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晶光电净利、股价双“坠崖”背后:中国光伏行业的十年悲歌
近日,美国再次对中国光伏产品作出仲裁,裁定了17.14%至18.3%的反补贴税率。不知道,现如今麻烦缠身的亿晶光电前董事长荀建华,听到这一消息会作何感想,是否会想起6年前,那个让他如坠冰窖的日子。
断崖:亿晶光电股价崩塌
今年初夏,全国各地皆是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然而,对持有亿晶光电(600537.SH)的投资者来说,心中应该是一片寒凉。
噩梦,开始于2017年4月15日。
当日,亿晶光电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孙公司亿晶能源因存在工期严重迟延等问题,被发起反仲裁,涉案金额近3亿元。
消息一出,股价应声下挫,十个交易日,跌去近10%。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4月29日,亿晶光电一季报发布,结果,等待股民的,是又一颗引爆的地雷。
根据一季报,公司营业收入仅有7.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5%;净利润更是不足去年同期的零头,从9343万元,下降至937万元,暴跌90%...
上图截自亿晶光电2017年一季报
财务数据的大变脸,换来的自然是股价的再次跳水,又是十个交易日,跌幅超过20%。
所谓祸不单行,亿晶光电短时间内连续遭到两次暴击,已足以令人感到绝望,但厄运并没有结束,第三只黑天鹅很快降临:
从5月4日开始,公司接连收到上交所四张问询函,内容直指实控人荀建华涉嫌欺瞒监管层,违规进行股权转让。而在6月21日,证监会更是下达了立案通知书,将对亿晶光电进行信披违规检查。
上交所四道问询函、证监会一纸立案书。这一次,来自监管层的怒火直接将亿晶光电的股价拍到了地板上。
其中,7月17日收报4.56元/股,为近八年来的最低值。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亿晶光电主营业务遭遇滑铁卢?荀建华为何要冒着违规的风险转让股权?三个月重挫三分之一后,被套资金是否还有翻身机会?
这一切,还要从十余年前,那段梦想安好、激情犹在的岁月说起。
梦想:荀建华的狂飙突进
与如今的愁云惨淡、疲于奔命不同的是,十余年前的荀建华,可谓意气风发、壮志在心。
2003年,荀建华投资成立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现亿晶光电核心子公司,下称“常州亿晶”),主营业务为晶体硅、阳能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相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当时,正值世界光伏产业初兴前夜,一场席卷全国的造富狂潮,箭在弦上。
2004年,随着德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对光伏发电作出高额补贴,以及丹麦、意大利、西班牙等诸多国家的政策跟进,光伏产品需求开始出现井喷。
(图1:来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网)
由于布局较早,成本低廉,中国光伏企业得以充分享受到全球市场增长带来的丰沛红利。不仅催生了尚德、汉能、英利三大巨头,打造出施正荣、李河君两位曾经的中国首富,而且,荀建华的常州亿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截至2009年末,常州亿晶实现营业收入19.27亿元,实现净利润2.39亿元,并且在福布斯“2008中国潜力企业榜”中位列第二。
同年,常州亿晶亦开始了对资本市场的征战——谋求“借壳”海通集团(即现“亿晶光电”600537.SH)。
彼时的荀建华无疑踌躇满志,信心满满。为了顺利借壳,他不惜与上市公司签下了“对赌协议”,承诺2010年至2013年,净利润分别达到3.04亿元、3.49亿元、3.67亿元和3.39亿元,如果不能完成目标,将以持有的股份进行补偿。而依据2009年的净利润数据来看,实现上述目标并不算难。
2011年,通过定向增发和资产置换,常州亿晶成为海通集团子公司,后者随即更名“亿晶光电”。
实事求是地讲,在当时光伏行业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荀建华的计划并非头脑发热、空穴来风。2010年,公司即交出了净利润7.47亿元的靓丽答卷,公司股价也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从8元/股左右,一路飙涨至60元/股。
成立8年,亿晶光电即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只毁灭性的灰犀牛,会突然降临;更加内难以预料的是,当初看似并不难达成的对赌协议,成了最令荀建华难受的所在。
转折:欧美联合围剿
仔细剖析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受市场几何式增长的刺激,我国光伏产业产能的提升可谓疯狂。例如,到2011年,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占世界产量已经高达60%。
(图2:来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网)
然而,欣欣向荣的繁荣表面背后,两颗地雷却悄然埋下。
第一,是畸形的产品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光伏产品一直处于原材料依赖进口、销售依赖出口的“两头在外”模式,本质上还是来料加工,毛利润有限。
第二,是畸形的市场结构。结合图1、图2可以看出,十多年来,我国国内光伏产品一直处于供远大于求的状态,对海外市场(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有着极高的依赖,特别是2011年之前,产能几乎全靠国际市场消化。而亿晶光电销售占比中,海外客户也一直保持在80%以上的高位。
(图3:亿晶光电2008年至2011年4月客户地区分布)
而在2011年11月9日,足以碾碎一个行业的灰犀牛不期而至——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正式进入立案程序。
所谓双反,即“反补贴、反倾销”,一旦认定,将会面临高额的惩罚性税收。
至于后面的事情,已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