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机构必然面临阵痛和调整——“不破不立”

2017-08-02 15:37:52
张楠
关注
2017-08-02

资管行业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如何顺利过渡和转型,是相关监管部门和所有市场参与者共同面临的核心议题。

7月29日,以“统一监管趋势下的破与立”为主题,由《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并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外滩盛大举行。年会上发布了《2017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详细和系统地阐述了大资管行业的新动向。

 

图片1.png

 

在宽货币、低利率环境下,通过各类渠道加杠杆买尽所有优质资产成为几乎稳赚不赔的最佳套利选择。在2015-2016年,几乎所有银行都在大做特做同业业务,利用低成本同业资金快速做大规模;绝大多数的银行也都在委外,寻找有加杠杆、做波段能力的外部管理人,基于此类业务的冗长业务链条也给通道机构和基金、券商等管理人带来了大量业务机会。

 

然而随着货币信贷扩张对经济的拉动边际效应递减,而金融加杠杆的疯狂和刚性兑付的无解使金融体系内积累的风险越来越大,再加上外部美元开启加息周期导致资本流出压力增大,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龙头被动收紧,有限的资金必须流向最需要支持的实体经济,金融杠杆到了不拆不行的地步。

 

“强监管+禁流动性”成为2016年末开始影响2017年全年的重要趋势。而金融改革持续推进,资管行业首当其冲。资管行业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如何顺利过渡和转型,是相关监管部门和所有市场参与者共同面临的核心议题。

 

在2017中国资管年会上,有来自央行、银监会、社保基金和中投公司等相关领导;以及来自浦发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平安、长江养老、海通证券、鹏华基金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代表。来自新加坡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美国国际集团(AIG)等机构海外代表也相应出席,超过60位资深业内人士就其所在领域,对资管行业的“破与立”,发表了独家观点。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在会上基于信用基础和框架的行为监管逻辑进行了阐释。就信用和监管的关系,王忠民表示,一定程度可以把过去的监管逻辑看作行为和功能监管。比如过去的监管逻辑当中,两个角度都是功能和行为:第一是行为准入,第二是价格监管。但这背后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准入何以公平,何以保证新的东西及时被批准,价格监管怎么保证,价格当中背后的每一个微观离子的取向和利益风险收益结构都是匹配的,等等。

 

央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指出,近年资产管理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乱象,主要表现在六大方面:标准之乱、产品形态之乱、表外扩张之乱、风险承担之乱、市场秩序之乱。她表示,统一资产管理业务标准规制的初衷,就是源于近年资产管理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乱象。统一监管,重要的是要树立资管业务监管的新理念,包括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落实功能监管、坚持穿透式监管、严格行为监管、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强化监管协调。

 

在圆桌讨论的环节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国泰君安等相关机构的代表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工行资管顾建纲表示,银行理财业迎重要窗口期,有三点从银行理财是比较关注的。第一个,我们感觉到目前就新的模式,我们要建立一个合适的估值定价体系。第二个,要加强对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交流。第三个,是加强投研和风控。

 

农业银行彭向东评价监管带来的挑战时称,对于监管新的要求,加快转型,这个过程可能也会长一点,也会更加痛苦一点,这是最大的挑战。

 

国泰君安龚德雄把对整个金融行业的理解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流动性至上,资产管理行业始终坚持把流动性至上放在第一位;第二个,他觉得未来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应该是债券和股权,从大的主动管理,大部分的配置还在债券。第三个,是配置和交易双轮驱动。

 

招商银行魏青认为,2017年宏观经济是前高后低,整体上觉得是一个逐级的稳定下行的态势,下半年债券是一个比较好的配置机会。

 

国寿资管总裁助理于泳坦言,这两年对于险资大家的印象不是特别好,因为有一些控股股东把保险机构作为融资“平安集团”,有一些险资比较激进的投资举牌行为,对整个市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他表示,通过加强监管能够给规范或者风控能力强的公司,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尽管资管机构有阵痛,更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流动性转向,监管趋同,政策套利空间不段收紧,资产管理行业需要回归本源,放弃对粗放式、泡沫化发展的幻想,在投资和融资业务见区分对待,在客户渠道上精耕细作,在细分行业内积累优势,并在系统支持长期规划,打开行业稳健发展新局面。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张楠
262文章
·
0评论
·
3粉丝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