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重拳连击,“重组之王”王亚伟们或陷迷途?
今天早晨,叫停定增消息传出后,一位朋友在微信群里打下了无比惨烈的两行字:“壳死了,VR也死,监管层是看着我手里的股玩我呢吧。”
作者:缪凌云 田刚
来源:野马财经
“监管部门此举就是意在告诉市场,希望资本向实体经济转移,而不要投在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上,而且未来针对上市公司并购还会继续出台其他配套措施。”某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向野马财经表示。
近日,证监会对A股的监管出现了一些新的动作,挑动了海内外市场的神经。
一方面,上周末限制中概股回归的消息传出,虽然证监会进行了回应,但模糊的表态反而留给了市场一些猜测,海外市场中概股连续下挫,A股方面壳概念股票更是跌跌不休,甚至被认为是此轮股市下跌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今日(5月11日),据财新网报道,证监会已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虽然证监会尚未表态,但相关板块反应强烈,截止收盘,文化传媒板块跌2.53%,虚拟现实板块跌3.1%。
对于这两个消息,多位业内人士接受野马财经采访时均表示,无论是中概股回归还是限制定增,都应该不是“一刀切”,而会根据每家公司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也应该都是利好消息。
其中,就叫停跨界定增问题,联讯证券传媒互联网行业研究员王瑛向野马财经分析:“总体来看,这一规定会引导各行业公司更加注重内生性成长或者产业链相关上下游的理性扩张,各司其职,让热钱流向最需要,对整个市场良性发展最有利的地方。”
此外,独立财经人士谢石敏在探讨中概股回归问题时,向野马财经指出,“除了争夺A股流动性之外,中概股回归还需消耗大量外汇储备,这显然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中概股回归:套利、外汇、流动性
关于中概股回归传闻,证监会的表态是“证监会目前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很快,《证券日报》也发表文章进行了解读,称:“证监会不是要把回归路堵死”,同时称,“对监管机构来说,规范或控制中概股回归,有利于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化解市场扩容压力,稳定市场”。
对此,谢石敏表示,目前A股市场交易低迷,同时,经历了去年年中以来的暴跌之后,已经“脆弱不堪”,中概股的回归无疑会与现有市场争夺流动性,更加重要的是,回归股业绩都比较出色,颇受资金的青睐。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国企改革的推进,这部分企业的转型,同样需要资金作为支撑,而这些企业的回报都是周期较长的价值投资,对游资的吸引力相对有限。
除了对A股市场流动性的担忧,套利、外汇储备也是中概股回归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其中,针对套利问题,证监会在回应中表示得很明确:“境内外市场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同时,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向野马财经表示,“海外市场(包括港股)与A股的估值逻辑完全不同,大量企业进行跨市场套利,那么按照金融学理论,套利空间将缩小,换句话说,目前A股估值逻辑将受到冲击,或引发市值腰斩也并非危言耸听。”
该人士同时强调,虽然A股估值逻辑的调整是必然,但需要控制调整速度,这才是健康的发展常态。
至于外汇储备问题,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在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中明确指出,“中概股大量回归将消耗大量外汇,这也是新的外汇形势下所忌讳的”,他表示:“有人做过测算,当前适合私有化回归的资产总量大约有5000亿美元,如果都成功实施,意味着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减少5000亿美元。无疑,这对中国的外汇储备来说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冲击。”
总体而言,一两家中概股公司的回归或许不会带来太多问题,但当回归成为一种常态,足以影响整个A股市场乃至国家经济时,就必须要审慎待之。
正如谢石敏对野马财经强调的,“对中概股回归做出一些举措,其实是利好”。
叫停跨界定增,“羊群公司”遭当头一棒
如果说,受中概股回归影响的壳资源还是有限的,那么“叫停跨界定增”政策杀伤面积则要大得多,特别是正在风口之上的“互金”、“VR”行业,蠢蠢欲动的公司应该不在少数。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借壳上市,定增的审批方式更为市场化,难度也少许多,由此催生了多起利用定增完成类似借壳上市/重大资产重组的资本运作。
显然,证监会这一举措关闭了国内一些公司的“类借壳”之路,也给了那些善于“跟热点”造势的“羊群公司”当头一棒。
对于证监会此举的意图,联讯证券传媒互联网行业研究员王瑛向野马财经给出了三点分析:
其一,降温“空手套白狼”行为。很多其他行业公司通过定增一笔钱收购互金,VR行业的公司,以期获得A股市场市值的增长,但是盈利却不一定得到大幅度增长,反而忽略了对本身业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抬高了大股东的身价,但可能最后仍是散户成为“接盘侠”。
其二,跨界并不容易,必须要面对一个“基因差异”问题。例如影视行业,很多人认为影视行业门槛较低,但是其实这个市场上真正能够挣到钱的公司一定是那些专业的公司,而这就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从剧本创作,到制作,发行等等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同时,管理层对行业或也需要有深度理解。
在这一情况下,一个做化工的公司跨界并购一个游戏或者影视公司,到底能够给双方带来哪些好处,是需要打上问号的,“跨界并购”不等于“真正转型”(因此跨界需要审慎而非跟风)。
其三,商誉减值风险。以VR行业为例,目前真正能够盈利的企业还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处在概念阶段,高溢价收购必然要面临商誉减值风险,如果这类风险集中爆发,将会对A股市场造成较大风险。
基于上述分析,正如上文王瑛所总结的:“总体来看,这一规定会引导各行业公司更加注重内生性成长或者产业链相关上下游的理性扩张,各司其职,让热钱流向最需要,对整个市场良性发展最有利的地方。”
另外,据某不愿公开姓名的投行人士向野马财经透露:“其实监管部门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到部分收购案例中存在的,以市值管理为借口的爆炒股价,以及上市公司通过高溢价并购,让少数人短期暴富,对于市场的影响非常不好。监管部门此举就是意在告诉市场,希望资本向实体经济转移,而不要投在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上。”而且“未来针对上市公司并购还会继续出台其他配套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券商分析师也向野马财经表达了同样观点,同时指出,“或许,从涨停板敢死队消失之后,一些事情就可以看出变化了”。
如此看来,A股或正在进行一次真正的“蜕变”。
政策调整,“重组之王”王亚伟们何去何从
今天早晨,叫停定增消息传出后,一位朋友在微信群里打下了无比惨烈的两行字:“壳死了,VR也死,证监会是看我手里的股玩我呢吧。”
前两天还是资金爆炒的热点,突然之间就被全世界抛弃,很多朋友都应该有此感受。同时,相信有“重组之王”称号的王亚伟,此刻的心情绝对不比各位好受。
一方面,“奔私”之后,王亚伟的神话就已经暗淡了下来。
虽然一季度其旗下产品表现抢眼,在大盘下跌行情中逆市获得正收益,不过刚刚过去的四月,情况并不容乐观。
此外,在廊坊发展上的“踏空”,也似乎成了王亚伟难以抹去的黑点。数据显示,自2015年第一季度开始,王亚伟旗下三只基金逐步加仓廊坊发展,随后在三季度股价触高反转后逐步减仓,错过了恒大借壳的好事。
另一方面,王亚伟擅长的“埋伏重组股”投资逻辑或受影响。
倘若证监会叫停定增为实,无论是“一刀切”还是“视情况而定”,都必然对依赖下注重组股的投资者产生影响。不仅王亚伟如此,许多有类似操作风格的基金甚至散户(牛散)都会受到影响,上述券商分析人士对野马财经如是表示。
不过,他也同时强调,影响肯定是多方面的,完全按照过去的手法操作肯定不行,但政策调整后肯定有新的玩法,至于具体是什么,还要等靴子落地后探讨。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综合各方信息可知,A股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暴力”且“暴利”的举措并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投资者需要及时调整投资逻辑,避免撞在政策的“枪口”上。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