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走不出象牙塔

2022-05-16 10:20:11
AI蓝媒汇
关注
2022-05-16

一时间,市场遍布悲观情绪。

图片


来源|AI蓝媒汇  作者|闫烨  编辑|魏晓

过去多年,人工智能的发展落地不及预期。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自动驾驶,无论是AI机器人,还是语音助手,都遭遇了不小的麻烦。

一时间,市场遍布悲观情绪。

事实上,任何新技术对社会的改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无需急功近利,也不用在一时受挫之后,就灰心失望。

从历史上来看,汽车的发明到普及用了至少一百年的时间,互联网从发明到深刻嵌入人们社会生活花了约五十年时间,人工智能即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改造社会,也注定是一个漫长且徐徐渐进的过程。

不如再给AI一些时间,把时间线拉长远些,或许在不远的将来,AI真就能还你一个梦寐以求的惊喜。

今天推送本系列第三篇,再给寒武纪、给国产芯片一点时间。

2020年,寒武纪风光登陆科创板,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

那时,寒武纪是国内 AI芯片第一股,承载着众人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探索的期盼,自然也被资本市场青睐。其创始人陈天石也经常出入各种公开场合,大谈自己对于科技与未来的畅想。

“如果智能时代真的到来,难以想象智能芯片不诞生新巨头。我不讳言,寒武纪想当这个将军。”

当时的陈天石,野心勃勃。

然而,两年后的今天,当寒武纪的股价一路下滑跌至200亿左右,市值缩水近8成,其股东也在纷纷撤股减持,人们开始怀疑,这个曾经的AI独角兽究竟还能不能跑出来。

就连陈天石也久未露面,曾经那个在峰会上侃侃而谈的天才青年似乎也被现实磨平了棱角,变得低调。

图片

图/陈天石

没办法,再性感的想象力,终究得落到纸面上。

早在2020年上市之初,寒武纪招股书就显示,2017-2019年公司三年连续亏损,净利润分别为-3.8亿元、-4104万元、-11.79亿元。再到上市之后,寒武纪2020、2021年分别亏损4.35亿元、8.25亿元,仅五年时间累计亏损便接近30亿元。

寒武纪的打造“中国芯”之路,俨然是个烧钱无底洞。

不过梦想的实现注定是曲折和艰难的。

研发高企的AI芯片行业,且需长期培育生态链,亏损本就是寒武纪生来就需要直面的困境。

就看寒武纪何时才能真正爆发。

一场“豪门联姻”

寒武纪的诞生是一场科技界的佳话。

一方面,创始人陈天石是16岁就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学霸,25岁便拿到了中科大计算机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陈天石加入了中科院成为研究员,另一创始人,陈天石的亲生哥哥陈云霁更是19岁便进入中科院计算所硕博连读,并成为当时首个国产通用CPU“龙芯一号”的研发成员。

另一方面,中科院计算所全资持有的中科算源作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势必能为寒武纪在研发技术上提供足够的支持。

只不过,那时的寒武纪并非靠着创始人和股东华丽的科研背景获得订单,而是靠着与华为的三年“蜜月期”。

首先明确一个热知识:终端IP授权是寒武纪的起家业务。招股书显示,在2017-2018年的两年,寒武纪的收入全部来自IP授权,两年内华为分别贡献了98%和97%。

在2016年华为上线的“Mate”系列手机中,其标志性的麒麟970芯片搭载了寒武纪推出的1A处理器,它也帮助华为成功拿下“全球首款集成 AI 处理器的手机芯片”。而寒武纪也凭借此次与华为的合作,早早树立了自己的行业地位。

“全球第一个深度学习处理器架构”、“全球第一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原型芯片”、“全球第一个商用智能处理器IP产品”、“赋能全球第一个人工智能手机芯片”……短短三年时间,寒武纪相继开创了七个“全球第一”。

图片

然而,当时间来到了2018年,华为与寒武纪三年的“蜜月期”结束,华为发布“达芬奇计划”,开始自研芯片,并顺利地在2019年的新款手机上配备自家研发的AI芯片。至此,寒武纪与华为正式“分手”。

失去华为这样大体量的客户,对于当时的寒武纪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财报显示,寒武纪2017-2018年的毛利率为99.96%、99.90%,而到了2019年,该项数字锐减至68.19%。

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但依然拦不住资本市场的热情,而政府订单也在寒武纪的公司账目中占到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招股书显示,2019年寒武纪前五大客户占到了公司总营收的95%,TO G 倾向比较明显,公开资料显示,珠海市横琴新区商务管理局项目是靠中科院的关系拿下的单子,而西安沣东的直属单位西咸新区管委会也与寒武纪合作紧密。

因此,即便是连年亏损,寒武纪还是在2020年上市初一度市值飙升,成为了“AI芯片第一股”。

业务下滑,寒武纪急需拓圈

但上市两个月后,寒武纪的股价开始大幅下跌。

股东纷纷撤离。2021年中报显示,寒武纪的十大流通股东普遍减持,持股比例一度超6%的光大证券更是直接从名单中消失。

诚然,单靠政府订单支撑的寒武纪不足以让投资人有足够的信心,为了续写更多的故事,寒武纪开始将触手伸向了更多的领域——亦或者说,“不知道要做什么生意”。

财报显示,“因经营时间较短、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处于发展的初期,公司的业务结构、商业模式尚处于发展变化中,未来公司仍将推出新产品和新业务”。市场也早有报告证明,近两年的寒武纪一直没有确定稳定的营收方向。

通俗讲,仍处于打一枪换个地,做一竿子买卖的阶段。

另一方面,两位天才学霸麾下的企业,似乎也不怎么重视“销售”二字。

财报显示,2020年底寒武纪拥有1268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978名,管理支持人员225名,但销售人员只有65名,仅占全部员工的5.1%。

让仅占5.1%的员工撑起整个公司的销售业务,这一点就足以见得寒武纪是一家只重视闷头搞研发,而忽略销售以及其他方面的公司。

而现在,寒武纪和陈天石也终于到了不得不走出自己圈子的时候了。

在两年前的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陈天石就透露,寒武纪不会缺席车载芯片这样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紧接着,在去年7月举办的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陈天石更是首次披露了研发中的寒武纪行歌车载智能芯片。

这意味着,寒武纪将自己的业务从“云边端”延伸到了更广阔的“云边端车”。

图片

但挑战与机遇总是相伴而来。

目前,智能驾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智能驾驶对芯片的要求又极高,前有较早布局智能驾驶芯片行业的英伟达等巨头,后有地平线等创业公司,再加上特斯拉这样的车企也已经谋划布局自主研发智能驾驶芯片,寒武纪要想在失去先发优势的前提下,从强手如林,产品重合度又极高的市场中抢得一分天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过总得尝试。

过去的几年,寒武纪证明了自身在AI芯片行业研发上的超强技术。现在的它最需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发展出可转化的业务模式以及商业场景。

这同样是个挑战。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AI蓝媒汇
91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知名AI、互联网产业报道媒体。
个人主页