沪股通资金逾2倍,为北上主要渠道。北向资金近一年合计流入1997.38亿元,为历史净流入3475.16亿元的57.5%。
2017年全年南下资金方面,沪港通全年净流入2267.54亿元,为开通三年来累计净流入的37.4%,深港通全年净流入1131.88亿元,为沪股通资金0.5,沪港通为境内资金南下主力。南向资金近一年合计流入3399.42亿元,为历史净流入7262.46亿元的46.8%。
从绝对值上看,资金北上净流入3475.16亿元,为南下7262.46亿元的47.9%,南下资金高于北上资金;但从增速来看,资金北上净流入增速57.5%高于南下增速46.8%,可看到在恒指大涨的背景下,继续吸引南下资金关注参与,随着深市中小创的持续调整及深港通的开通,觊觎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外资正积极配置深市科技、消费等龙头白马股。
2
沪港通开通三周年
价值修复依然持续
2017年前十个月,“港股通”成交额在港股市场的占比增至7.2%,较2015年的2.4%和2016年的4%有了显著提高,南下资金“买买买”的势头依旧,并对H股及A股都带来正面影响。
港股定价权逐步回归:此前香港市场虽有60%以上的上市公司为内地企业,但定价权却基本在外资手中,诸多优质公司估值不仅常年低于A股同业,甚至成为了全球股市的“价值洼地”。随着对本国企业更熟悉和理解的内资不断涌入,众多长期被低估的优质公司得到了估值修复,这也带动恒指一路走高。
诸多公司的定价权悄然更迭,外资对内地企业的理解也随内资的涌入变得更加深刻。内资和外资、多方和空方对企业经营、财务等方面更加理性和审慎研究甚至拷问,不仅会让企业价值“越辩越明”,也会帮助投资者不断进步,兼听则明。
价值投资反向引导A股:港股市场更加看重公司业绩、持续经营能力、分红水平等基本面信息的价值投资风格也对A股市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年A股上的蓝筹白马公司受到投资者越来越多的认可,股价出现对应公司市场地位和经营业绩的强者恒强、两极分化现象,或许意味着A股投资者开始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关注企业基本面而非概念炒作。若要期待未来A股能体现出同我国经济形势更强的相关性,理性严谨的投资者群体是重要的基础。
3
深港通开通一周年
孕育新投资机遇
深港通去年底开通至今一年来两地投资者已逐渐熟悉双方的市场,成交额稳步上升,在沪深港股通成熟发展后预料下一步政府将逐步把ETF、新股,以及南向债券通纳入互联互通范围。
深港通开通一年来恒指持续上升并接触到十年高位,成交量与指数上升配合,反而深指出现三次较大的下跌,深港通开通一年间恒指和深证回报率有27%差距,但对整体深港通资金流入和成交的影响较少,反映出资金对深股以及新增的港股通标的都有一定的需求。
深港通双向成交额程上升趋势,占两地股市成交比例持续增加,资金净流入为主,整体开通一年来的额度使用率较沪港通的高。
深股通开通一年间的日均额度使用率、净流入及占股市成交比例都较沪股通开通一年间的多,显示深股通较受海外资金青睐;而深市港股通开通一年的整体成交、净流入及占港股成交比例都稍微低于沪市港股通,符合预期,主要是深市港股通标的范围里只有100只新增个股,其余个股范围与沪市港股通一致。
成交方面:深股通成交额占深证每日成交额比例从深港通开通时约1%上升至一年后约3%;而深市港股通的相关比例比从约1.5%上升至一年后约4%,整体对股市中长期会有一定的影响。深市港股通占整体港股通成交额从开通时约15%上升至近日约30%,相关占比有望在中小型股指开始上涨后继续增加,并达到40%或以上。
(深市港股通每日成交额占整体港股通每日成交额,对比恒指成交金额 )
净流入方面:深港通开通一年来90%以上交易日为净流入,显示资金对深港通双向投资都有一定的兴趣,对比沪港通开通一年间沪市港股通和沪股通分别只有84%和59%为净流入,预料明年深股通和深市港股通各可累计净流入超过1000亿元,但需注意港股如上升至历史高位后出现大幅流出的风险。
额度方面:深港通双向的日均额度使用率在开通后一年内处于个位数(约5%),只有一至两日达到20%,在未来更多的互联互通措施实施后以及国内市场越加成熟时相信会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持股方面:深股通关注可选消费行业,深市港股通以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为主。港股通持股比例较高的并达到5%或以上的一共有153家,数量占比是30%,整体港股通平均持股比例为4.55%。深股通开通一年来大部分持股比例低于1%,一共有927只个股,占93%,而整体深股通平均持股比例是0.31%。
(深港通开通一 年间深市港股通每日十大活跃个股所属行业分布,按累计成交额排序)
4
2017年沪深港通重要瞬间回顾
1、深港通首次净流出
深港通的净流出也是北先南后,这也跟深港通资金优先北上有关,从12月5日开通以来,经历3个月才北上资金才出现首次净流出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而南下净流出来得晚不止一些,4月份出现当日成交净买额负数,资金流入依然勉强为正,直到8月11日才出现资金、成交双双净流出。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2、资金流入创新高
10月9日,当天正是国庆休市后的首个交易日,全天也创出了沪深港通的北向资金新高。
南下方面在上半年2月22日即达到50.6亿,而时隔大半年后在11月13日再次创出50.68亿元的年内新高,可看出下半年的南下资金进一步推动,是恒指于11月22日突破30000点大关的重要力量。
3、深港通成交额首破万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4日,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已达1.29万亿元。其中,深股通交易金额8821.41亿元,港股通交易金额4126.35亿元。
回顾深港通开通初期,深港通资金观望情绪较为浓厚,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资金买卖日渐踊跃。据深交所统计数据显示,深股通日均交易金额由开通首月的15.41亿元提升至最近一个月的73.77亿元,增幅379%,港股通日均交易金额由开通首月的4.54亿元提升至最近一个月的38.4亿元,增幅745%。深股通和港股通日均额度使用占比分别为5.25%和5.58%。
4、十大成交活跃股票排名
除了上一条持仓股票排名之外,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资金对股票的参与动向。
在深股通中,外资更倾向于投资家电行业、技术硬件行业、白酒行业、金融行业。数据统计,根据截至12月4日的wind数据统计,深港通开通一周年以来,美的集团为最受外资欢迎的股票,其登上十大交易活跃个股榜达到233次。海康威视、五粮液(000858.SZ)、格力电器(000651.SZ)、洋河股份(002304.SZ)、京东方A(000725.SZ)登榜次数也超过三位数,分别有229次、223次、222次、141次、129次。
上述20只股票的总市值为2979.35亿元,占北向资金持股总市值的比例为59.06%,也就是说,北向资金近六成的资金量都集中在这20只股票上面。而这20只股票,显然都是A股的超级白马或行业龙头。在今年的白龙马行情之下,这20只股票的平均涨幅高达75.7%。
纵观近一年来的上榜活跃股名单,深股通的前11大活跃股,去掉万科A后恰好就是深股通持有市值的前十股票。
从“持仓比例”和“成交活跃”两个指标不难看出深港通较为一致,说明北上资金扎堆关注绩优龙头白马股,这也进一步助推了上证走势向好,中小创疲软的局面。
在深市港股通方面,国内投资者首选TMT行业,这与A股TMT行业整体低迷形成反差,TMT行业呈现“墙外热火朝天、墙内冰天雪地”的局面,腾讯控股更是突破四万亿市值并成为最受欢迎的股票,登上十大活跃个股榜为191次。
4、那些被错过的大牛股们
虽然H股中恒指直破30000点,A股的贵州茅台节节新高,沪深港通持续流入,但沪深港通资金依然错过很多大牛股:
贵州茅台03333,错失逾100%涨幅
茅台无疑是2017最牛的股票之一,创出了700元天价,并有分析师看涨至900元,年内上涨逾100%,市值增加4000亿,而沪深港通持股比例为5.67%,约合400亿人民币。
腾讯控股00700,错失100%涨幅
年内腾讯控股股价上涨逾100%,而港股通持股仅从0.79%上涨1%至1.79%,约合400亿港币,相比增加2万亿的市值不如九牛一毛。
融创中国01918,错失逾300%涨幅
孙宏斌作为贾老板的中国好同学今年多次进入公众视野,还上演了当众落泪的悲情戏码,但相对于今年融创中国市值从300亿暴涨一千多亿已达至1600亿,乐视网的账面投资亏损就不值一提,但相比而言,港股通持股从20.76%至24.79%仅上涨4.03%,约合60亿港币。
中国恒大03333,错失逾500%涨幅
今年最大赢家莫过于许老板,不论是恒大事件还是万科事件,背后都少不了许老板身影,最重要是他都能成为赢家,致使在资本市场上股价也一路高歌猛进,许老板也跃升成为新首富,坊间戏言“钱不是国家印的,而是许家印的”,让人不得不感叹取名真是个学问。
中国恒大年内上涨600%,市值增加3000亿,而港股通持股反而从3.58%下降至1.62%。
以上案例仅为冰山一角,沪深港通虽然持续流入,但其增速与明星个股增速相比依然有空间,机会依然孕育在存在估值差的个股当中,而这种个股有可能从龙头白马延伸到中小盘股。
5、中小盘股正崛起
随着资金的扎堆进入龙头大白马,贵州茅台、腾讯控股等均在连创新高后出现持续回调,与之对应的是二三线蓝筹白马和部分中小股票的补涨。
从港股来看,过去12个月不少市值50亿元以上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分股表现同样亮眼,并获南下资金积极吸纳。这是因为跟沪港通不同之处是其深港通还包含市值50亿元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分股。
截至11月,深港通新增的102只股份当中,跑赢恒生指数的多达29只,其中21只是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分股,以经销进口豪华汽车的正通汽车(01728)累飙2.36倍最为亮眼。
瑞信亚太区投资策略师邵志铭相信,机构投资者对香港中小型股的配置依然偏低,港股处于“牛三”有望驱使资金从后劲可能较弱的大型股转战中小型股,因此整体而言颇有机会跑赢大型股,板块方面较看好内需和科技,惟提醒投资者要慎选,风险承受力较高的可将5%资金押注中小型股。
中信证券发表的2018年港股投资策略亦指出,今年南下资金以险资等配置型需求为主,首要对象自然是重磅蓝筹股,其次才会在相对中型和小型股的股票寻找“alpha”(不受市况影响的回报),惟随着“北水”于港股参与程度与日俱增,已逐渐改变汽车和地产等板块的投资逻辑。该行预期,中小型指数成分股明年盈利平均增长可望超过24%,比大蓝筹优胜,中小型股份的投资价值提升。
6、深港通开通后A股纳入MSCI指数,沪深港通将成为中国代表之一
A股进入MSCI指数是过去几年一直持续的话题,尤其是沪港通开通后这三年屡次说有望入围均告失败,而直到深港通开通半年后的2017年6月21日,A股正式宣布将于2018年被纳入MSCI指数,这其中深港通是否具有功劳我们不做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实际效果还是参考意义,沪深港通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内部,更能成为融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代表之一。
据报道,MSCI中国A股指数体系也将发生一系列变更,“MSCI中国A股指数” 计划在2018年3月1日更名为“MSCI中国A股在岸指数”,追踪的个股将限定在“沪股通”和“深股通”范围之内。
无论结果如何,MSCI指数中的A股H股标的企业都将与沪深港通将保持高度一致是可以肯定的,也意味着沪深港通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其意义不言而喻。
最后我们对2018年充满期待,无论是南水还是北水,持续流入将依然是主题,但这当中可能存在风格切换的阵痛,需警惕白马大蓝筹在高位的震荡以及获利资金流出可能造成的短期风险,同时会有更多价值低估的个股将出现,并且大白马在短期调整后依然坚定看好。明年重要的一个事件是MSCI中国指数正式推出,中港两地资本市场将以更一体化的融合之姿出现在世界舞台,沪深港通作为中国概念的主要基石,必定在估值修复、投资理念、反映经济晴雨等方面发挥着持续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短期还是长线我们都有持续关注的必要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