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相互保险社落地开业 相互保险如何探索前进

2017-02-22 12:14:32
野马财经 唐进
关注
2017-02-22

相互保险作为新兴业态,有望成为保险业增长的新引擎,作为中国与世界相互保险市场接轨的先行者,如何使相互保险在中国快速发展壮大,走出一条可持续、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是李静及众惠相互团队目前每天都在思考、实践的功课。

2 月 15 日,在有金融创新窗口之称的深圳前海,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下简称“众惠相互”)的团队成员正在为相互保险的关键时刻欢庆。这是在世界范围有数百年历史、占重要地位的保险组织形式首次在中国落地——众惠相互宣布获得保监会同意开业批复。


根据保监会的批复,众惠相互经营范围主要包括“信用保证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这是 保监会自 2015 年 1 月 23 日出台《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以及 2016 年 6 月 22 日正式许可筹建首 批相互保险社试点机构后,批准开业的第一家相互保险社。


“相互保险作为新兴业态,有望成为保险业增长的新引擎”,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我国开展相互保险试点,定位为现有市场主体的合理和必要补充,侧重于“补短板、填空白”,与现有股份制主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由于相互模式与股份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异,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保险公司章程指引》等有 关规定对相互保险社并不完全适用,使众惠相互在筹建过程中面临众多挑战。


WechatIMG145.jpeg


“这些工作如果拿到一个股份制公司来看不是什么难题,但是放到一个全新的业态中去实践,每一步都必须足够专业和耐心,包括召开首次 546 人规模的会员大会,需要提前逐个拜访,介绍众惠相互的运作机制和法人治理,就像马云在初创期普及电商理念一样。”众惠创始人李静表示,获得相互保险筹建资质只是第一步,能否顺利开业是对从业者的专业性、踏实做事的决心关键考验。


李静介绍,从拿到相互保险筹建许可后,众惠相互快速落地了六个方面的重要工作:第一,落实10 亿元初始运营资金;第二,核心系统的招标;第三,筹备组关键岗位招聘;第四,章程及法人治理结构的起草及初步确定;第五,召开会员及会员代表大会;第六,提交开业申请材料。整个过程仅仅用了 240 天。


“成立相互保险社的最大难点在首次会员大会的召开,召开会员大会的最大难点在章程的起草”,李静透 露,“事事有授权、事事有规则”成为众惠相互筹建工作的重要原则,“会员共有、会员共治、会员共享”这 一核心理念贯穿了筹建的各个环节,筹备组的每一项工作均得到全体发起会员的逐一书面授权;按照全体 发起会员书面决议通过的规则来运行。仅仅在制定章程这一个环节,就使北大法律系出身的李静,以及合 作的安杰、天元两家律所,挥洒了六个多月的汗水,产出并反复审核议案 21 份,章程修订 22 版。值得一 提的细节是,保监会为众惠相互的章程提出了多达 64 条修改意见。这使得众惠相互的章程等相关工作框架成为后续相互保险社的有益参考。


众惠相互团队在获得批筹前持续积累了大量研究储备及商业布局。保监会 2014 年 5 月 13 日发布《相互保 险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后,众惠相互创始团队即成立筹备组,投入大量的基础研究及调研 工作中,并与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普华永道等专业机构达成研究合作,还就其业务模式与多家金融机构 进行了充分探讨,确保筹建方案坚持相互本质、符合国际惯例,亦能结合中国国情及科技发展实现落地。


其中,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智库支持;普华永道翻译、研究了各个国家相关的章程、财务状况、应用案例等内容;初步与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银联商务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


作为中国与世界相互保险市场接轨的先行者,如何使相互保险在中国快速发展壮大,走出一条可持续、有 特色的发展道路,是李静及众惠相互团队目前每天都在思考、实践的功课。


“相互保险一定要与互联网、金融科技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李静指出,除了新技术的应用,相互保险还需要找到最合适的产业场景,以中小微企业组成的封闭性上下游产业链客户是典型的相互保险应用场景, 众惠相互希望能联合这两股力量在相互保险探索出一条新路。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2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野马财经 唐进
41文章
·
0评论
·
4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