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跟风主打拍照机设的手机品牌商,你们还能做什么?
如果把手机拍照出片比作一道菜的话,原料和厨师都很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智能手机新机纷纷发布,从小米6到OPPO R11,从华为荣耀9到一加5,各家厂商纷纷都把拍照作为卖点,而且都增加了双摄功能。
但是,当笔者用几年前拍照较好的手机与这些手机一一对比,却遗憾的发现,最近几年手机的硬画质进步并不大。甚至部分手机还不如前几年拍照出色的手机。那么智能手机的拍照还能更好一点吗?厂商能做什么呢?
一、如何看待智能手机的拍照品质
智能手机的拍照是从数码相机领域转移过来,最早能做好智能手机拍照的是在数码相机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日系厂商、韩系厂商。如今智能手机内部的核心拍摄元件也多来自于日韩厂商。
智能手机的拍照原理很简单,镜头采集光线,CMOS成像,ISP芯片对采集到的图像处理,手机DSP或者CPU参与后期的再处理,最终生成我们所看到的照片。
镜头和CMOS成出来的像是原料,ISP芯片,手机芯片的软硬件处理是厨师,最终的照片是相当于一道名菜,好吃不好吃原料和厨师都很重要。
在智能手机发展的前期,手机厂商和上游厂商主要在原料上下功夫。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手机的CMOS发展了几代,从FSI到BSI,再从BSI到堆栈式,三星开发出ISOCELL(其实这个也就是苹果所说的“深槽隔离”),同样的面积,手机的感光能力大幅提升,成像质量也大幅提升。
在镜头方面,手机镜头也是越来越精致,解析力越来越高,软件与镜头的配合越来越好,畸变,暗角,色散都控制的很出色。
诺基亚甚至开发出4100万像素的高像素拍照手机,各个厂商也各自在不同的方向上努力。
但是,这个趋势到了2014年前后就停滞不前了。
手机厂商从硬画质的追求转向拍照功能和趣味性。
为了追求画质的双摄组合出现,但是理论上应该画质更有优势的双摄并没有合成出更优秀的照片,而因为双摄容易感知,手机厂商纷纷跟风。
如果不是苹果拨乱反正,把双摄的功能转到变焦和虚化上面,华而不实的双摄画质方案还会继续走下去。
然而,苹果也只是增加了手机拍照的功能性,这与OPPO所强调的快速对焦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不提升硬画质,苹果提升的是可玩性,OPPO提升的出片率。智能手机的硬画质停滞不前。
二、限制智能手机画质提升的因素
前文说过,如果把手机拍照出片比作一道菜的话,原料和厨师都很重要。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拍照画质停滞不前,主要是原料出了问题。
CMOS经过多年的探索,基本确认最佳像素单元大小在1.1微米-1.5微米,这个大小暗光下可用,强光下不会太浪费单位像素面积。
但是,智能手机越来越薄的趋势却限制了CMOS尺寸的增加,于是智能手机的主流像素就停留在1200万到2300万。诺基亚这种1/1.2寸的CMOS见不到了,4100万像素也见不到了。这就限制了智能手机拍照的解析力。
要知道,诺基亚4100万像素的时候还是FSI时代,如果换成堆栈式或者ISOCELL画质可以再提升几个级别。
手机越来越薄的厚度,摄像头越来越小还限制了镜头的素质,及时相比前几年的手机,现在很多手机的画质也下降了,并不是技术退步了,而是厚度受限,手机无法塞下高画质但是厚度比较大的摄像头。
原料不行,尽管后期有了快速对焦,有了更好的处理,也很难把画质提上去,于是智能手机的画质就停滞不前了。
三、镜头凸出又何妨
现在的手机为了轻薄,牺牲了太多的功能,大电池牺牲了,拍照画质牺牲了,这种轻薄真是人人需要的吗?
其实,只要手机厚度达到8mm多一点,6寸手机就可以塞下6000mah的电池,保证10多个小时的亮屏游戏,一天无论你怎么用都不用带着充电宝,做到6mm背着充电宝真的比带一个手机方便吗?
镜头非要做平吗?背面摄像头做成类数码相机的样子真的很难看吗?
以现在的技术,如果有1/1.15寸4800万像素的背照式CMOS,配上厚度10mm左右解析力达到4000线的镜头,再加上现在的软件优化技术,其画质是可以媲美微单的。
日常拍摄用1200万像素合成技术,四个像素点合成一个,那么每个像素点是可以包含完整RGB信息,是可以达到类似适马的效果,还可以有更好的弱光画质。
如果再配合快速对焦、快速连拍,在光学防抖下做连拍图像的多帧合成,配合像素优选,降低噪点,那画质超过部分单反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智能手机拍照画质停滞不前,关键问题在厚度上,如果厂商能够把手机做厚一点,在镜头部分有更好的设计,那么智能手机画质媲美单反并不困难。
作者:maomaobear | 来源:iDoNews专栏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