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新三板”挂嘴边 是不是一种炒作?
“近90家企业正在接受上市辅导”是上周新三板圈热议的话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数字会突破100家。
“近90家企业正在接受上市辅导”是上周新三板圈热议的话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数字会突破100家。从我们的角度分析,在没有特别转板制度的前提下,100家企业重新IPO在两三年内要成功登陆主板,可能性微乎其微。
目前在排队IPO的企业数量依然庞大。数据显示,截至到2015年年底,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750家,其中,已过会73家,未过会677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653家,中止审查企业24家。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月时间,IPO排队企业增加了100家左右。算上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一家新三板企业很可能3年后还没能上得了主板,而新三板倒很可能有了更大更积极的变化。要知道,新三板挂牌企业在申请主板上市之前,要向全国股转系统申请暂停股份转让,对于企业来说这可是一个重大决定啊。
当然,也有一部分新三板企业在翘首以盼“战略新兴板”的推出,这更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了。战略新兴板从新三板上“挑选”企业的标准还没有具体公布,即便公布了,我们相信第一批去往战略新兴板的企业会是那些拆了VIE从海外回来的“巨无霸”们,或者是一批行业龙头。这样看来,还是要等。
我们在过去2015年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及,去往主板对于新三板企业来说要三思,要综合评价,并不是业绩达到要求,转去主板就一定是件好事。
部分企业或是为了炒作
我们认为,有一部分的企业其实内心“并不想走”,而是借着这个话题引起关注,有一定的炒作嫌疑。
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和做市商关注,看到自己的业绩和愿景,提高自身的估值,上了资本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进入了一个舆论场,成为话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已有投资人的压力,毕竟相当一部分参与新三板投资的机构是财务投资人,获利退出是根本目的。根据统计,目前新三板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接近20万人,这其中包括新三板企业的高管、上市公司的高管,还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个人高净值投资者。个人的获利退出诉求就更大了,随着个人投资者数量的增加,企业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其实很多新三板企业还没有真正地给IPO算过一笔账。如果想走IPO上市的路子,那么,肯定要把业绩做大,利润做大,不但要把自己真实地表现出来,甚至还要补交IPO前三年的税,然后IPO阶段,至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这几年也得交很多很多的税,加上保荐机构的费用,加上评估机构的费用,加上各种各样本来不需要的费用,加上各种说不出来的费用。你准备好了吗?
资本市场与企业的关系
很多年,大家都在探讨资本市场与企业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曾经有一位新三板企业董事长形象地向我们说,他们企业在新三板的估值是十几亿,如果去了创业板就是几十亿,如果去了主板就是百亿。当然这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说出了企业负责人的心声。
聚美优品私有化事件的热度正在持续发酵,相比上市时的价格,现在已经跌到1/3都不剩了,归根到底是美国市场对该企业的价值判断已经低到让企业无法接受的地步了。纳斯达克是一个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看不懂”、“不看好”自然而然带来估值下降,不留情面,相信新三板也会是这样的局面。
在我们看来,放开挂牌同时定增的35人限制,以及未来新三板参与投资机构多元化这两个方面的推动会给市场带来很多变化,这是今年分层之后非常值得期待的政策。突破35人限制会提高流动性,更多专业投资机构加入,对于给予企业更加合理的估值会带来很大好处。
上周,新三板市场累计募集资金金额60.07亿元,环比上升274.03%,定增企业数量环比也大涨187.50%。从我们目前接触的企业看,今年很多企业的融资需求都突破1亿。一边是企业抱怨自身价值被低估,一边是投资人抱怨企业价格过高只能被吓退,看来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让更多的专业投资机构加入,真正从更广泛更专业的市场参与者中获得公允价值。而融资功能的更加完善,新三板企业会更加热爱这个市场。
文/掘金三板达哥
“掘金三板”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大的新三板互联网社区和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掘金三板,新三板的投融资者都在这里!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