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券商的市值尴尬:小庙也没当上大和尚?
老话说,与其在大庙里当个小和尚不如在小庙里当个大和尚。
老话说,与其在大庙里当个小和尚不如在小庙里当个大和尚。但是,老话有时候并不一定对,毕竟真理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相适应的。想当初一批银行、券商等巨无霸“屈尊”登陆新三板,本想在新三板这个“小庙”里当个“大和尚”,然而,现实总是这么残酷……
来小庙也没当上大和尚
目前,新三板共有湘财证券、联讯证券、开源证券、东海证券、南京证券和华龙证券等6家挂牌券商,除已停牌的湘财证券外,其他5家券商均有市值数据。总的来说,这6家挂牌券商市值比较尴尬:截止2016年2月29日,挂牌券商平均市值79.31亿元,这个平均市值只能排到第16名,市值最高的东海证券,其市值排名也就第7。各挂牌券商的详细市值和排名如下表:
正常交易的5家券商竟然只有1家的市值进入前十名,不应该啊!如果只是在新三板这个“小庙”里看看,你或许会觉得这些挂牌券商混得还只是有些尴尬,然而,对比一下A股的券商大哥们,就更尴尬了:A股上市券商平均市值为707.09亿元,差不多是新三板挂牌券商的10倍!市值最小的也有233.49亿元,超过任何一家新三板挂牌券商的市值。
如果说市值差别可能是由于总股本影响的,那股价的差别则进一步让挂牌券商尴尬了:从2016年前两个月的月均成交价来看,新三板挂牌券商的月均成交价的均值是4.39元,而A股上市券商的月均成交价的均值是14.32元;从最高价来看,A股上市券商月均成交价的最高值为25.42元,而新三板挂牌券商月均成交价的最高值仅仅只有9.12元。从成交均价来看,差距非常大。
尴尬的背后
作为新三板的巨无霸,为什么新三板挂牌券商的市值会遭遇如此尴尬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对比,我们对比一下挂牌券商和市值前20名新三板企业的基本数据(2014年年报):
首先,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挂牌券商市值不敌其他企业的表面原因并不是股本不如其他企业,而是市盈率、区间成交均价以及基本每股收益不敌其他企业。事实上,挂牌券商的总股本均值将近是市值前20的企业的总股本均值的两倍,但是挂牌券商的区间成交均价却不到市值前20的企业的区间成交均价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来,挂牌券商的市值尴尬也就正常了。
其次,挂牌券商的平均基本每股收益不足市值前20的挂牌企业的平均基本每股收益的五分之一。从传统估值原理来看,每股收益代表公司的盈利能力,该指标也常被用来进行股价估计,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每股收益越高,股价通常也比较高。因此,挂牌券商在区间成交均价、市盈率方面远远逊色于其他高市值企业也就很正常了。
再者,从A股市场的数据来看,新三板挂牌券商的尴尬似乎并不意外:截止2016年2月29日,A股上市券商的平均市盈率为13.57倍,而整个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93.62倍(仅统计市盈率在0~1000倍的合理数据),A股上市券商的平均市盈率远远不及整个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因此,新三板挂牌券商的估值水平低于其他高市值挂牌企业也就没啥特别了。
最后,为什么新三板挂牌券商的股价低于A股上市券商的股价呢?这里面既有规模原因,也有利润创造能力的因素,甚至还有股民的信心因素。至于为什么券商、银行等行业的市盈率低于其他行业,这个问题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不在这里讨论了,相信炒股的朋友自有看法。
路在何方
现阶段,登陆新三板的挂牌券商主要是一些中小券商,这些券商要想登陆A股困难较大,排队时间也很漫长,因此绕道新三板或许是想走曲线救国的道路。现阶段这些新三板的巨无霸并没有如愿成为新三板的大和尚,而且转板通道短期内不可能打通,因此这些挂牌券商既面临其他新三板企业的挑战,而且还面临转板堵塞的不利限制。
眼下,摆在挂牌券商面前的机会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分层,从现阶段的转板条件来看,这些挂牌券商都能进入创新层,因此,挂牌券商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好创新层的各种制度红利发展自己;另一个机会就是像湘财证券一样谋求并购退出,间接上市,不过这样做同样可能面临较长的等待期,且可能因为停牌错过一些新三板的发展机会,例如湘财证券自2015年8月停牌至今一直未复牌。
研究员 彭承天
“掘金三板”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大的新三板互联网社区和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