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内瑞拉——一个穷得只剩石油的国家
今年以来,由于原油价格仍持续下跌,委内瑞拉国内的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总统马杜罗宣布全国戒严,但这一举措无助于缓解局势。
委内瑞拉——一个穷得只剩石油的国家
委内瑞拉是拉美的产油大国,也是世界上产油大国之一。20世纪60年代,它曾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国。1970年它的产量达到19583万吨的最高峰。80年代以来,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全世界第一原油储存量的国家,如今却是到处借钱,甚至穷的只能靠用原油来印度来换取粮食和医药品。我们来看看这个穷的只剩下石油的国家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这种地步的。
财富的发现之旅
在委内瑞拉的西部有一个马拉开波湖,因其石油蕴藏丰富而出名。因湖而得名的马拉开波盆地也被誉为“聚宝盆”,1865年,处于马拉开波湖西面的苏利亚州,新上任的费尔南德州长批准了委内瑞拉第一份勘探许可证。
1908年,胡安·文森特·戈麦斯将军发动政变上了台。然后他便开创了委内瑞拉出卖石油的先河。他大肆租借土地给其他外国公司,从中敛财。
1913年英荷壳牌集团从委内瑞拉人安东尼奥·阿郎古伦手里买下苏里亚州马拉开波东岸地区和奥里诺科三角洲地区100多万公顷面积的开采权,又从别人手中转手得到马拉开波湖畔科伦地区200万公顷租借地和横跨12个州的特莱格莱斯租借地。
1914年,加勒比石油公司的子公司通用沥青公司派出一支发质队到马拉开波湖地区开展地质调查,不久以后第一口探井出油,日产250桶。于是接着又打出两口自喷井。三口并日产超过2万桶。但是,通用沥青公司发愁了,它已经花费了500多万美元,经济拮据;它也没有能力“消化”这么多原油,决定把它卖掉。捡到这个大便宜的是英荷壳牌集团。
这一下它轻而易举得到了委内瑞拉第一个大型油田——梅因格兰德油田。后来查明,这个油田原始可采储量达1.67亿吨。
曾经的辉煌时光
1922年12月,在拉罗萨油田上,壳牌集团的第4口探井——巴罗索斯2号井突然发生井喷。原油喷涌了9天,直到井壁坍塌而堵塞,其日产量在10万桶左右,轰动了全世界。1926年,壳牌集团又在拉罗萨油田的南面约30公里处发现拉古尼亚斯油田。上百家外国公司蜂拥而至,绝大部分是美国的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和泛美石油公司进展较大。海湾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克里奥尔公司也在湖东地区找油,1928年和1930年先后发现基亚华纳油田和巴查开罗油田。这四个油田都是在中新统地层产油,连成一片的组成一整个特大油田——玻利瓦尔油田。
1944年-1946年,在拉帕斯油田的深部白垩纪地层里找到了新油藏。第一次在委内瑞拉发现白垩纪石灰岩含油。第2年,里奇蒙德勘探公司在马拉开波市以南用地震方法发现安森纳达油田。这个油田面积很小,但是所产原油质量最好。同年,这家公司在更东面发现波斯坎油田,该油田储量有1亿吨,但是原油特别重。
1956~1958年,马拉开波湖经历了又一次新发现的高潮。1935年,克里奥尔公司的PB—10探井在下部的始新统地层获得了日产56桶的油流;2年后,第2口井达到日产385桶,还是不令人关心。直到开采队连续发现休达、孙特罗、马拉、拉马尔、拉戈等大型油田。这样,玻利瓦尔油田横跨湖的东岸陆上和湖中水下,总含油面积约3500平方千米。估算的总的可采储量约为322亿桶,是世界上除波斯湾、西西伯利亚之外第3大油田群。
1971年这里产油14874万吨,当年还有剩余可采储量21亿吨。在湖的西北部,
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进入委内瑞拉后在1937年发现奥菲西那油田,储量约1.1亿吨。自此加强了勘探,按1千米一1.5千米的井距钻了700口井探明含油面积19000平方千米,到1970年止,一共发现大小57个油田。至此,委内瑞拉石油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的委类瑞拉真可谓是一片繁荣。石油开采的灯火似乎要将整个国家照亮!
昔日的繁荣到如今的负债累累
委内瑞拉拥有非常丰富的石油蕴藏量,但是缺乏技术与资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委内瑞拉积极招商引资来开发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许多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都积极参与投资。2001年委内瑞拉通过《油气法》规定外资在委内瑞拉石油业上游项目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 就是以法律将所有外商投资开发的油田都纳入委内瑞拉国营公司的掌控。
2007年总统查韦斯再度颁布国有化条例,片面提高委内瑞拉国营公司在外资开发的油田的持股比例。美国石油公司Exxon, Mobil, ConocoPhilips等公司拒绝接受这样条件,于是退出在委内瑞拉的营运,并展开国际诉讼,委内瑞拉则将这些公司投资开发的油田收归国有。其他像是法国的道达尔Total、挪威的StatoilHydro,英国BP,美国的Chevron则选择向委内瑞拉屈服,接受股权被削减。这个时间对于委内瑞拉以及全世界的跨国石油公司都造成很大的冲击,委内瑞拉可以说是信用破产,西方跨国石油公司从此拒绝再去委内瑞拉投资。
由于委内瑞拉国内除了开采成本高昂的原油工业以外没有其他支柱,而委内瑞拉官方一塌糊涂的管理叠加国际油价持续低迷,该国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此前只能靠原油同中国换取500亿美元贷款续命。而最近印度官方也表示,由于委内瑞拉无力支付欠印度制药厂的数以百万计的美元债务,印度官方正在考虑让委内瑞拉通过原油支付债务。
今年以来,由于原油价格仍持续下跌,委内瑞拉国内的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总统马杜罗宣布全国戒严,但这一举措无助于缓解局势。当地时间18日,马杜罗称,一旦反政府示威演化为暴力活动,他将进一步提升紧急状态等级。
委内瑞拉是拉美的产油大国,也是世界上产油大国之一。20世纪60年代,它曾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国。1970年它的产量达到19583万吨的最高峰。80年代以来,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全世界第一原油储存量的国家,如今却是到处借钱,甚至穷的只能靠用原油来印度来换取粮食和医药品。我们来看看这个穷的只剩下石油的国家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这种地步的。
财富的发现之旅
在委内瑞拉的西部有一个马拉开波湖,因其石油蕴藏丰富而出名。因湖而得名的马拉开波盆地也被誉为“聚宝盆”,1865年,处于马拉开波湖西面的苏利亚州,新上任的费尔南德州长批准了委内瑞拉第一份勘探许可证。
1908年,胡安·文森特·戈麦斯将军发动政变上了台。然后他便开创了委内瑞拉出卖石油的先河。他大肆租借土地给其他外国公司,从中敛财。

1914年,加勒比石油公司的子公司通用沥青公司派出一支发质队到马拉开波湖地区开展地质调查,不久以后第一口探井出油,日产250桶。于是接着又打出两口自喷井。三口并日产超过2万桶。但是,通用沥青公司发愁了,它已经花费了500多万美元,经济拮据;它也没有能力“消化”这么多原油,决定把它卖掉。捡到这个大便宜的是英荷壳牌集团。
这一下它轻而易举得到了委内瑞拉第一个大型油田——梅因格兰德油田。后来查明,这个油田原始可采储量达1.67亿吨。
曾经的辉煌时光
1922年12月,在拉罗萨油田上,壳牌集团的第4口探井——巴罗索斯2号井突然发生井喷。原油喷涌了9天,直到井壁坍塌而堵塞,其日产量在10万桶左右,轰动了全世界。1926年,壳牌集团又在拉罗萨油田的南面约30公里处发现拉古尼亚斯油田。上百家外国公司蜂拥而至,绝大部分是美国的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和泛美石油公司进展较大。海湾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克里奥尔公司也在湖东地区找油,1928年和1930年先后发现基亚华纳油田和巴查开罗油田。这四个油田都是在中新统地层产油,连成一片的组成一整个特大油田——玻利瓦尔油田。

1956~1958年,马拉开波湖经历了又一次新发现的高潮。1935年,克里奥尔公司的PB—10探井在下部的始新统地层获得了日产56桶的油流;2年后,第2口井达到日产385桶,还是不令人关心。直到开采队连续发现休达、孙特罗、马拉、拉马尔、拉戈等大型油田。这样,玻利瓦尔油田横跨湖的东岸陆上和湖中水下,总含油面积约3500平方千米。估算的总的可采储量约为322亿桶,是世界上除波斯湾、西西伯利亚之外第3大油田群。
1971年这里产油14874万吨,当年还有剩余可采储量21亿吨。在湖的西北部,
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进入委内瑞拉后在1937年发现奥菲西那油田,储量约1.1亿吨。自此加强了勘探,按1千米一1.5千米的井距钻了700口井探明含油面积19000平方千米,到1970年止,一共发现大小57个油田。至此,委内瑞拉石油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的委类瑞拉真可谓是一片繁荣。石油开采的灯火似乎要将整个国家照亮!
昔日的繁荣到如今的负债累累
委内瑞拉拥有非常丰富的石油蕴藏量,但是缺乏技术与资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委内瑞拉积极招商引资来开发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许多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都积极参与投资。2001年委内瑞拉通过《油气法》规定外资在委内瑞拉石油业上游项目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 就是以法律将所有外商投资开发的油田都纳入委内瑞拉国营公司的掌控。

由于委内瑞拉国内除了开采成本高昂的原油工业以外没有其他支柱,而委内瑞拉官方一塌糊涂的管理叠加国际油价持续低迷,该国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此前只能靠原油同中国换取500亿美元贷款续命。而最近印度官方也表示,由于委内瑞拉无力支付欠印度制药厂的数以百万计的美元债务,印度官方正在考虑让委内瑞拉通过原油支付债务。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